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萬魔不退菩提心(2 / 3)

布施就是種福田

業乃諸事起因之一,並且顯示出所做與所受之間的關聯。

佛住世時,印度有一對老夫婦,生活十分窮苦,隻靠一小塊田地聊以饒糊口。一天,他們感覺到自己越來越老,離死越來越近,應該利用為人的寶貴機會,在去世之前做一件積達福德和增長覺慧的事。他們商量如何做最為妥當。碰巧舍利弗(佛陀最有智慧的弟子之一)就住在附近。於是他們決定邀請舍利弗尊者到他們的家中接受午餐供養,然後在舍利弗麵前祈禱,以得其加持。

於是,這對老夫婦做好準備,請來舍利弗,以午餐供養,陳述所願,並且得到舍利弗的加持。事後一切如常,隻是當稻米成熟,他們也像別人一樣去收割時,卻發現他們那一小塊稻田所產的根本不是稻米,而是純金。

不久,人人都在談論金稻田,這件奇聞很快就傳到信佛的著名印度國王阿閃世耳中。他自言自語地說:“這完全不應該。我是國王,我應該是那塊地的主人。”於是他立刻命令大臣沒收老夫婦的土地,而將另一塊同樣大小的稻田賜給他們。阿閃世王的使者奉旨前往,找到了老夫婦,叫他們搬到另一塊土地上去居住。但是這樣一來,沒收的金穀又變成稻米了,而在老夫婦移居的那塊新地上的稻米卻又變成了黃金。獲悉此情,國王說:“去,再照樣做一次,把金米沒收。”

這樣連續做了七次,每次當使者沒收了老夫婦的地,而把另一塊給他們時,都發生了同樣的事情:國王得米,老夫婦獲金。

七次過後,人們特別想知道這件奇怪的事情的緣由。於是他們去見佛,把情形描繪一番,佛聽後,為他們解釋了老夫婦今生做功德與其今生得果報之間的業緣。

六度萬行,“布施”為首。布施如同在田地播種,因緣和合時,就會開花結果。然而,發心布施要有智慧,若能以清淨心供養三寶,如同在沃土播種,果實必定豐碩肥厚。三寶是度脫眾生舍離老、病、死海之堅牢船,以清淨心、恭敬心、歡喜心供養三寶,令正法久住,必能為自己及大眾開創光明的未來。

供養財富不僅是種福田,更重要的是斷除貪心的修煉。物質財富的供養,不在質量和數量,重在無私的誠意。

舍離與布施的一體兩麵

在王舍城內,有一位非常富有的長者,這位長者的曆代祖先都十分樂善好施,但是,傳到第八代時,行善的工作卻完全停頓下來,因為第八代的主人認為,自己的產業為什麼要不斷地去布施?家財應該要不斷地累積下來才對,為什麼要不斷地消耗掉呢?他一直都想不通。

他執著於自己的想法,認為現在有一萬貫的家財,可以累積為兩萬、三萬、五萬,甚至更多。所以,他打定了主意,將祖先留下來的一間大齋堂燒掉,這個齋堂有很大的廚房、食堂,原本是供貧困者用餐的地方,每隔三天即發動很多人來煮食粥飯,供應城內貧困的人,這是他的祖先代代傳下來的布施方法。

第八代主人認為這太浪費了,因此,他就一把火燒掉了齋堂,決心不再行善布施,除此之外,還一毛不拔,三餐都吃醃製的食物,連一滴油都舍不得拿出來用。他對自己都這麼嚴苛,可以想象,他對妻女、傭人更是十分刻薄。

有一天,他在路上看到一個人,穿得很破,手中拿著已酸掉的酒,坐在石頭上喝著酸酒,自得其樂。當他走過時,聞到一股酸酒的味道,突然覺得十分羨慕,心想:如果有一口酸酒喝,一定非常過癮。但是,他又一想:如果在家中喝酒,酒味被別人聞到,每個人都想來喝一杯,那家裏的酒很快就會消耗完了。所以,他就忍著不喝。這種忍饞的心態,比沒想到喝酒時還要苦上好幾倍。

過去他都沒有想到酒窖裏有酒,日子也是一天天地過了。現在他想起了地窖裏的酒,越走肚子越餓,越覺得口渴,一直想:如果有一杯酒下肚,一定可以精神百倍,體力大增。他愈想身體愈無力,也愈無精神,好不容易回到家,一進房裏整個人就倒下了,無力、饑餓、口渴,隻求一杯酒喝下——這種心態使他仿佛得了重病一樣。他太太看到他的模樣嚇了一跳,以為他病得很嚴重,急忙喚他,這第八代主人卻有氣無力地說:“現在我很想喝一杯酒!”

太太說:“這很簡單啊!我們家的酒非常多!”

他趕緊搖手說:“不、不,我不能在家裏喝,如果在家中喝酒,酒味一出,別人聞到會去酒窖偷酒,那些酒就會消耗掉,所以我不能在家裏喝酒。”

太太說:“要不然到閣樓上喝也可以。”

他又說:“那也不行,我還是到離家遠一點的樹林裏去喝,你用密封的瓶子去取一瓶,然後幫我做一些菜,千萬要記得蓋好,不要讓任何油味、菜味、酒味跑出來,然後送到樹林裏讓我享用。”太太覺得很無奈,但也隻好照著他的話做了。

這第八代主人走到離家有一段距離的樹林裏,四處看看確定毫無人影,才叫太太將酒菜擺在樹林裏,獨自一人飽餐了一頓既油膩又豐盛的酒菜,他吃得十分安心,因為他覺得沒有被人聞到香味。

此時,有一位天人乘機化成那位主人,外形跟他簡直一模一樣,從大門直入,向守門及每位傭人露出慈祥的笑容。他對管家說:“我今天想打開大門,開糧倉、酒庫,將大半的財物做一個大布施。”

管家和家丁們聽了都非常驚訝、麵麵相覷。他看到夫人也告訴她:“我今天要做大布施。”太太也十分驚訝,心想:可能是丈夫喝酒後,柔和了他的心,所以才會想到要布施。太太非常高興,急忙取出鑰匙,讓管家、傭人打開糧倉、酒庫、財庫,又聽丈夫的話,叫人敲著鼓,至城內宣布某某長者今日要大布施。

自從他繼承家業後,已經有很長一段日子,不曾有貧困的人跨進他們家的大門了,好不容易今天要開大門、行大布施,因此,全城的貧困人家都來了,他們把酒庫的酒一壇一壇搬出來分發,一會兒就送完了;糧倉的米也是一包一包地布施出去;還有金銀財寶也同樣做大布施。

貧困的人拿到東西都歡天喜地地回去了,經過樹林時,人們議論紛紛,有人說:“感恩長者大發慈悲,今天我所得的東西,讓我一輩子都不用愁了。”又有人說:“對啊!長者自他的祖先以來都非常慈悲,難怪他家會如此富有。”有人說:“原本以為這第八代的長者是一毛不拔的人,他祖先所累積的德被他給敗掉了,今天卻很特別,能夠開倉、做大布施,他的善念原來是要累積在一起才布施出來啊。”那一群群的人都不停地讚歎第八代的長者。

當時他喝得醉醺醺的,可是聽到那麼多人一個接一個走過時都在讚歎他,這時他忽然驚醒了,急忙跑回家,一看——糧倉門竟然大開著,空米袋都聚集在門口,酒桶也散落滿地,尚未收拾。他氣得破口大罵,質問道:“是誰出的主意?為什麼要做大布施?”大家看到主人回來,都怔在那兒,感到莫名其妙。主人不斷地叫罵,進到房內,猛然看到一位和他長得一模一樣的人坐在主位,他大聲說:“你為什麼進入我家?為什麼將我的財物布施出去?”

坐在屋裏的長者故意對他說:“你是誰?這個家本來就是我的啊!”慳吝的主人氣急敗壞地說:“誰說的?這家產是我的,叫我太太出來問就知道到底誰是她的丈夫!”

太太走出來一看,為何兩個人長得一模一樣?但是屋內這一位是那麼慈悲,懂得施舍,讓大家歡歡喜喜的,她就指著屋內的這位說:“當然這位才是我的丈夫。”

看到太太不承認他,於是又叫管家來,對他說:“我每天請你做賬,與你接觸,你認清楚誰才是你的主人。”

管家就說:“當然是原本坐在屋內這位才是我的主人,他的祖先都非常仁慈,這位長者才像他的祖先,所以他才是我的老板。”

長者又急著問仆人:“你們說,到底哪一位才是你們的主人?”

此時,所有的仆人也一致認為大開酒宴,讓他們吃飽、又喝了酒的這位和善的長者才是他們心目中的主人。

這第八代主人頓時覺得萬念俱灰:自己的太太、管家、奴仆竟然都不認我!這時他想:能做主的隻有國王,所以急忙跑到王宮向國王投訴。國王認為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即派人去請另一位長者來,天人化成的長者來到國王的麵前,即說:“第八代的主人是他,不是我。不過,他的祖先非常有善心,一直以來都在國內幫助國王照顧貧困的人,但是,他們的子孫不懂得祖先傳下來的德意,守住財物,不肯善加利用,違背祖先的本意,我覺得這是不正確的,所以我代替他的祖先來教訓他。希望他能繼承祖先的德業,愛護國內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