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把認為正確的事堅持到底(1 / 2)

4把認為正確的事堅持到底

堅持可以獲勝,這個道理許多人都知道,但很難做到。毫無疑問,要做成一件事情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魏征為了唐朝的興盛,從不阿諛逢迎,隻要是正確的事情,他就堅持不懈地讓唐太宗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減少決策的失誤。

韓非在《說難》中講過:龍的喉下有逆鱗,人如果觸著了,就要殺人。國君也像有逆鱗,臣下向他進言時,觸動了他的逆鱗,生命就危險了。封建時代的帝王,頭腦較清醒的,能聽取臣下的意見,這稱為“納諫”。主觀武斷或昏庸蠻橫的君主,既不聽取臣下的意見,又怕臣下提出批評的,稱為“拒諫”。隋煬帝就是這種自以為是的昏暴之君,他不隻是拒諫,甚至借故殺死進諫的大臣。

李世民稱帝之後,急於求治,處處以隋煬帝暴虐拒諫、臣下人人鉗口為教訓,主動要求大臣有意見就及時提出來,並保證虛心聽取。他與魏征兩人,有時不免爭執得麵紅脖粗,最後大多是按有益治道的原則聽而納之。這些曆史佳話,被後世稱譽為“貞觀之風”。

貞觀元年(627年)九月,嶺南的越族酋長馮盎圖謀以武力反唐。馮氏家族據有嶺南八州之地,隋末歸唐臣服。但由於唐中央對其是鞭長莫及,馮盎仍懷割據之心。太宗聞報,下令調發嶺南其他十州兵馬討伐馮盎。魏征向太宗建議:國力初複,不宜用兵勞民耗財;而且馮盎反叛的證據不足,應當先派遣使者前往調停。太宗聽取了這一建議,以調停之策平息了一場即將發生的戰事,省去了一筆軍費。事後他嘉獎魏征說:“一介使者,使嶺南獲安。魏征一言,勝過十萬之師。”

貞觀二年(628年)十月,太宗想去南山遊曆,但卻遲遲未下令成行。魏征恰好掃墓歸來,聽說了這件事,見到太宗後問:“聽說陛下要去南山,真有此事嗎?”太宗笑著回答:“朕是有這個念頭,因為怕你又要大發議論,所以就不去了。”

太宗有隻心愛的鷂鷹,一天,正放在手臂上玩弄時,魏征入見,就急忙將鷂鷹藏於懷中。魏征裝作沒有看見,一氣上奏了幾件事情,君臣兩人談得時間長了,那隻心愛的鷂鷹竟活活悶死在了主人懷裏。

貞觀三年(629年)二月,魏征擔任秘書監(秘書省長官,主管國家圖書著作),參與朝政。這一年,太宗為了擴大兵源,下令征點中男(16歲至18歲)體壯身高者。魏征進諫堅決反對,甚至拒絕簽署詔令。太宗勃然震怒,召魏征上朝責問道:“有些人是故意隱瞞年齡逃避兵役,你為何這樣固執,認為不可以征點呢?”

魏征回答說:“國家初定,人口不足,征兵本來就很困難。男子十八歲成丁,而中男不到服役年齡。如果竭澤而漁,今年得到了魚,那明年澤中就無魚可捕了。焚林打獵,可以捉到許多,那明年就無獸可獵了。自古兵不在多,而在於帶兵之道。隻要兵精,訓練有素,將領指揮有方,就能無敵於天下,又何必要征集不夠年齡的人來增加虛數呢?陛下曾講要以誠信治天下,使官吏和百姓都不欺詐。但是陛下即位不長時間,就已有幾次失信於天下了。”

太宗有些吃驚,忙問:“朕有何失信於天下的事情?”

魏征從容指陳道:“陛下即位後曾下詔,凡拖欠的國家賦稅,一律豁免。但是主管賦稅的官員卻認為秦王府的財物不屬於國家,仍然催征拖欠秦王府的租稅。陛下是以秦王而登基為天子,秦王府的財物如何能說不是國家的?陛下曾下詔免除關中百姓兩年的租調,關外百姓免除一年的徭役。此詔剛下,又有敕令說,已經完納租調的,從明年再算,既然下詔免除,又複下令征收,使得百姓產生怨言。現在又要征點中男,這難道能說是以誠信治天下嗎?”

魏征所言有理有據,問得太宗無話可說,他明白了自己的失誤所在,於是下令“停選中男”。

貞觀四年(630年),農業獲得豐收。先前因為戰亂和災荒而流散異鄉的人,都重歸故裏。東至大海,南到五嶺,百姓生活安定,外出旅行,不必帶幹糧,沿途隨處可以買到,一鬥米的價錢三四文錢。全國一年判處死刑的罪人,隻有29人,刑罰幾乎可以擱置不用。天下太平,四夷臣服,太宗高興地對大臣們說:“這都是魏征勸朕施行仁義收到的效果,可惜封德彝(死於貞觀元年)看不到了。”

這年的十二月,高昌(西域國名,在今新疆吐魯番一帶)王麴文泰來長安朝貢,西域其他小國也想借此機會,派遣使臣進貢通好。太宗下令讓麴文泰的使者厭怛紇幹去迎接這些國家的使臣。魏征反對因此事而勞煩地方府縣,對太宗說:“以前文泰來朝,所經過的地方都辦不了供應,現在又加上這許多國家的使臣,那就會出現沿途州縣因供應不足而得罪的事情。讓他們作為商賈來往,那麼,邊境的百姓可以得到利益。把他們作為賓客來接待,中國的財力消耗就太厲害了。東漢初年,西域各國請求中國設置都護,並願意把兒子送到中國來隨侍皇帝,光武皇帝都沒有答應,他是不願意讓蠻夷來消耗中國的財力啊。”太宗覺得魏征的考慮比較實際,眼光長遠,就派人追回已經發出的詔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