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對於特殊人才的使用應不拘一格(1 / 2)

9?對於特殊人才的使用應不拘一格

人才的使用不應人為地設置諸多條條框框,比如出身、學曆、籍貫等。實際上,許多人才可能過不了那些條條框框的關,但確實身具異才。框框一多,人才脫穎而出的路子便被堵塞了。

中國曆史上許多明相在選拔人才時,能夠不拘資曆地位,不計親疏遠近,任官使能,選賢舉才。

春秋時期的齊相管仲十分重視人才的發現、培養和使用,對傳統的“世卿世祿”的選官製度進行了大膽的改革。他主張按“德”、“功”、“能”三條基本標準選拔人才,尤其強調要“察能授官,班祿賜予”,“其績多者其食多,其績寡者其食寡,無績者不食”,認為這是“使民之機”,是用人的關鍵。為了遴選天下的英才賢士,他創設了“三選製”。規定:首先要求各鄉把那些有才德武功的人士推選給國家;國家有關部門再對鄉選人士進行一段時間的試用考核,擇其優異者上薦給國君;最後由國君親自審核使用。這是古代用人問題上的一大突破,這種製度以德、功、能為標準,量能以授官,注重從社會的基層而不是從顯貴勢族中選用人才,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壟斷官職的世卿世祿製度,使大批有實踐才幹、有真才實學的人能脫穎而出,為國效力。如當時齊國的大司田寧戚,原本出身低下,曾是為商旅趕牛車的車夫,但由於他善長“墾草人邑,辟土聚粟,多眾盡地之利”等農業方麵的管理工作,於是管仲將其破格擢用。其他的諸如大司理賓胥無、大諫官東郭牙、大行隰明、大司馬王子城父等都是管仲不拘一格、量才任用的。正是由於推行了這種開明、務實的選用人才方針,才使得管仲在齊國進行的一係列改革得以順利貫徹執行,才使得齊國日益強大起來。

曹操在中國曆史上素以不拘一格、知人善任而著稱。東漢以來,選拔官吏的權力為豪強世族把持,用人隻重門第、“德行”,不重視真才實學。曹操置東漢以來的選舉標準於不顧,再三頒布求賢令,宣稱要“不拘微賤”,“明揚仄陋,唯才是舉”。要求有關官吏“舉賢勿拘品行”,“取士勿廢偏短”,對那些即使不懂儒術的“文俗之吏”,甚至“不仁”、“不孝”但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要大膽起用。在實踐中,曹操也是堅決貫徹“唯才是舉”的用人路線的,他十分注意從基礎或實際鬥爭中發現和提拔人才,特別是出身微賤而有才幹的人,讓他們擔任要職,參與軍政大事。荀彧,僅為小小縣令,但他才智過人,有“王佐之才”,投奔曹操後,曹操大喜,說:“吾之子房也。”把他比作漢高祖劉邦得到謀臣張良,並立刻委托為司馬,參與軍機要事。這年荀彧僅29歲。在曹操的統一戰爭中,荀彧果然不負所望,多次出奇謀,獻良策,成為曹操信賴的良佐。還有許多文臣武將,諸如郭嘉、荀攸、杜襲、趙儼、滿寵、賈詡、劉放、孫資、於進、樂進等,或出身賤微,或為一般小吏士兵,都被曹操發現並提拔重用,在曹操的統一事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與曹操同時期的名相諸葛亮在治蜀的過程中,也十分注重不拘一格、人盡其才地選拔官吏,隻要有真才實學,便委以重任。他曾總結曆史上的經驗教訓,認為西漢之所以強盛,是因為當權者能任用賢臣,疏遠小人;而東漢後期之所以衰亡,是由於當權者排斥賢人,重用佞幸。因而他用人不重門第、地位,不拘資曆、親疏,而是任人唯賢、唯才。他說:“柱以直木為豎,輔以直士為賢。直木出於幽林,直士出於眾下,故人君選舉,必求隱處。或有懷寶迷邦,匹夫同位;或有高才卓異,不見招求;或有忠賢孝悌,鄉裏不舉;或有隱居以求其誌,行義以達其道;或有忠質於君,朋黨相讒。”對於上述隱埋在民間或基層的賢能之士,他主張要盡量選拔錄用。

諸葛亮在實踐中也確實提拔了不少德才兼備的人士。李嚴為犍為太守時,其屬下一小吏名為楊洪,為人剛直不阿,處世沉穩有方,曾因勸諫李嚴受到諸葛亮的注意。劉備與曹操爭漢中,急書發兵,諸葛亮詢問楊洪,楊洪果斷地答道:“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