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身飼虎
布施源自大悲憫
很久很久以前,在南瞻部洲有一個大國,叫摩訶羅檀囊,統率著五千多個小國家。國王有三個王子——摩訶富那寧、摩訶提婆和摩訶薩青。在三個王子中,小王子摩訶薩青天生具有一副慈悲心腸。有一天,國王和王妃帶著王子,率領群臣出外去遊玩。國王久居深宮,很少遠行,遊玩了一會兒便覺得有些疲勞,就找了個地方休息。而三位王子如同出籠的小鳥,快活地穿梭在叢林之間。忽然,他們發現了一窩老虎。一隻雌虎正給兩隻小虎喂奶,雌虎麵黃肌瘦,虎仔活潑可愛,但雌虎為了充饑似乎正要吞食小虎。
小王子見此情景,就問兩位哥哥:“哥哥!你們看那隻雌虎瘦得皮包骨頭,快要餓死了,但他仍然給愛子喂奶。依我看,雌虎在饑餓的逼迫下,一定會把虎仔吃掉的。”
兩個哥哥也同意弟弟的看法,說:“如果雌虎餓死了,小虎沒有奶吃也同樣會餓死的。”
小王子難過地說:“那麼,怎樣才能讓雌虎不吃掉虎仔呢?”
“依我看,除非有新鮮的肉和溫熱的血,否則它一定會吃掉虎仔。”兩位哥哥說。小王子聽後進一步追問哥哥:“那你們說,如果有人把自己的血和肉施給那隻餓虎,這隻餓虎還有活下去的希望嗎?”
哥哥肯定地說:“當然能夠活下去了。但如果誰把身體施給了餓虎,這個人卻是不能複活的!”
兄弟三人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著,而小王子的內心卻有一番考慮,他打算犧牲自己,救活母虎與虎仔。小王子決心已定,陪著兩位哥哥走了片刻,向兩位哥哥說:“哥哥,你們先走一步,我有一點兒事情要辦,隨後就來。”
說完他獨自走入小徑,回到剛才那隻餓虎停留的地方。他走到餓虎麵前,毫不猶豫地將身體投向虎口,不料,餓虎隻朝他望了一眼,卻閉著嘴巴不吃他。看到餓虎的神情,小王子若有所思:他早已下定決心舍身供養,為了實現自己的心願,小王子幹脆找來一截尖銳的木頭,往自己身上猛戳,使鮮血汩汩流淌而出。一直咬著嘴唇的餓虎看到鮮血,立刻恢複了精神,吐出鮮紅的舌頭,開始舔食王子的鮮血。餓虎喝足了血,又繼續吃王子的肉體。
先行幾步的哥哥,遲遲不見弟弟跟來,十分擔心,忍不住走回來搜尋,他們邊找邊喊:“摩訶薩青弟弟!”然而除了風聲,四周沒有一點回音。兩位王子忽然想起剛才弟弟提出的問題,於是兩人不寒而栗。他們急忙跑回雌虎停留的地方一看,天哪,可憐的弟弟已經被餓虎吃得精光,隻剩下一架帶血的白骨散落在一旁。
餓虎吃完小王子的肉身,一不小心競從懸崖上跌下,暈了過去。待它醒來後,回想起剛才的事,又跑回白骨旁不停地徘徊,十分難過。
再說國王休息時妃子也不知不覺睡著了。她做了一個夢,夢見三隻鴿子在叢林裏遊玩,忽然飛來一隻大老鷹,抓住最小的鴿子吃掉了,她忍不住慘叫一聲,立刻驚醒過來。妃子立即對國王說:“大王!我剛才做了一個不吉祥的夢。俗語說,鴿子即是王子,我夢見三隻鴿子中,最小那隻被老鷹捉來吃掉,以至於驚醒。是不是小王子摩訶薩青有什麼意外呢?”
國王聽到妃子的話,也覺得心驚肉跳,趕緊令隨從分頭尋找王子們的行蹤。不久,兩位王子哭著回來了。國王見兩個王子這樣,就知道事情不妙,著急地問:“你弟弟呢,他怎麼沒有回來?”
兩位王子嗚咽悲泣,上氣不接下氣,一麵流淚,一麵回答:“弟弟被餓虎吃掉了。”果然不幸被言中了,國王和妃子頓時暈倒在地。片刻,國王和妃子才緩緩醒來,由兩位王子在前麵引導,率領隨從,直奔小王子摩訶薩青慘死的地方。但見血跡斑斑的草地上,隻剩下屍骨的殘骸。妃子和國王抱頭大哭。兩位王子和百官隨從也都痛哭流涕,一片淒慘。
其實,舍身飼虎的摩訶薩青王子,死後投身到兜率天上。當時,他還有些疑惑,不知自己有什麼功德,竟然能投身到優美的天界。他對眼前的善果感到疑惑,於是運用天眼察遍地獄、餓鬼、畜生、修羅和人間等各個世界,才發現自己前生施舍的殘骸散落在一座山林裏,而父母、兄弟正圍靠在屍首旁邊,痛不欲生。摩訶薩青王子心想:“這樣過度的悲傷下去有可能會令父母喪失生命,不能讓他們這樣下去,我要下去勸導他們。”
摩訶薩青王子即刻離開天界,立在空中,向父母親百般規勸和訓喻。國王和妃子聽到空中的聲音,仰天央求:“剛剛規勸我們的是哪位神明呀?”
“我是摩訶薩青,不久前施身給了餓虎。由於這種功德,現在才能投生在兜率天上。父王啊!有生就有死,這是人世的常情。凡是為非作歹的人,都會下地獄,凡有善行的人,都會居於天界。你為什麼還沉陷入憂愁與煩惱之中,而不能夠覺悟呢?為何空自悲歎,不去修持各種善事呢?”
國王和妃子當下仍無法明白王子講的道理,繼續問:“因為你心懷慈悲,憐憫萬物,即使將自身施與餓虎,也毫無懊悔之心。可我們身為你的父母,一想到你慘死的情狀,就為之心痛。這種苦惱與哀歎,不是用語言所能說明的。縱使你持守大悲之願,可為什麼要讓我們這樣苦惱呢?”
王子為報答父母的恩情,竭力開導父母。經過王子的一番說法與教化,國王夫婦才逐漸醒悟。國王吩咐家臣趕造七重寶函安放小王子的遺骨,並建造佛塔安置其中。摩訶薩青王子看到父母從悲傷的低穀中走了出來,才安心地返回兜率天宮。
佛對阿難說:“過去之世的王子,難道是別人嗎?就是今天說法會場中的我。我於久遠的過去之世,救拔接濟種種急難恐怖,令大家獲得安全與快樂。如今我已成佛了,亦令眾生遠離苦難,讓眾生永遠地遠離生生死死的大苦惱。”
基督教常常說耶穌為了人類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佛陀為了眾生而甘願以身飼虎……這些行為讓人讚歎、頂禮。現實中,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也許很難有此大善行,但是如果我們能心生善念,對周圍的一切有一種同情和悲憫之心,在別人需要的時候勇於伸出我們的援助之手,在佛家看來,就是一種布施和功德。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念念為別人,不為自己,就是布施,就是供養。所以人人天天都在修布施波羅蜜,天天都在行菩薩道,隻是不懂得,不知道而已。如果能存這樣的心:我今天努力地工作,是布施這個公司、是供養社會大眾,加薪與升遷非我所求,那是在行菩薩道。以菩薩的施舍心做工作,永遠不疲不厭,會愈做愈快樂。假使事情是自己不願做又不得不去做的,就會疲倦、會討厭。反之,歡喜、高興做的事情,會愈做愈有精神。
欲證無上菩薩
應先行布施
停留在世俗水平上的布施,為布施而布施,並不是佛家真正的布施。因為這種布施沒有實相。
禪宗達摩祖師與梁武帝相會交談不契的公案,就是圍繞布施這個題目展開的。
南北朝梁武帝普通八年(公元527年),達摩祖師泛海經廣州至建業,會見粱武帝。梁武帝是當時有名的佛心天子,崇尚佛教,大興土木,建寺造院,廣賜度牒,剃度僧尼,並且自己三次出家,以身侍佛,均被臣子重金贖回。他覺得自己為佛教做了廣大的布施,所以,他問達摩祖師有何功德。
沒想到達摩祖師嚴肅地回答他:沒有功德。
梁武帝急了:為什麼沒有功德?
達摩祖師說:這隻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善因,不是實相。
梁武帝問:怎樣才是功德?
達摩祖師說: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由於與梁武帝相談不契,於是,達摩祖師不辭而別,折葦渡江。
達摩祖師認為梁武帝的布施沒有實相,那麼什麼樣的布施才具有實相呢?達摩祖師開示我們,“淨智妙圓,體自空寂”的布施,才是具實相的布施,才是真正修行意義上的布施。說得再通俗一點,布施是為了整治貪心,為了修行淨心,為了去“我執”、“有執”,為了體證世間萬事萬物的空性。布施是外在的,布施者的修行功夫是內在的;布施隻是修行人舍離諸有心、體證諸有空性的自然流露而已,即我們平時常說的“三輪體空”。
布施中有一種是財布施,在佛法裏麵又把它分為內財與外財。外財是身外之物,內財就是身體。在醫學界裏,有許多捐贈眼角膜或捐贈內髒者,這是內財的一種。再者,我們以體力去幫助別人,也是內財布施。如果我們為別人工作不求報酬,就是義務的工作,這也是屬於內財布施。由此可知,我們隨時隨地都在做布施,隻是因為沒有布施的心,所以不是行菩薩道。假如我們有一顆布施的心,那麼我們時時刻刻都在修六度,都在修菩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