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為臣者更要睜大眼睛識朋友
作為為臣者,在你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朋友當中你最先想到誰?能有哪怕一兩位這時候伸出援助之手的朋友是一個莫大的幸福。曆史上,重義輕利,把友誼看得極為神聖的人大有人在,這也是整個社會構建道德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不能否認的是,還有另外一種人,僅僅把朋友當作可供利用的資源,一旦人家失勢找上他時,他立即換上另一幅麵孔。
東晉大將王敦因謀反被殺,他的侄子王應想去投奔江州刺史王彬;王應的父親王含想去投奔荊州刺史王舒。王含問王應:“大將軍以前和王彬關係怎麼樣,而你卻想去歸附他?”王應說:“這正是應當去的原因。王彬在人家強盛時,能夠提出不同意見,這不是常人能夠做到的。到了看見人家有難時,就一定會產生憐憫之情。荊州刺史王舒是個安分守己的人,從來不敢做出格的事,我看投奔他沒用。”王含不聽從他的意見,於是兩人就一起投奔王舒,王舒果然把王含父子沉入長江。
當初王彬聽說王應要來,已秘密地準備了船隻等待他們,他們最終沒能來,王彬深深引為憾事。
藺相如曾是趙國宦官繆賢的一名舍人,繆賢曾因犯法獲罪,打算逃往燕國躲避。相如問他:“您為什麼選擇燕國呢?”繆賢說:“我曾跟隨大王在邊境與燕王相會,燕王曾握著我的手,表示願意和我結為朋友。所以我想燕王一定會接納我的。”相如勸阻說:“我看未必啊。趙國比燕國強大,您當時又是趙王的紅人,所以燕王才願意和您結交。如今您在趙國獲罪,逃往燕國是為了躲避處罰。燕國懼怕趙國,勢必不敢收留,他甚至會把你抓起來送回趙國的。你不如向趙王負荊請罪,也許有幸獲免。”繆賢覺得有理,就照相如所說的辦,向趙王請罪,果然得到了趙王的赦免。
繆賢以為燕王是真的想和自己交朋友,他顯然沒有考慮自己背後的一些隱性因素,比如自己當時的地位、對燕王的有用性等等。可是現在他成了趙國的罪人,地位已經變了,交朋友的價值也就失去了,他貿然到燕國去,當然很危險了。藺相如看問題可真是一針見血啊。
再看這樣一個故事:晉國大夫中行文子流亡在外,經過一個縣城。隨從說:“此縣有一個嗇夫,是你過去的朋友,何不在他的舍下休息片刻,順便等待後麵的車輛呢?”文子說:“我曾喜歡音樂,此人給我送來鳴琴;我愛好佩玉,此人給我送來玉環。他這樣迎合我的愛好,是為了得到我對他的好感。我恐怕他也會出賣我以求得別人的好感。”於是他沒有停留,匆匆離去。結果,那個人果然扣留了文子後麵的兩輛車馬,把他們獻給了自己的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