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功高不震主是為臣者的大智慧(1 / 2)

2?功高不震主是為臣者的大智慧

功高蓋主是宰臣們的第一大忌,帝王賞功往往用官職爵位,達到一定程度,便無官爵可賞,疑忌不安於是隨之而來,因此,一些明智的宰相總是在此時謝辭封賞,以安君主之心。

漢高祖劉邦與丞相蕭何曆來被史家稱為君臣相輔的典範。蕭何在陳勝、吳廣起義後,佐劉邦起兵響應。入鹹陽後,他收取秦政府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等情況,對劉邦在楚漢戰爭中終操勝券功莫大焉。劉邦為漢王,以其為丞相,他獨具慧眼,薦韓信為大將,引兵東定三秦。他留守關中,不斷為劉邦輸送士卒糧餉,對劉邦最終戰勝項羽、建立漢朝起了很大作用。劉邦稱帝後,論功行封,以蕭何功勞為第一,封為酂侯,食邑8000戶,同時給予“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的殊遇。蕭何得到了最高的封賞,也擔任了漢朝的最高官職——丞相,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要人。此時的蕭何已有功高震主之嫌,所以他除繼續忠心地協助劉邦治理國家外,同時也十分機警得當地處理好他與君主劉邦的關係,以消除劉邦對他的疑慮。

劉邦是一位頗有心計但又多疑多慮的君王,他對自己的臣下加以重用的同時,往往又處處施以防範。他對蕭何也是如此。早在楚漢戰爭時期,劉邦對坐鎮關中的蕭何便不放心了,他常派人暗中監視蕭何的舉動,派使者“勞苦”蕭何,實際上是觀察動靜。蕭何明白劉邦的心意,便將自己的子孫兄弟全家全都送到前線,讓他們經常在劉邦身邊效力,實際上是讓親人去做人質。這使劉邦十分高興,既誇獎了蕭何對漢的赤誠,又消除了他對蕭何的疑慮不安。高祖十一年(前196)九月,陳豨據代郡反叛,劉邦親自率師征討。被廢為淮陰侯的韓信陰謀乘機在長安發動叛亂,蕭何設計將韓信誅殺。在前線指揮作戰的劉邦得此信息後,立刻遣使者回京,宣布晉升蕭何為相國,加封5000戶食邑,並令一都尉率500士卒作為蕭何衛隊。臣屬們紛紛前來祝賀。惟有以種瓜為生的故秦東陵侯召平憂心忡忡,他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醒蕭何“讓封勿受,悉以家私財佐軍,則上心悅”。蕭何認為他言之有理,便依其言而行,堅決辭讓了5000戶封邑,還拿出自己的全部家產捐為軍費。這一行動果然消除了劉邦的懷疑,得到了劉邦的歡心。

由於蕭何處事能自我貶抑,小心翼翼,尤其是他對劉邦的忠誠不二,使得劉邦感到他功高而不震主,權重又不成威脅,所以他對蕭何一直信任重用,君臣間也一直保持著心心相印的親密關係。

唐朝時以“出為將,入為相”聞名於世的郭子儀,一生經曆了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7朝。從開元(714~741)初年由武舉出衛長史開始,度過了六十多年的軍政生涯,其中以一身而係天下安危達二十餘年。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他多次憑借勇智和對唐王朝的忠心,參與和指揮了曆次重大的平叛戰爭,收複失地,擊退吐蕃,為保衛唐王朝立下卓越功勳,倍受唐廷的器重。朝廷每每因功為其晉官加爵。天寶十四年(755),郭子儀以衛尉卿兼靈武郡太守充朔方節度使,破史思明於河北,收複雲中(今山西大同)、馬邑(今山西朔縣)等地,擢禦史大夫。肅宗至德元年(756),他又率師拔田常山(今河北正定)、趙郡(今河北趙縣),升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至宰相。至德二年(757),大破安祿山將崔乾祐於潼關,收複長安,又進位司空,充關內、河東副元帥,繼又破安祿山軍於陝州(今河南陝縣),收複洛陽,他又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使得肅宗讚歎道:“雖吾之國家,實由卿再造。”郭子儀名聲大震。乾元元年(758),進中書令,為宰相之首。代宗寶應元年(762),又進一步被封為汾陽郡王,出鎮絳州(今山西絳縣)。郭子儀為穩定唐王朝的統治,屢立豐功,官爵也隨之步步升級。郭子儀雖擔任軍政要職,掌握重兵,但他事君忠誠,從不邀功請封,更不以功震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