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巧妙充當君王的知音和配角(1 / 2)

8?巧妙充當君王的知音和配角

為臣者必須牢記一點,在君主麵前自己永遠是個配角。但是當好配角也並不是件簡單易行的事,要努力與君主成為一對配合默契的知音。南北朝時北魏大臣遠澄就是一位善與君主巧演雙簧的配角高手。

北魏孝文帝自小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執政後,他希望通過改革來達到振興國家的目的,但麵對滿朝守舊文武,知音難覓。

元澄任徐州剌史後,政績卓越,聲望日高,入京朝見時,孝文帝在皇信堂召見了他。孝文帝問元澄:“昔時鄭國的子產鑄刑書,而晉國的叔向頗有非議。這二人都是賢士,究竟誰對誰錯?”元澄答道:“鄭國弱小,受到強大鄰國的威脅,民心的背向,不借助刑罰就無法控製,所以鑄刑書以顯示威嚴。雖然背離古製,卻符合當時的政治需要,因此就順時濟世而言,子產是對的。叔向對此的諷刺非議,表示他不忘古製,可以與他論道,卻不能與他討論權變之術。”孝文帝說:“你是想當咱們魏國的子產嘍。”元澄說:“子產順應時代潮流,名垂青史。臣目光短淺,庸碌無能,怎敢與子產相提並論。如今陛下以四海為家,廣宣道德教化以安撫天下,但長江以南尚被敵國占據,天下還未統一,亂世之民,易被威勢懾服,難用禮製治理。臣認為,子產的方法還是應暫時采用,統一天下之後,再從根本上用道德禮樂教化百姓。”孝文帝當時正在考慮改革,對元澄的回答深為讚許,笑著說:“非任城王不識變化發展的大體。朕正要改革國家體製,當與你共創這萬世的功業。”

既然孝文帝已覓得元澄這個變革知音,便決心重用他來助自己變革一臂之力。元澄很快被征為中書令,後改授尚書令,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

孝文帝的“變革”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是遷都。當時北魏的首都還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它地處邊陲,本來就不是水土豐饒之地,作為都城後,隨著人口的增加,物質供應顯得更加緊張,又沒有方便的水陸交通,從外地運糧很困難。所以,都城人民的生活還不及別的地方富裕,舒適。此外,北邊草原上的柔然族日益強大,大有南徙趨勢,是邊境最大的威脅。然而,對於孝文帝來說,最重要的還是南方中原大地上發達的經濟和高度的文明對他有極大的吸引力;再說,如果能遷都洛陽,也多少能改變一下他們“胡虜”的形象,而向中原正統逐漸靠近。遷都同時還是他改革成功的基礎和必要前提,所以孝文帝必須慎重而周全地策劃遷都大事。然而,他所麵臨的阻力是巨大的。考慮再三,孝文帝決定以南伐為名,實現遷都計劃。

太和十七年(公元393年)六月丙戌日,不久,孝文帝以征討南齊為名,意在商議遷都之事,召集群臣在明堂左室齋戒,命太常卿王諶親自占卜,卜問南征之事,結果得到“革”卦。孝文帝說:“這是湯武革命,應天命順人心之卦。”群臣都不敢開口。元澄挺身而出,說道:“《周易》說,革,是變更的意思。預示變革君臣之道的應天命順人心,所以商湯、周武王得到這個卦象是大吉大利。陛下君臨天下,繼承弘揚先代的業績,如今既是占卜征伐,得到的卦象隻說明可以討伐敵人,並不意味著改革可以取得成功。這並非預示統治穩固的卦象,不能算十分吉利。”孝文帝厲聲說道:“《象辭》說:‘大人虎變’,怎麼能說不吉利!”元澄說:“陛下龍興已久,怎能僅僅比做虎變!”孝文帝勃然大怒:“國家,是我的國家,任城王你想蠱惑人心嗎?”元澄說:“國家確實是陛下的國家,然而我是國家的大臣,參與重大決策,怎敢不盡心竭力。”孝文帝銳意革新,誌在必行,對元澄的言論大為不滿,過了很久怒氣方消,說道:“各言其誌,也沒什麼不好。”回宮之後,馬上召見元澄。元澄還未登上台階,隔著很遠孝文帝便說:“剛才‘革卦’的事,現在還想與你辯論。我在明堂上發怒,是怕大家齊聲附和,阻礙我的改革大計,所以疾言厲色以震懾群臣,你應該了解朕的用意。”於是擯退左右,對元澄說:“朕知道今天要做的這件事,確實很不容易。我國興起於北方,遷都平城之後,雖幅員遼闊,但遠未統一天下,平城隻適合指揮征戰,並不利於推行文治,要移風易俗實行政治文化體製的改革,確實非常困難。崤函、河洛之地,才是真正的帝王之都,因此我才打算大舉南遷,遷都中原,你認為如何?”元澄說:“伊、洛地處中原,均為天下必爭之地,陛下統治華夏,蕩平九夷,人民得知陛下遷都中原,定會大加慶賀。”孝文帝說:“北方人留戀故土,忽然得知將要南遷,不能不驚恐騷動。”元澄說:“這既然是非同尋常之事,當然不會被人所理解,隻要陛下作出決斷,他們又能怎麼辦。”孝文帝說:“任城王,你就是我的張子房。”於是加封元澄為撫軍大將軍、太子少保,兼尚書左仆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