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口才藝術:求職麵試成功的法寶(3)(1 / 3)

以下是胡彥對這次自我推銷過程的回顧:臨近大學畢業那年,我忽然發現世界如此之大,卻找不到我的人生坐標,心裏又急又煩。那是1993年的冬天,我正在一家公司實習。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碰到班裏一個女孩子,她拿著四川師大一位同學的自薦書,說她準備仿效著打印一份。沮喪的我眼睛一亮,仔仔細細地把那份自薦書從頭到尾看了好幾遍,牢牢地記在了心間。回到家,便迫不及待地寫起自己的自薦書來。我知道,對於一名求職者來說,一份優秀的自薦書無疑是成功的開始。一個晚上,我寫呀、改呀,絞盡腦汁突出“商”與“秘書”。又把自己好好分析了一番,挑出最有實力的條件予以重點突出,借此叩開通往社會的大門。

實習之後是寒假,那個短暫的寒假於我卻是太漫長了。一天,我無意中從晚報上看到2月9號至10號將在體育館舉行一次規模較大的“人才交流會”,主要麵向1994年應屆大學畢業生。我為之一振,一定要去試試。2月9日的早晨,我早早地起了床,認真地梳妝了一番,穿了一件寬寬鬆鬆的綠毛衣,配了一條牛仔褲,一雙白波鞋,顯得既有青春氣息又不失端莊、大方。出門前我對自己說:“你不比任何人差。記住:有信心不一定贏,沒有信心一定輸。”趕到體育館,著實把我嚇了一跳——且不說那些手持碩士、博士學位,來自名牌大學的高材生,也不去說那嚴格得近似苛刻的用人條件,單是那些來自各高校、人山人海的學生,就把我的熱情退了一半。一些待遇優厚、頗有名氣的單位的招聘處被裏三層、外三層的大學生圍了個水泄不通。我竭盡全力擠了進去,然後帶著自信的微笑,送上了我的自薦書,並不失時機地作了一番自我推銷,諸如我的特長、在校期間所獲獎勵以及對未來的種種打算等等。我深知,我沒有名牌大學的牌子,也沒有高深的學曆,隻不過是個兩年製的專科生,但我有足夠的信心、勇氣和一定的素質、實力,無論如何我都要去試一試,闖一闖。誠如美國人常說的,凡事都要敢去試一試。這不失為一種樂觀的生活態度。我已記不清遞出了多少份自薦書,也記不清當時是何種信念、力量支撐著我,忍受著傲慢、冷漠甚至輕蔑,始終自信地微笑;隻記得走出體育館大門時,已近下午,冬天的風又冷又硬,可我的額頭卻滲出了細密的汗珠。一時間百感交集,禁不住淚水滑落臉龐……

緊接著是春節,我過得淡心無腸。我做了最壞的思想準備:天南海北,漂流四方。我不信偌大的天地沒有我的立足之地。

一個電話改變了我的命運。一天下午,我突然接到××公司人事處的電話,通知我第二天去麵試。當時我心裏真是喜憂參半;喜的是我竟然得到了這樣一家公司的複試通知,仿佛是黑夜裏看到了一線曙光;憂的是疑心我那點有限的知識和能力能否通過複試。我又想起了那句話:“有信心不一定贏,沒有信心一定輸。”想起了揮汗如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想起了挑燈夜戰、讀書破萬卷的大學生活,想起了從前淩雲壯誌的我,在最失意的時候高吟:“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這一切,又為我平添了許多信心和勇氣。

出乎我的意料,複試仿佛很輕鬆,對方問了一些平常的問題。我並不拘束,我明白在輕描淡寫中展現自己的實力最有震撼力。於是就像拉家常似的給他們講了我的經曆和基本情況。當他們問我為什麼要到這個公司時,我略微沉思後回答道:“這主要來自兩方麵的信心:一方麵我認為貴公司技術力量雄厚,領導管理有方,在用人上惟才是舉,任人惟賢;另一方麵來自我對自己的信心……”我的第六感官告訴我,他們對我的印象頗佳。我知道這得益於大學時期,我廣泛地參加多種社會活動,如演講賽、辯論賽、朗誦賽……培養了我良好的臨場應變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我慶幸我沒有放過每一次鍛煉機會。臨走時,辦公室主任交給我一份1萬字左右的總結,要我根據這份材料寫一份1千字以內的簡報,特地強調不能超過字數,第二天一早交來,我深感機會難得,可壓力也大。時間隻有一個下午和一個晚上了。我並不太緊張,反倒有些欣喜。寫作是我的強項,我正好可以展露才華。後來聽說辦公室主任、總經理對我的文章都比較滿意,但這並不意味著勝券在握了,我仍有一種飄搖不定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