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識清沽名釣譽者的真麵目(1 / 1)

2?識清沽名釣譽者的真麵目

耍弄兩麵三刀詭計的人很清楚,弄一個“好人”的名聲可讓自己既贏得“群眾基礎”,又容易得上司的青睞,自己辦起事來更要方便許多。重要的是,出於對好人的好感,他在使壞為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服務時,人們也難以察覺。

王莽出身於外戚之家。其姑母王政君是漢元帝皇後,元帝死後成帝即位,尊其母王政君為太皇太後,其舅父王鳳為大司馬將軍,從此王氏開始壟斷朝政。在元、成兩朝,王氏家族“世封侯,居位輔政,家凡九侯、五大司馬”。王氏因為是皇親國戚,家門貴顯,故其子弟多“乘時侈靡,以輿馬聲色佚遊相高”。獨有王莽一支,因其父王曼早死,未能受封。父親死後,其兄又相繼去世。王莽因“獨孤貧”,不可能如其他兄弟那樣去誇侈鬥富,而且他也根本不想那樣去做,因為他懷有更大的野心。為了實現這種野心,他隻抱定一個宗旨,即盡可能多地去沽名釣譽。

王莽為了出人頭地,他“外交英俊,內事諸父,曲有禮意”。尤其是諸位手握大權的伯父、叔父,有著現成的血統關係,他當然會加以充分利用。其伯父大司馬王鳳生病時,王莽守候榻前,小心侍奉,煎湯嚐藥,一連數月不解衣帶,顧不上寢食梳洗,“亂首垢麵”,熬得麵容憔悴。看到侄兒比親生兒子還要孝順,王鳳十分感動。王鳳臨死之時,太後王政君來探望,王鳳鄭重地將王莽“以托太後及帝”,要太後及皇帝盡力照顧他這位侄兒。王風死後,王太後念王鳳托付之意,就讓王莽做了黃門郎,不久,又提升為校尉。王莽順利地踢開了入仕的頭三腳。

王莽的孝敬也博得了叔父王商的愛憐,他上書給成帝,表示願意把自己的封邑分出一部分來給王莽。

王莽待人謙恭,辦事認真,朝廷許多大臣為之讚歎,都認為王莽是一個難得的賢能之士,紛紛上書向成帝推薦。成帝由此很器重王莽。永始元年封王莽為新都侯,不久,又遷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成為皇帝的宿衛近臣。王莽的聲譽已遠遠超過了他的伯父和叔父們。

釣名的目的達到了,但顯然這隻是第一步,隻是擁有了爭取更大好處的資本,接下來他就要通過使壞進一步排除障礙了。

當時王莽的姑表兄弟淳於長亦因其舅王鳳生前之托甚得太後及皇帝的親幸。後來王莽的叔父大司馬驃騎將軍曲陽侯王根病重,如果長病不起,那麼,身為外戚、位居九卿的淳於長很可能取而代之。王莽擔心淳於長受寵,非常嫉恨。為了擊敗淳於長,擴大自己的權勢,王莽抓住淳於長與許皇後之姊私通之事,加以攻擊,並趁為王根侍疾之機,說淳於長的壞話,以激起王根對淳於長的不滿。他對王根說:“長見將軍久病,意喜,自以當代輔政。”王根聽罷大怒,謂王莽:“即如是,何不白也?”王莽回答說:“未知將軍意,故未敢言。”王根說:“趨白東宮。”於是王莽求見太後,具言淳於長罪過,太後亦怒,並讓王莽再言之於成帝,成帝乃免去淳於長的官職。後來淳於長又被下獄處死。在醜惡的宮廷權力角逐中,王莽終於排除了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而且還由此獲得了“忠直”之名。成帝綏和元年,重病中的王根終於“薦莽自代”,王莽遂擢為大司馬。這樣就為王莽篡位奠定了基礎。

像王莽這樣為達到目的處心積慮長時間裝好人,一般人還真難以做到。看起來這是個笨辦法,可一旦奏效其殺傷力又極強,所以必須擦亮眼睛認清他的真麵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