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大膽決策促成君主的不世之功(1 / 2)

10?大膽決策促成君主的不世之功

凡是守成的君主一方麵膽小怕事,一方麵又好大喜功,對他而言,能不擔、少擔風險,又能建立蓋世軍功是再愜意不過的事。為人臣者如能促成這樣的軍功,自會受到特殊的賞識。

景德元年,遼國認為大舉犯宋時機成熟,遼聖宗皇帝及蕭太後親率號稱20萬騎兵,大規模南下,於當月二十二日到達河北唐河,圍攻定州。定州未破,遼軍繞道而行,經祁州、深州、冀州、大名等地,深入到澶州(今河南濮陽),大有向宋朝京師東京進軍之勢。

麵對遼國咄咄逼人的氣勢,真宗和滿朝文武驚慌失措,毫無良策。危難之際,以英勇果敢著稱的寇準被畢士安等人推上了前台。景德元年八月,真宗任命寇準為宰相,要他負責解除遼軍的威脅。

不久,遼軍包圍了瀛州,直逼貝州、魏州,朝廷內外震驚恐懼。參知政事王欽若主張逃跑,他暗勸真宗放棄汴梁,遷都金陵;又有人勸真宗逃往成都。真宗猶豫不決,便召寇準商議。寇準力主抗遼,對主張逃跑之人恨之入骨,他心知是王欽若等人的主張,卻佯裝不知說:“誰為陛下出的這種計策,罪該處死。如今陛下神明英武,將帥團結一致,如果禦駕親征,敵軍自然會逃走,為什麼要拋棄宗廟社稷,遠逃楚、蜀之地呢?如果那樣,大宋必然人心崩潰,軍心渙散,敵軍會乘勢進攻,長驅直人,大宋的江山還能保住嗎?”一席話,說得那些主張逃跑的人羞愧難當。真宗受到震動,決定禦駕親征。

真宗和文武大臣率軍從京師出發,向北進發。當大軍到達韋城時,聽說遼軍已攻到澶州北城,真宗驚恐萬分,信心全無,又打算南逃。寇準堅定地說:“目前敵人已經臨近,人心恐懼,陛下隻可前進一尺,不可後退一寸!北城的守軍日夜盼望著陛下的車駕,一旦後退,萬眾皆潰。”在寇準的堅持下,真宗率眾臣勉強到達了澶州南城。此時,隔河相望的北城戰事正酣,真宗和眾臣不敢親臨前線,不願渡河,寇準堅決請求真宗過河,他說:“陛下如果不渡過黃河,那麼人心就會更加危急;敵軍的士氣沒有受到震懾,他們會更加囂張。隻有陛下親臨北城,才是退敵的唯—辦法。更何況我軍救援部隊已經對澶州形成了包圍之勢,陛下的安全已經有了保障,還有什麼顧忌不敢過河呢?”他見仍說服不了真宗,就把殿前都指揮使高瓊叫到跟前,要他力勸真宗。高瓊對戰事相當了解,他對真宗說:“寇大人方才所言極是,將士們都願拚死一戰,隻要陛下過河親臨陣前,士氣必然大振,定能擊退敵軍。”真宗無奈,隻得答應過河。

到了北城,真宗登上城樓觀戰。正在城下浴血奮戰的宋軍將士,看到城樓之上的黃龍禦蓋,歡呼震天,聲聞數十裏,軍威大振。他們呐喊著衝向敵陣,遼軍被宋軍士氣所懾,銳氣頓消,潰不成軍。

此戰勝利後,真宗回到行宮,留寇準在城樓之上繼續指揮作戰。寇準治軍有方,命令果斷,紀律嚴明,很受士兵擁護。在他的指揮下,遼軍幾次攻城都被殺得大敗而還,主帥蕭撻覽也被射死。真宗在行宮之中對前線戰事不太放心,多次派人前來打探戰況,探子每次都見到寇準和副帥楊億在一起飲酒說笑,就回去稟報真宗。真宗高興地說:“寇準這樣,我還有什麼不放心的呢?”

遼軍雖號稱20萬,卻是孤軍深入,糧草不繼,隨時有被切斷歸路的危險。蕭撻覽一死,遼軍人心惶惶,更無鬥誌,於是便派人送來書信,請求講和。條件是,隻要宋朝每年給遼國大量絹銀,遼軍就退兵,並且永不再犯中原。寇準想乘勝收複幽雲十六州,所以堅決不答應議和。真宗對戰爭早就厭倦,在求和派的勸誘下對兩國結盟議和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無奈主帥寇準的反對使議和出現了很大的阻力,於是一幫貪生怕死的官員就在背後放出謠言,說寇準利用打仗以自重,野心很大。迫於謠言的壓力,寇準隻得同意兩國議和,締結盟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