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第三位考官仍然給了裏克一個機會,即使前麵的回答未抓住要領,現在裏克如果領悟到考官關心的是該怎樣編劇本、能否編好劇本這個根本問題,抓住時機回答,仍然有取勝機會。令人遺憾的是,裏克未能理解考官的問話意旨,終使一份唾手可得的美差輕易地失去了。綜觀整個麵試過程,裏克根本未展示自己在從事編劇工作方麵的才能,結果自然不會被錄用。
在求職麵談過程中,招聘者有時會突然設置一些“迷宮”,讓求職者猜答。如果求職者對招聘者提問的動機不甚清楚,則很可能不知不覺地陷入其所設置的障礙中而不能自拔。裏克的失敗再一次說明,當求職者的專長或者所學的專業與所謀求的職位不同時,招聘人員可能會直截了當地詢問你能否勝任本職工作,此時你就要適當地顯露一下你在這方麵的專長。但在特殊情況下,招聘者並不直接提出這類問題,而根據求職者的具體情況,因勢利導設置一些啟發性較強的問題,讓其逐一回答,最終引到招聘職位的話題上來。對招聘者而言,招聘一位能適合本職工作的人員是其主要目的。在麵談中,如果求職者未能清楚地認識這一點,在任何時候均不涉及你本人能否勝任這一核心問題,招聘人員就有可能認為你不具有勝任本職工作的能力。
障礙性話題是麵談中的“雷區”,求職者可以繞過這些話題,直接向招聘者表明自己想幹好本職工作的能力和決心,使對方更清楚地了解自己,這樣二者就可能達成共識。當然,如果求職者確有充分的把握回答對方的問題,則可以當麵答複。如果覺得該問題不容易答複,那麼回避上述諸如此類的問題效果更佳,避虛就實,把話題引到雙方共同感興趣的方麵上來。這有賴於求職者隨機應變和駕馭語言、把握機會的能力。麵談中最糟糕的情況是求職者未能體察招聘者提出障礙性話題的複雜動機,求職者就問題談問題,從而使自己處處陷於被動,被問題牽著鼻子走,最終,麵談的結果自然是難以取得求職者預期目的。
當然,招聘者設置障礙性話題動機是複雜的,或許招聘者是想試探一下對方的機敏程度和應變能力,或許故意向對方發難,來個下馬威,置求職者於被動尷尬境地,觀察其擺脫困境的能力。這時,求職者得注意對方提供的各種暗示,理清思路,組織好自己的講話內容,針對問題作答,或者采取一些措施,婉轉地轉變話題,把話題引到關鍵性問題上來,盡量化被動為主動,為自己爭取有利戰機。
(3)不注意自身的職業形象
求職者應當具備良好的職業形象,才能使招聘者確信其有足夠能力勝任本職工作。職業形象的確立除了求職者的外貌、風度、個性心理特征等多種因素之外,求職者的談吐是否得體也顯得極為重要。有關研究表明,在勸說人時,其效果隻有8%與內容有關,42%與儀容有關,而50%卻與你如何言談有關。任何一種職業工作,都要與人建立職業關係。工作人員要順利完成具體工作,必須具備較強的談話技巧和口才,在種種場合,針對形形色色個性心理迥異的人,均能做到用語恰當、談吐得體、不亢不卑、不溫不火,這樣,良好的口才既顯示出工作人員自身的職業形象,也維護了任職單位的形象和尊嚴。某省一家外貿公司因拓展外貿業務的需要,決定向社會公開招聘數名業務管理人員。招聘廣告登出後,人才招聘處便被裏三層外三層圍個水泄不通……應聘人數竟突破六百大關。經過筆試和麵試兩道關卡之後,最後剩下34人。這篩選出來的34位應聘者個個了得。說寫,無論中文外文,均無懈可擊,論講,有問必答,應對如流,滔滔不絕,堪稱難分伯仲,去掉誰也沒充分的理由,哪個應聘者也不會服氣,這使招聘者頗感躊躇。最後,公司發出話來:請應聘者第二天到公司門口看榜。同時,為了感謝應聘者對公司的厚愛,將在某酒家設宴招待以示謝忱。事實上,公司準備通過酒宴對應聘者再次進行篩選。
宴會在熱烈的氣氛中進行。幾位總經理坐在應聘者中間,相互頻頻舉杯,互作酬答,你來我往,笑語歡聲不斷。這次酒宴,公司的標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人才之間也!”其目的是把酒論英雄。筆試和麵試隻反映了應聘者的專業知識和部分素質。應聘者有備而來,且分外警覺,所以,有些缺點就暴露不出來。而在氣氛熱烈的酒宴上,一些應聘者認為大局已定,思想不再設防,於是,一個真正的“自我”便赤裸裸地展現在招聘者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