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革命衝擊了什麼樣的婚姻 與我們通常認為的相反,性革命縞潮不是首先出現於資本主義西方,更不是美國,而是革命勝利後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蘇聯,然後才傳到西歐各國。此外,它的發起者和參加者也不是資產階級分子,而是大學生和以工人為主的大城市青年。它的主要口號也並不是屢遭批判的“愛情杯水主義”,而是自由同居和友愛婚姻。
十月革命後,蘇聯革命青年在內戰中無暇考慮性問題。1920年到1927年的和平時期,他們提出“補償自我”的口號,但又不願再返回傳統婚姻的籬笆之內,於是首先出現了離婚自由運動。1924-1927年間,離婚對數占結婚對數從5.3%劇增到 21.2%,而結婚不滿1年就離婚的,在1921年的列寧格勒占33.1%,在1925年的白俄羅斯農村占51.2%,在烏克蘭全境占36.4%;結婚4年以上才離婚的,在各地都隻占 1/4左右。
婚姻既已鬆散和多變到如此程度,青年也就不再以締造和維持婚姻作為悻愛的目標了,各種非婚悻愛大量湧現。1922年,在以“工農兵學員”為主的大學生中,甚至像莫斯科的斯維爾德洛夫共產主義勞動大學這樣的幹部學院中,同時過婚內婚外兩種性生活的學生占62%,沒有性實踐的男生隻占12.3%,女生隻占33.4%,女生包括正式結婚在內的種種性關係中,長期保持的很少,而短期的和同時與多人姓交的卻在男生中占84.3%,在女生中占55.2%。希望過性生活,又不願用婚姻束縛雙方的人占77%。敖德薩大學甚至有48.2%的學生根本否定愛情的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布爾什維克黨是把這些現象看做婚姻革命與進步的。《真理報》曾數度宣布:把黨員的離婚或性行為問題拿到支部會上來討論,“是小資產階級的夢囈”;“對那些熱心維護婚姻神聖論的同誌,我們要說:黨不是天主教會”。可惜, 1927年斯大林上台並大搞“社會主義改造運動”之後,這些實踐和開明態度都遭鎮壓。直到1956年,蘇聯成了一個派民兵上街查禁男女親昵的“嚴肅”國家。
在歐洲資本主義國家,20年代也是一個性革命縞潮期,但各國政府和教會都把它歸罪於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和蘇聯布爾什維克的婚姻革命,也歸罪於猶太人,因為早期性學家大多是猶太人。保守派驚呼:“敵人已來到我們的家門口,它就是性革命。”但進步人士卻為之歡欣鼓舞。勞倫斯借小說中女主人公之口呼喚:“給我古代那種火辣辣的愛吧。現在這些矯揉造作而又垂涎三尺的年輕紳士們,實在叫我惡心透了。”德國和法國都有些知名人士號召“自由悻愛”,還組成“自由同居聯盟”和巡回演講團。雙方的鬥爭十分激烈,奧地利左翼作家伯特威爾,由於辦刊物鼓吹自由同居,被一個 19歲的技校學生“出於道德義憤”所槍殺。羅素則被美國法官禁止赴美任教。美國原法官和參議員林西,則因主張友愛婚姻而險些被起訴。希特勒更是徹底,一上台就頒布了否定任何婚姻變化的法律,鎮壓或驅逐了一切主張婚姻改良的人。
20年代西歐性革命主要表現為城市青年的不結婚而同居。他們有的像事實婚姻那樣長期共同生活,卻故意不去履行法定或宗教結婚手續;有的則僅僅短暫同居,友好分手,各覓新偶。德國各大城市在1924年前後,25歲以下的男女青年中40%左右不結婚而同居。北歐各國和法國大約占1/3,英國和南歐相當少,東歐各國則與德國差不多。在美國情況有所不同,公然不婚同居不大可能,主要是婚前性行為的劇增。1919—1929年間,對大學生的不同統計表明:女生婚前失貞的約占25%-51%,未婚先孕的占3%-11%;男生婚前性行為占48%—67%,但其中70%以上的青年在日後都正式結婚了。因此,無論歐美,性革命第一次縞潮所衝擊的都是傳統的結婚年齡、結婚方式和結婚後的義務,婚後的婚外性關係既不多又未見增加。這顯然不是消滅婚姻製度,更不是性的絕對自由或性混亂。嚴格說來,性革命首次縞潮隻不過是沿著婚姻本身變化的軌跡產生某種躍進,把可變異的事實婚姻極大推廣而已。③本③作③品③由③思③兔③在③線③閱③讀③網③友③整③理③上③傳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