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口才藝術:求職麵試成功的法寶(2)(1 / 3)

口才是事業成功的階梯

早在公元前2080年,埃及一位年邁的法老就告誡即將繼承王位的兒子麥雷卡:“當一個雄辯的演說家,你才能成為一個堅強的人……舌頭是一把利劍,演說比打仗更有威力。”18世紀,法國革命家拿破侖也說過:“一支筆,一條舌,能抵三千毛瑟槍。”我國古代文學評論家劉勰認為:“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由此可見,口才之重要。古希臘寓言作家伊索年輕的時候給貴族當奴仆。有一天,主人設宴請客,客人多是當時希臘的哲學家。主人吩咐伊索備辦酒肴,要做最好的菜招待客人。開宴時,看到席上的菜肴全是各種動物的舌頭,主人大吃一驚,忙問是怎麼回事,伊索回答說:“您叫我為這些尊貴的客人辦最好的菜,舌頭是引領各種學問的關鍵,對於這些哲學家來說,舌頭宴不是最好的菜嗎?”客人都被伊索說得大笑起來。第二天,主人吩咐再辦一次宴會,菜要最壞的。開宴上菜時,端上來的依然全是舌頭,主人一見,便大發雷霆。伊索卻鎮定地解釋道:“很多壞事不是從口裏出來的嗎?舌頭既是最好的,也是最壞的東西啊!”這則關於伊索的故事說明了一個淺顯的道理,那就是說話對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樣一件事,這麼說就能辦成,那樣說就辦不成;同樣一句話,這麼說聽來悅耳,那樣說令人反目。一句話可以把人說笑,一句話可以把人說哭。例如,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他從前相交的一班苦朋友還過著窮日子。有一天,一位苦朋友從很遠的鄉下來到京城裏求見皇帝朱元璋。他一見麵,就當著滿朝文武大臣的麵,直通通地說:“你還記得嗎?從前,你我都替人家放牛。有一天,我們在蘆葦蕩裏,把偷來的豆子放在瓦罐裏煮來吃。還沒等煮熟,大家就搶著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湯也潑在地上了。你隻顧在地上抓豆子吃,不小心連紅草葉子也送進嘴裏,葉子卡在喉嚨口,癢得你哭笑不得。還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葉子放在手上拍揉了吞下去,才把紅草葉子帶進肚子去了……”還沒等他說完,朱元璋就惱羞成怒,嫌他太不顧體麵,連聲大喝:“推出去斬了!推出去斬了!”這件事被另一位苦朋友知道了,他暗暗一笑,心想這位老兄太不會說話了,我必須如此這般,才能混個官做。於是他也來到京城求見朱元璋。行過大禮之後,他說:“我皇萬歲萬萬歲!當年微臣隨駕掃蕩廬州府,打破罐州城,湯元帥在逃,拿住豆將軍,紅孩兒當關,多虧了菜將軍。”朱元璋聽他說得非常好聽,既把過去的事點了出來,又把自己描繪得威風凜凜,心裏很高興,立刻封他為禦林軍總管。同樣一件事,同樣的意思,說得不好招來殺身之禍,說得巧妙如願以償。

縱觀古今中外,許多傑出人士無不是靠了卓越的口才取得成功的。

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競起,辯論雲湧,縱橫參謀,長短角勢,國君諸侯崇尚口才,天下學者名士更是趨之若鶩,蔚然成風。以縱橫六國,推行連橫策略而著稱的遊說家張儀,就深知口才這個威力無比的戰略武器。在他初到楚國當說客時,一天,碰巧相國家丟失玉璧,主人咬定他是竊賊,將其嚴刑拷打之後逐出家門。回家後,妻子歎著氣道:“你若不讀書遊說的話,怎麼會遭到這樣的奇恥大辱呢!”張儀聽後,毫無慍怒之色,即答非所問地說:“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嗎?”當他的妻子告訴他舌頭仍在時,他舒了一口氣,高興地拍手:“夠了!”因為他深深知道:隻要舌頭還在,就有施展自己雄才偉略的機會。後來,他確實扶搖直上,當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