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找準關鍵點才能把事做圓滿(1 / 3)

3找準關鍵點才能把事做圓滿

能夠完成恢宏大業的政治家往往具有超人的眼光,能夠於紛繁複雜的表象當中看清問題的本質,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點,進而憑借自己獨樹一幟的領導智慧,把看似不可能做成的事情做成。

合縱連橫是戰國時代的兩位著名相臣也是出色謀略家蘇秦、張儀所提出的策略,兩位相臣不僅是合縱與連橫這兩大策略的提出者,而且也是實踐者,他們分別利用這兩大策略,在戰國諸侯間縱橫捭闔,對戰國曆史的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戰國後期,麵對東方六國的合縱抗秦,秦相範睢又在連橫策略的基礎上,為秦國設計了“遠交近攻”的統一方略,並得以有效地實施。

合縱連橫與遠交近攻是中國古代謀略史上的一座高峰,對後世謀略家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說到合縱連橫,我們不能不從它的起始年代——戰國時代說起。

在曆史進入戰國時代後,戰爭日益頻繁而劇烈,各國力量的消長發生著不斷的變化。魏國是戰國初年的一個強國,文侯、武侯兩世,魏滅中山國;東麵屢敗齊人,兵鋒曾一度進至齊長城(今山東汶水一帶)和靈丘(今山東高唐南);西南侵入秦之河西,一再挫敗秦人的進攻;南麵又占領了黃河以南的大塊土地。然而,經過幾十年的角逐,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魏惠王繼位後,承魏之強,十分驕橫。他自恃強大,四麵出擊,結果受到四方夾攻,屢吃敗仗。東麵魏分別於公元前353年的桂陵(今山東曹縣)之戰和公元前341年的馬陵(今山東菏澤東北)之戰大敗於齊。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今山東滕州)相會約和,互尊為王,承認魏齊的對等地位。西麵的秦國經商鞅變法後,國勢蒸蒸日上,不斷東進,魏首當其衝。到公元前328年,秦既得河西全部魏地,黃河天險,在秦掌握。從此,秦不斷攻奪河東魏、趙土地,主力則出函穀關攻擊韓國。

魏國在敗於東方的齊和西方的秦後,勢力日益衰弱,代之而起的是齊、秦兩國。齊、秦二強遙相對立,不斷擴充地盤,危及鄰國。當一強攻勢淩厲時,受攻國便常常乞求另一強國出來支援和保護,或幾個較弱的國聯合起來共同抵抗。除齊、秦兩強不斷發動攻勢外,其他各國之間也是連綿不斷地發生爭戰。這樣,隨著形勢的變化,各國之間的相互結約聯盟,也在不斷地變化:既沒有穩固的朋友,也沒有世敵。這種錯綜複雜、變化多端的結構活動被稱為“合縱”和“連橫”。所謂“合縱”、“連橫”,據《韓非子·五蠢》說:“縱者,合眾弱(山東六國)以攻一強(秦)也;而衡(橫)者,事(投降)一強以攻眾弱也。”從地域上說,古人以南北為縱,東西為橫,所以“合縱”就是從燕到楚的東方各國,南北合成一條直線,共同反對西方的秦國;秦居西方,聯合東方六國中的一國或幾國,連成一條橫線,進攻其餘國,故稱“連橫”。“合縱”之術是由蘇秦創立發起的,而與“合縱”相對的“連橫”說則由張儀創立。

蘇秦,字季子,戰國時東周洛陽人,生卒年不詳,早年就學於齊,與張儀一起隨鬼穀子先生學遊說之術。初遊諸國,大困而歸,為父母兄弟嫂妹妻妾所冷落嘲笑。他從此發憤讀書,刺股而誦,遍觀群書,得到周書《陰符》,精心研讀,受益匪淺。他先後曾遊說周顯王、秦惠王、趙肅侯,均未得到重用。前334年,他又遊說燕文侯,大講合縱的利益,得到其賞識和支持,燕文侯送他車馬金帛,去聯合各國。蘇秦勞力奔波,先後出使趙、韓、魏、齊、楚,竭力說服各國合縱抗秦,五國皆從。於是,六國合縱,以蘇秦為縱約長。蘇秦一人佩六國相印,並相六國。蘇秦製定合縱的規約,其大致如下:

若秦攻韓魏,則楚攻秦後路,齊出兵助楚,趙、燕作聲援;若秦攻齊,則楚攻秦後路,韓守成皋,魏阻秦道路,燕出兵救齊,趙作聲援;若秦攻楚,則齊、魏出兵救援,韓斷秦道路,趙、燕作聲援;若秦攻趙,則燕出兵救援,韓守宜陽,楚屯武關(今陝西商縣東),魏駐兵黃河南岸,齊渡清河;若秦攻燕,則韓、魏出兵援救,趙守常山(今河北正定),楚屯武關,齊渡渤海援燕。

蘇秦的這個合縱規約,各國互助、互援、互利,對秦國是一種威脅。東方六國雖皆弱於秦國,但若聯合起來,其土地麵積是秦的5倍,兵力是秦的10倍,力量遠超過秦國。如果六國堅持合縱,秦的聲進兼並戰爭將受到極大的影響。蘇秦遊說合縱成功後,回趙國,趙肅侯封他為武安君,向秦宣布六國合縱,秦兵10餘年間不敢出函穀關。其後,秦使公孫衍(即犀首)約齊、魏,齊、魏伐趙,趙王責聲蘇秦,蘇秦恐懼,由趙入燕,至此,縱約方解散。 既然山東六國合縱對秦國十分不利,那麼躊躇滿誌的秦統治者是不會袖手旁觀的,他們會千方百計地對合縱進行破壞、阻止,並針鋒相對地施以對抗之術的。於是,與蘇秦合縱主張相對的連橫策略便應運而生。“連橫”又稱“連衡”,它是由秦相張儀創立、倡導並實施的。那麼,張儀又是何許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