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能夠於危亂之中撐起局麵
亂久思治,君主的思治之心愈切,為臣者治亂扶危的政治才幹就愈受倚重。姚崇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得到唐玄宗毫無保留的支持,從而施展自己整頓時局的抱負的。
從錯綜複雜、險惡多端的宮廷鬥爭中成長起來的唐玄宗很清楚地認識到,治理天下尤其是治理目前一團亂麻的天下,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姚崇是個在官場上拾階而上的人物,他在政治領域、軍事係統、經濟部門都曾供過職,豐富的閱曆使他熟諳國情民風,從而積累了豐富的治理經驗,鍛煉了超人的膽識和能力。他最大的特點是“尚通”,能在紛繁多變的政治鬥爭中隨機應變,挽救時局。他的文章寫得好,在文才濟濟的群臣中出類拔萃。所以,拜姚崇為相,是玄宗的英明抉擇。
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十月,唐玄宗帶領官員們到渭川(今陝西臨潼東北新豐鎮)打獵,順便想召回正任同州刺史的姚崇回京任相。宰相張說本來與姚祟不和,聽說消息,便讓殿中監薑皎對玄宗說:“陛下早就準備任命河東道總管,但是卻沒有合適的人選。現在我可推薦一人,不知陛下怎麼獎賞我?”玄宗問他此人是誰,他答說:“姚崇文武全才,是最合適的人選。”明皇一聽便明白這是張說的意思,並未搭理,反而更堅定了他任姚崇為相的決心。
姚崇被人領到玄宗跟前時,玄宗正興致勃勃地在渭水邊上打獵。君臣闊別多時,相聚自是歡喜,玄宗問姚崇可會打獵,姚崇說:“我從小失去父親,住在廣成澤(今河南臨汝西)邊的一個小鄉村,每天以交遊獵射為樂,到了三十多歲,還隻知呼鷹逐兔,直到碰到張憬藏,才接受他的建議用心攻讀。別看我如今歲數大了,但還能騎馬,射箭。”玄宗聽說,很高興,便和姚崇縱馬齊驅,挽弓射獵,盡興而歸。
就在這一天,玄宗鄭重宣布:任命姚崇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但是姚崇卻並不拜謝。玄宗當時好生納悶,但又不好問什麼。到了晚上,在燭光通明的臨時營帳,姚崇當著其他宰相的麵,跪拜在玄宗座下,他說:“白天陛下任我做宰相,我沒有拜謝,是因為有話要說,我想建議十件大事,如果陛下不能實行這十件事,那我就不敢接受任命。”玄宗讓他說說看,於是姚崇便奏陳了曆史上著名的“十事要說”,其基本內容是:
(一)實行仁政;(二)幾十年不求邊功;(三)不許宦官幹預政事;(四)杜絕非正式的入仕途徑;(五)確立法綱紀網;(六)嚴禁賄賂風氣;(七)停止建造寺觀宮殿;(八)要以禮法對待大臣;(九)允許直言諫諍;(十)限製後妃、外戚幹政。
對於這十件事,唐玄宗一一痛快答應,他深深地認識到,他讓姚崇任相是找對了人。這十件大事他以前也曾考慮過,但他畢竟還年輕,才幹和經驗遠遠不如姚崇,不如姚崇想得那麼具體、全麵、係統。姚崇的“十事要說”是針對武則天晚年以來存在的嚴重弊政而進行的改革:第一件大事,針對酷吏橫行;第二件針對貪求邊功;第三件針對宦官幹政;第四件針對任人唯親、冗官眾多;第五件針對徇私枉法;第六件針對濫收雜稅,賄賂公行;第七件針對大建佛寺和奢侈浪費;第八件針對奸臣弄權;第九件針對飾非拒諫;第十件針對後妃、外戚專權。他的十條建議是囊括了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麵的一整套施政綱領。姚崇作為一個優秀的“設計師”,為玄宗的政治目標描繪了一幅藍圖。緊接著,這位具有實幹精神的傑出政治家又幫助玄宗逐步落實施行這一套綱領,開始了撥亂反正、振興唐朝的宏偉事業。可以說,沒有“十事要說”,就沒有“開元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