6 把握大局要有安邦定國的智慧(1 / 1)

6?把握大局要有安邦定國的智慧

一個政權建立後,首先麵臨的問題便是如何迅速地穩定政權、安定民眾,也就是如何安邦定國,確保其統治地位。一些著名的宰輔往往能施展其深謀遠略,為君主出謀劃策,實現政權的鞏固與穩定。

西晉滅亡後,北方一些少數民族貴族和漢族地主,紛紛建立割據政權,彼此混戰,史稱十六國時期。在南方則以建康為中心,出現了司馬睿重建的東晉王朝。

東晉王朝的建立是和王導的謀劃和支持分不開的。王導,字茂弘,琅玡臨沂人。琅玡王氏,是當時的名門望族。王導自少年時代就“有風鑒,識量清遠”,陳留高士張公見而奇之,稱讚他“容貌誌氣,將相之器也”。王導素與司馬懿曾孫、琅玡王司馬睿相友善。永嘉元年(307),司馬睿被任命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出鎮下邳(今江蘇邳縣南),王導相隨南渡,為安東司馬,參與軍謀。不久,他審時度勢,向司馬睿獻策移鎮建康。可是,司馬睿素無重望,在晉室中又是疏屬;加上昔日晉滅孫吳後,把江南大族當作“亡國之餘”加以排斥,使得南方士族一直不滿。因而司馬睿剛到建康時,江南士族都不依附於他,已經上任月餘,還沒有一個有名望的世族來拜訪過他。司馬睿為此十分憂慮。於是,王導便為他謀劃,親自導演了一幕“戲劇”。三月三上巳日,這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又稱禊節或祓禊節。每逢此日,官民們,尤其是上層社會的人物,往往成群結隊地來到水邊祭祀、沐浴,認為這樣可以祓除疾疫和不祥。當時,這是一項盛大的公共活動,男女青年們可以在春日的水塘邊盡情地嬉戲、戀愛,達官貴人、文人墨客也往往借祓禊之名,宴飲遊樂,吟詩作賦。這一天,司馬睿以觀看官民歡度禊節為名,坐著華麗的轎子,排出威嚴的儀仗隊列,由王導和他的從兄王敦(時任揚州刺史)以及北方來的眾多名士,騎馬簇擁在轎後跟隨,以炫耀司馬睿的尊顯威嚴。當時,王導的名氣很大,所以,當江南士人看到司馬睿有王導等人相隨如同眾星捧月一般,都十分驚訝,就連江南望族紀瞻、顧榮“見其如此”,也“鹹驚懼,乃相率拜於道左”。王導見此狀,便對司馬睿提議道:“古之王者,莫不賓禮故老,存問風俗,虛己傾心,以招俊久。況天下喪亂,九州分裂,大業草創,急於得人者乎!顧榮、賀循,此士之望,未若引之以結人心。二子既至,則無不來矣。”於是,司馬睿便讓王導登門拜訪顧榮、賀循這兩家江南最大的世族,招請他們出來做官。顧、賀看到司馬睿得到像王導這樣的北方大族的支持,認為可以保護他們的利益,遂立即答應了司馬睿的聘請,出仕做官。在他二人的帶動下,江南世族紛紛出來擁護司馬睿。一時“吳(吳郡)會(會稽郡)風靡(隨風而倒),百姓歸心”。

這時,北方中原大亂,江東地區是當時較為安定的地方,中原士族大量南逃,“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王導又勸司馬睿“收其賢俊,與之圖事”,努力爭取北方士族的支持。司馬睿采用王導建議,把這些人中有名望的百餘人,征召為屬官,如刁協、庾亮、卞壺、王承等,時人稱他們為“百六掾”。

司馬睿在王導的策劃下,得到了南方的和北方南遷的兩部分士族的擁護,司馬睿又聽從王導勸導,以清靜為政,撫綏江南士民,這樣司馬氏很快在江南站穩了腳根。建武元年(317),西晉湣帝投降的消息傳至建康,王導又擁立司馬睿為帝(晉元帝),建立東晉政權。

王導是東晉的實際創造者,又是聯係南北士族的關鍵人物,因此,元帝司馬睿十分重視王導,把王導比作自己的“蕭何”,尊稱其“仲父”,對王導極為倚重。在登基大典時,司馬睿竟命王導升禦床與他共坐,接受百官朝賀。這是曆史上從未有過的事。王導再三推辭,並說:“若太陽下同萬物,蒼生何由仰照!”司馬睿方才作罷。但王氏獲得了司馬睿進一步的寵信。當時,王導位至宰輔,居中掌權;從兄王敦為大將軍,居外掌兵。在東晉王朝中,司馬氏有其位,王氏有其權,王氏與司馬氏幾乎是“平起平坐”,所以時人為之語曰:“王與馬共天下。”

東晉王朝的建立,就像一道屏障,較為有效地阻隔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侵入,有利於南方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自東晉及其以後的南朝300年間,南方經濟日益上升,文化更是遠遠超過北方,這是東晉和南朝在曆史上所起的積極作用。在這點上,東晉的創建者王導是功不可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