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長之後的振作、重拾工作不在我的分析範圍之內,略過不提。

但這時,也產生了一個問題:司君安是早就構思好了自己的死法,先寫進小說,再親自實踐的嗎?還是說小說的作者另有其人,他/她就是根據司君安的死法,來撰寫小說情節的?

9、承上疑問,如果真是由司君安完成了這三部作品,他不僅要瞞著局長寫作,還要有機會將作品上傳到網上,或是交托給他人、讓有能力的人幫忙公諸於世——鑒於他被局長嚴密的監控了十年,他想做到親自寫作的可能性極低。

另外,司君安的死亡時間是2008年,而三部小說發表的日期,全部都在2013年,時隔整整五年。根據網絡寫手邊寫文邊上傳的慣例,和小說作者在“作者有話要說裏”透露的存稿時間,三部小說應該都創作於2013年,不會更早。

還有,三部小說使用的很多流行用語、提及過的不少東西是在2008年之後出現的,我相信司君安不可能寫出他根本不知道的詞彙,比如“三星Galaxy Note”(2011年9月上市)。因此,最新推斷:有知情者(極可能是司君安本人)提供了將軍和司君安的故事,某一網絡寫手有意或無意的取材於此,在添加了諸如“魔女”、“靈力”、“靈薄獄”等奇幻要素後,寫成了洋洋灑灑三大本的耽美讀物。

打字結束,分析結束。事不宜遲,我決定從三部小說的作者入手,快刀斬亂麻。

根據“網絡技術部”提供的,小說作者在發表小說的文學網站上登記個人信息時、所留下的手機號碼,我在準備好了防監聽、防追蹤設施,開啟了變聲及錄音裝置後,撥打了過去。

……接通很順利。電話那頭響起一個年輕女孩的聲音。

我將自己的角色設定為一個出版公司的編輯,向女孩表達了我對她三部作品的欣賞,她立馬就受寵若驚,對我的戒心大大消退,很愉快的掉進了我的陷阱。

她說她還在北京上大學,即將畢業,雖然那三本小說是她大二下學期開始寫的,思路卻早就有了。她對自己的三部作品基本滿意,不過仍舊抱怨,覺得明明是免費文,看的人未免太少了些,她覺得很對不起她的朋友。

“對不起你朋友?”我覺得找到了突破口,便拿捏出有些感興趣的語氣,“你為什麼會這麼想?”

她解釋道:“編輯先生,這三本小說的情節,並不是我憑空捏造的!我是聽了我的朋友,一個大哥哥的真實經曆後,改編了一下,才寫出我的……不,是他的故事的。”

我問她,能否解釋得更清楚,她同意了。

“我初三的時候,2008年,春節剛過,我跟爸媽一起去療養院看望姥姥……姥姥在姥爺走後,腦袋就出了問題,所以……我記得那家療養院在海邊,費用很貴,姥姥的房間很大,我和爸媽住在客房,在海邊呆了一個星期,一個星期之後,姥姥走了。”

我覺得她跑題了,但忍住了沒說。

“啊,抱歉,我跑題了……嗯,我就是在那家療養院裏,見到那個大哥哥的。那次,我跑錯了房間,看他一個人呆在裏麵,沒人陪他,我就進去,想找他玩一玩,說說話。”

“他人很好,也歡迎我跟他聊天。他問我喜歡幹什麼,我告訴他,我喜歡看小說,也想寫小說,但因為要中考、還要高考,估計隻有高考之後上了大學,才有時間動筆了。”

“我覺得他非常寬容,就向他坦白,我看的是耽美小說,講男男愛情的。沒想到他很開心,告訴我他喜歡的也是男人,跟我講了一些他和他愛人相處的片段,讓我拿筆拿本子,記下來,也許以後寫小說時能用到。”

“我聽了他的話,記了一個小本子。我告訴他,我還喜歡看日本動漫、輕小說,如果要寫關於他的故事,一定會加入動漫因素,而不一定真實。可他告訴我,我才是作者,我大可以把我喜歡的都結合起來,因為最好的小說寫的並不是完全的真實,也不並是完全的虛幻,而是半真半假,遊走於想象與現實之間,讓人根本猜不透,這是不是真實發生過的故事。”

“他說,他以後可能再也見不到我了,希望能和我一起,梳理出一個故事的大綱,再由我增加內容、調整細節。”

“在那一個星期的時間裏,我動筆,他提供理念,我寫出了《莎樂美的棋局》三部曲的大綱。直到現在,我還是覺得他給我的故事非常獨特,他設計的輪回非常新穎,我一個人絕對想不出那麼有創意的係列文。”

“為了感謝他的創意,也為了在故事中增加他的色彩,彌補他不能執筆的遺憾,我在三部曲裏用了很多他提到過的名字、語言等細節。不過幾乎所有的人名,他都隻說了個發音而已,不願意告訴我那些名字真正的寫法,所以像‘祈月燼’啦,‘施哀央’啦,‘祈月燭’啦,都是我瞎編的。”

“隻有一個名字,我能肯定,一定是真實存在過的——‘司君安’,大哥哥的名字,他唯一寫給我看過的名字。但他跟我說,絕對不能用他的名字做主角的名字,因為一篇文章裏出現他的名字次數過多,會被別人人肉到的。所以我依照他的意願,把他的名字給了文中 ‘祈月燼’的爸爸,暗示他是三部曲靈魂人物的始祖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