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絕不與貌似強大的人合作(1 / 2)

7絕不與貌似強大的人合作

我們說動蕩之中事難成,是因為動蕩之中形勢始終處於變化的狀態之中。就個人而言,選擇一個強大的合作者作為倚靠無疑可以給自己的人生之局提供一個有力的支點。但是動蕩之中強者未必真強,弱者未必真弱,強弱之間瞬息轉換,如分辨不清反倒自取其禍。

曹操成事的高明之處正在於哪怕身無所屬,也絕不與貌似強大者合作。

董卓在控製獻帝,權利炙手可熱的時候,想籠絡曹操,這對曹操的選擇就是一個考驗。董卓對曹操的才幹,久有所聞,他任命曹操為驍騎校尉,並與其共商大事,想把曹操收為心腹。但曹操對董卓的為人是了解的,先前他反對召外將進京,就是看到了董卓是一個缺乏政治頭腦又有政治野心的人。董卓到洛陽後的所作所為,曹操更是親眼所見,他料定董卓無非是逞一時之勢,終將要落得眾叛親離,歸於失敗的下場。像董卓這樣的人,不僅不能與其同流合汙,而且要創造條件打敗他。於是,曹操在這年的九月,偷偷地離開洛陽,走上了公開反對董卓的道路。

曹操不受董卓的籠絡,一是他有遠見,料定董卓之輩隻能得勢一時。二是他有大的抱負,不是輕易地被人看重和使用的問題,而是怎樣才能有朝一日使用別人。

中平四年(公元187年)曹操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以有病為由,辭去了朝廷任命他為東郡太守的官職,在家閑居。然而以他的聲望、人品和才華,是難以讓他清靜的。一年以後,冀州刺史王芬就派人拿著密信找到了他,原來,冀州刺史王芬聯合策士許攸、陳蕃的兒子陳逸、道教法師襄楷、沛國人周族等,密謀政變,打算趁漢靈帝北巡河間(今河北獻縣東南)舊宅之機,用武力挾持靈帝,誅除宦官,為陳蕃等人報仇。然後,廢掉靈帝,另立合肥侯為帝。他們決定拉曹操入夥。因為曹操有正義感,有號召力。所以派人給曹操送來了密信。

曹操讀罷密信後,心情很不平靜。他仔細考慮之後,覺得此事不妥,給王芬等人回信明確表示反對。

曹操從當時主客觀條件上來說,王芬等人確實不具備像當年商朝掌權者伊尹放逐太甲、西漢大將軍霍光廢立昌邑王劉賀的情勢,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王芬等人是由地方發動的政變,無法一開始便控製朝政,就是一時取得成功,也容易受到中央集合力量的圍剿。像西漢景帝時的吳、楚七國之亂那樣大的規模最後都失敗了。王芬等人以一個冀州之地,想搞成這樣一件大事,當然是屬於輕舉妄動的冒險行為。

後來事態的發展,果然如同曹操所料,王芬非但沒有取得成功,反而落了個舉家自殺的結局。

在對待王芬政變這一重大政治事件上,曹操對靈帝沒有采取“愚忠”的態度,去告發他們。王芬等人敢於去拉曹操入夥,也是對他的心態有所了解。曹操不是不想改善朝政,如果通過廢立皇帝能有利於國家,取得積極效果,這也是他所希望的。但是,沒有一定把握的冒險盲動,是他所不取的。

董卓、王芬是兩個都想拉攏曹操入夥的人,曹操對他二人采取了不同的對策,可見曹操的足智多謀。而曹操反對王芬等行廢立之事,也說明了他處大事斷大疑當不能徒見往者之易,而未見當今之難的獨到之見,以及做大事不能急於求成而要待條件具備,方可行非常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