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為謀事可以與對手合作
凡能擔當大事、追求大勝之人,在大事當前,往往會以大局為重,彼此之間不計前嫌,團結一致共謀大事。範仲淹與呂夷簡不計前嫌,重歸於好、同心協力共同抗擊西夏的入侵,讓入侵者不敢輕舉妄動,使北宋人民的安全有了保障。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元昊正式稱帝,建國號大夏,公開撕毀了李德明同宋朝訂立的和約。緊接著,元昊又於次年正月上表宋朝,要求宋朝正式承認大夏,企圖以此刺激宋王朝統治者,逼使宋朝作出反應。宋朝果然忍受不了這一刺激,於寶元二年(1039年)六月下詔削除元昊的賜姓和官爵,停止同西夏的邊境互市,並在邊境發布文告,宣布誰能捕殺元昊,即接其定難軍節度使。元昊也乘機把宋朝授予的旌節和封號敕誥退還宋朝,公開同宋朝決裂。這一年的十一月,元昊率兵進犯宋朝的保安軍(今陝西誌丹),宋與西夏的戰事正式爆發。
宋與西夏的戰爭爆發之時,範仲淹在越州知州任上,宋仁宗召其為天章閣待製、知永興軍(陝西西安),不久改任陝西都轉運使。
適值呂夷簡自大名(今河南大名南)複入相。呂夷簡自從範仲淹被貶往饒州不久,也被罷去宰相之位,知大名府,這時也被召回朝廷,複任宰相。呂夷簡對仁宗說:“範仲淹乃當今賢臣,豈能以舊職用之!”
宋仁宗宣諭範仲淹與呂夷簡消除他們之間的不愉快,範仲淹說:“臣前論呂相蓋為國事也,於呂相無憾也。”
呂夷簡也說:“夷簡豈敢以舊事為念也!”
就這樣,範仲淹與呂夷簡不計較前嫌,重歸於好,共同商議抗擊西夏事宜。在呂夷簡的提拔下,宋仁宗除範仲淹為龍圖閣直學士。
在宋與西夏交兵之初,由於宋朝長期以來推行“守內虛外”的腐朽政策,武備失修,軍政腐敗,將官怯懦寡謀,不識幹戈,兵驕不知戰陣,兵器也朽腐不堪,致使宋兵一敗塗地,邊境屢受侵犯。特別是負責指揮對西夏防禦戰事的範雍等文官既不懂軍事又缺乏謀略,加之朝廷派去擔任監軍職事的宦官又對軍事行動橫加幹預,在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的三川口(今陝西延安西)戰役中,因延州(今陝西延安)主帥範雍指揮失策,宋軍大將劉平、石元孫被俘,萬餘宋軍損失殆盡,延州城幾乎被西夏軍隊攻破。
三川口戰役的慘敗使宋朝大為震恐,急忙征調軍馬糧草入陝增援,並撤換主帥,以夏竦為陝西經略安撫使,韓琦、範仲淹為耳西經略安撫副使,一同人陝主持軍事。麵對延州屢遭敵犯的情形,範仲淹主動請纓,要求駐守延州,獲得朝廷的恩準。範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土、陝西經略安撫副使的身份兼任延州知州。
按照宋朝的規定:守邊之兵由將官分領,總管領兵萬人,鈐轄領兵5000人,都監領兵3000人,作戰之時,則由官位卑微的將官首先出擊。結果,常常被敵人打得大敗。範仲淹說:“將不擇人,以官職大小為先後,此取敗之道也。”他針對軍中論資排輩的弊端,首先進行改革。
範仲淹將延州1.8萬人分為六隊,每隊3000人,由六個將官率領,加強訓練。作戰之時,不按以往的作法出擊,而是根據來敵的數量強弱分布軍事力量,共同禦敵,經過範仲淹的整頓,延州一線戰事開始有了轉機,士氣也逐漸振奮起來。當時,由於西夏的不斷進攻,延州周圍許多用於防禦的堡寨已經廢棄,範仲淹為了防禦能力,根據地形增築了一係列新的堡寨,並對已廢棄的堡寨根據需要進行恢複,使各堡寨之間相互應援,這樣一來,範仲淹主持的延州一線防務日趨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