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在其位就要謀其政(1 / 2)

2在其位就要謀其政

孔子曾言:“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這自然是古代社會賢輔良相的重要前提,但若僅僅擁有這一點,對宰輔們來說還是遠遠不夠的。一國宰輔,處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位百官之首,總百揆,理陰陽,還必須同時擁有“在其位,謀其政”的責任和宰輔相位應具備的才器與能力,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賢輔良相。

在其位,謀其政,首先是要兢兢業業,勤勤懇懇。開皇元年(581),楊堅登上皇位,稱文帝,正式建立隋王朝。文帝任北周時相府司馬高熲為尚書左仆射兼納言(侍中),即宰相。高熲甚被文帝倚重,凡軍國要政、大小政事,文帝皆與之謀議。隋朝初建,百廢待舉,政權要進一步鞏固,政治、法律、軍事、經濟、文化等製度都需要改革或重建,生產、經濟也麵臨著如何進一步恢複發展的問題;另外,還必須北服突厥,南平陳朝。特別是平陳、統一天下,是以文帝、高熲為主的隋朝君臣們所經常考慮謀劃的問題。由於政務繁多,高熲每日孜孜不息,夙夜匪懈,國家大事時刻在他腦子裏徘徊,即便退朝後在家裏也不停地思考。他常常用盤子裝一些粉,置於床邊,夜裏想到一件該辦的公事,就用手指記在粉盤上,天亮後就筆錄下來,入朝處理。

宋相王旦對朝廷政務也是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他退朝歸家時還常常惦記朝政,專心思考。王旦有一馬夫,歲滿辭歸,王旦問道:“你控馬幾時?”答:“五年矣。”王旦說:“我不省有汝。”馬夫轉身欲去,王旦急忙叫住他問:“你乃某人乎?”於是厚賜之。原來此夫每日為王旦趕車禦馬,王旦在路上隻是想著政事,從未注意過馬夫是何模樣,也從未與之交談過,故隻識其背,不識其麵。歸家後,王旦往往不去冠帶休息,卻入靜室默坐,家人每每惶恐不安,不敢驚擾,也不明白是何道理。後來,王旦的弟弟去問副相、參知政事趙安仁,說:“家兄歸時一如此,何也?”趙安仁告訴他:“方議事,公不欲行而未決,此必憂朝廷矣。”

在其位,謀其政,還要興利除弊,救時救世,如唐中期的名相姚崇即被稱為“救世宰相”。

姚崇曆仕唐武則天、睿宗、玄宗諸朝。他“明於吏道,斷割不滯”,“善應變以成天下事”,為相期間,恪盡職守,勤政愛民,政績卓著,被時人譽為“救世宰相”。武則天時期,他因富於才幹,被破格提拔為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當時武則天重用酷吏,告密者蜂起,酷吏來俊臣、周興等大興冤獄,許多朝臣和李氏宗族被無辜殺死,因此,朝臣人人自危。剛上任的姚崇認為自己有責任改變這種局麵。於是他直率而誠懇地勸諫武則天,說服她改變酷治,以保持政局的安定,統治的長久。武則天為之所動,並於長安二年(702)修正來俊臣等酷吏造成的冤假錯案,為受害的官員“伸其枉濫”。為此,武則天讚賞他道:“以前宰相皆順成其事,陷朕為淫刑之主。聞卿所說,甚合朕意。”並賞銀千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