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馬托克斯——對手會麵“除了去會見格蘭特將軍之外,我別無選擇,盡管我寧可死一千次也不願意去見他。”1865年4月9日,丟下這句代表認命的評論後,羅伯特·李坐上愛馬“旅行者”踏上了對他來說一生中最長的一段征途。這就意味著他的北弗吉尼亞軍團向尤利西斯·格蘭特投降和美國內戰的最終終結。2在阿波馬托克斯法院這個位於弗吉尼亞西部中心的一個小鎮,李向格蘭特投降標誌著聯盟軍從匹茲堡防禦工事為時一周的戰鬥達到了最高潮。當格蘭特的聯邦部隊在1864年6月穿過詹姆斯河、威脅聯盟軍至關重要的匹茲堡鐵路中心時,李別無選擇,隻能追擊格蘭特的部隊。從1864年的6月末到1865年的4月2日,聯邦軍一直陷入聯盟軍的圍攻之中,然後他們發動了一次猛烈的反攻,從而成功突圍,並且迫使李的部隊放棄了向南撤退而改為向西。這一係列事件撮合了曆史上兩位偉大的領導者——羅伯特·李和尤利西斯·格蘭特——在阿波馬托克斯威爾默·麥克萊恩家的客廳會麵。
4月8日夜晚,李和他的將領們召開了最後一次作戰會議,決定作最後一次努力,以打破在阿波馬托克斯附近聯邦軍對其部隊越來越緊密的包圍。李一定已經知道,無論如何,4月9日都將是一個決定性的日子,因為當時他穿上了裝飾著紅色絲綢飾帶的最好製服,佩帶著馬裏蘭州巴爾的摩的女士們贈送給他的鑲嵌寶石的指揮刀。到早上9點多鍾,突圍明顯已經失敗了,李要麼投降,要麼徹底滅亡。他選擇了前者,在交換了一次書麵的提案之後,他從司令部騎馬向阿波馬托克斯法院走去,以便找一個合適的地方安排這次會麵。李的副官查爾斯·馬歇爾和一名信差陪伴著這位將軍。
格蘭特在4月8~9日花了大部分時間製定圍剿李的計劃,同時還要對付他那要命的偏頭痛。當他收到李要求會麵以商討北弗吉尼亞兵團投降事宜的急件時,他的偏頭痛神奇地不治自愈了。格蘭特草草寫了一個“同意會商”的回函交給他的參謀長約翰·羅林斯。“接下來我要做什麼,羅林斯?”他問道。“我想順其自然吧。”羅林斯回答道,同時,一名副官帶著回複的急件騎馬飛馳而去。格蘭特召集他的幕僚,騎著他的馬“辛辛那提”,帶頭向阿波馬托克斯法院慢慢走去。3當格蘭特和他的隨從到達時,李已經在麥克萊恩家的客廳裏等著。每一個當時在場的人所留下的書麵敘述都論及了這兩個人外貌上的對比。具有貴族氣質的李身著全新的軍裝,挎著鑲嵌寶石的指揮刀,渾身上下看上去都透著將軍的威嚴;而格蘭特,如果有什麼評價的話,就像一名普通的士兵。他的副官霍勒斯·波特回憶說,格蘭特穿著一件“深藍色法蘭絨單排紐扣的罩衫”,上麵縫著三星中將的肩章。格蘭特的褲子塞進“一雙普通的長統靴”裏麵,衣服上濺滿了弗吉尼亞的泥點。格蘭特沒有佩帶指揮刀,而是攜帶了一副長筒望遠鏡。4他一如既往地處於工作狀態中。這兩個男人的衣著完美的對比反映了他們之間的不同風格。
匆匆地相互介紹後,這兩位將軍坐下來聊起了舊時往事,包括他們在墨西哥戰爭期間共有的經曆等。他們曾經短暫相逢,在溫菲爾德·斯科特手下共事,有許多共同的同事。在短敘之後,李提醒格蘭特此行的目的,然後他們說起了正事。在同意投降的基本條件——所有李的官兵將正式投降並同意絕不再興兵反對聯邦政府,所有的軍事裝備將成為聯邦政府的財產——後,格蘭特簽署了投降文書。
隨後發生的事情讓每一個在場的人都感受到了這兩個人的偉大。格蘭特在投降文書上規定,所有李的軍官允許保留他們個人的武器、馬匹和行李。李對這個赦免表示感謝並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聯盟軍的騎兵和炮兵以前都是自己購買戰馬,他們中許多人需要這些馬來維持農場和家庭的生計,那些人難道不應該保留實質上歸他們自己所有的私人財產嗎?格蘭特沒有因此就變更投降文書的內容,但他對幕僚提出規定:所有聲稱擁有馬匹的聯盟士兵將被允許帶一匹馬回家,以幫助即將到來的播種季節。李明顯地看出士兵們如釋重負:“這對士兵來說是最好的,將是非常令人高興的,對安撫我們的人民有很大作用。”格蘭特的寬宏大量和李對下屬的關懷感動了所有在場的人。5在幕僚軍官製作投降文書副本的時候,格蘭特將李介紹給在場的聯邦指揮官們。在李的生命中最暗淡的日子裏,他保持了鋼鐵般的自控力,“用一種威嚴的、正式的方式”與格蘭特及其手下們握手並鞠躬。一旦這個程序結束,李又向格蘭特提出了另一個他關心的問題:
自從4月2日離開匹茲堡後,他的官兵們就處於食不果腹的狀態。格蘭特立刻安排25000人的配給送給李的官兵們,至此,會議也就結束了。李與格蘭特握手,並向其他聯邦軍官鞠躬告別,走出房間來到門廊上。當他等待勤務兵牽馬過來的時候,他站在那裏凝視著自己現在已經投降了的軍隊,似乎陷入了沉思中。“旅行者”的到來將他從沉思中驚醒過來,立即騎上馬離開了。
當李轉身離開時,格蘭特一直從門廊看著他,並脫帽向這個弗吉尼亞人致敬。其他在場的人也照著格蘭特的樣子脫帽向李致敬。李作手勢回禮,這是真實發生的情況。幾分鍾後,當聯盟軍投降的消息傳入聯邦軍中時,官兵們用大炮和步槍開火鳴放以慶祝勝利。格蘭特不希望在戰敗者的傷口上撒鹽,他立刻叫停了這種表達。
“戰爭結束了,”他向幕僚說,“這些曾經的反叛者又成為我們的國民了。勝利後慶祝的最好方式將是禁絕類似的各種形式的表達。”6李和格蘭特可能在投降者那裏有著非常不同的印象,但他們不同的著裝風格不能掩蓋他們兩人之間深刻的相似之處。這兩位數小時前彼此還是最大敵人的將軍在阿波馬托克斯的言行樹立起了一個勇敢、仁慈和和解的榜樣。李維護了他的尊嚴,不讓憤怒和悲傷阻礙他為他的士兵們爭取最好的投降條件。格蘭特再三的慷慨大方不是為了與“無條件的投降者格蘭特”的傳說相一致,而是反映了他對於人生的遠見卓識。最重要的是不再流血,不再有傷亡,格蘭特提供了能讓手下敗將接受的投降條件,從而盡快地實現了這一點。重建國家時應該讓包括北方人和南方人在內的更多美國人之間有更少的不和,許多人就像李和格蘭特所做的那樣去做了。如果樹立榜樣是領導力的終極表達,在阿波馬托克斯發生的投降就永恒顯示了為什麼羅伯特·李和尤利西斯·格蘭特至今仍然值得學習和效仿。
和平時代的李和格蘭特內戰後,格蘭特和李都沒有離開公眾的視線。格蘭特將總司令一職讓位於他的老朋友威廉·謝爾曼,他本人後來投身政界,追隨喬治·華盛頓的足跡,從一名士兵最終升任總統。然而,格蘭特在密西西比、佐治亞和弗吉尼亞戰爭中所取得的成就遠遠高於他在國會山中所取得的成就。他的執政期從1869年直至1877年,這期間,他的聲譽受到了與他沒有直接關聯的醜聞的損害。
成為總統的他重新飽受年輕時商業活動中屢遭失敗的老問題的困擾。他傾向於過於信任那些不該輕易相信的人,他還依靠老朋友過渡,無論他們是否真的合適他們所尋求的職位。
在後來幾年,健康擊垮了格蘭特。他轉向文學領域,以掙到足夠的錢,這樣,在他去世後,他家人能夠維持富足的生活,同時與質疑他指揮才能的喧嘩的批評家們辯論,這些批評家的數量正由於聯盟“注定失敗”神話的聲勢漸大而日益增多。這個神話的創建者是以聯盟將軍朱巴爾·厄爾利為首的,他們堅持認為,北部聯邦並不是通過戰鬥打敗南部聯盟的。隻不過,聯盟軍的領導因為北方出眾的人力和物質資源遠超過南方社會而被迫尋求和平。在這種心態影響下,人們認為是老天注定了聯盟的失敗,因為聯邦軍取勝靠的是暴力和幾分夙命,而非憑借政策或軍事優勢。格蘭特著手駁斥這個神話。
在不到一年時間裏,他創作了“個人回憶錄”,一部美國文學名著。在書中,格蘭特毫不客氣地維護了他的領導才能的聲譽,甚至到了把羅伯特·李標榜為一個自吹自擂以得到偉大聲譽的平庸將軍的程度。尤利西斯·格蘭特將軍於1885年7月23日去世,享年63歲。7羅伯特·李在阿波馬托克斯投降後僅活了六年多,但他一如既往,餘生都用於熱情地為他的州和國家服務。
戰後,他不知疲倦地為北方和南方的和解奔走。許多其他弗吉尼亞軍團的將軍(如厄爾利)創建和發展了聯盟注定失敗的神話並在餘生都堅持頑固守舊的思想,但李與他們不同,他試圖將戰爭拋於腦後並鼓勵其他人也這樣做。許多南方的商業企業想要利用他的名字贏利以得到一個堅實商譽的基礎,但李斷然拒絕了所有這類要求。
1865年10月,他接受了華盛頓學院的校長一職,這所學校位於弗吉尼亞州列克星敦,是一所規模較小、正慢慢壯大的文理學院。
在華盛頓學院,李就像他曾經作為將軍時那樣成為一名深受學生愛戴並且有影響力的校長。在新位置上,他影響了一代弗吉尼亞青年人,他們像他一樣將戰爭拋到腦後,致力於重建國家。1870年9月28日晚,李得了中風,幾天後感染了肺炎。10月12日,他平靜地去世了,在生命中的最後兩周他都不能說話。他最後的話是“我將支付那筆錢”,這是他在中風前的那天下午在一個教堂附屬室會議上了解到這個教堂需要55美元來支付教區牧師的薪水時表態說的話,這句話不包含什麼大道理,也沒有什麼軍事參考意義,但實際上總結了他的平靜和不自私的態度,這種態度形成了貫穿他一生的領導風格。。
注釋引言
1.PrivateJosephGraham,quotedinCarolReardon,“AHardRoadtoTravel:TheImpactofContinuousOperationsontheAr-
mv0fthePotomacandtheArmyofNorthernVirginiainMay1864,”GaryW.Gallagher,ed.,TheSpotsylvaniaCampaign(ChapelHill: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Press,1998),P.170·
2.BrooksD.Simpson,UlyssesS.Grant:TriumphOverAdversity1822-1865(NewYork:HoughtonMifflin,2000),271.
3.UnitedStatesArmyFieldManual22-100,ArmyLeadership,Chapter6.“OrganizationalLeadership,”availableathttp:
wwW.adtdl.army.milcgi—binatdl.dllffm22-100toc.htm,accessedJanuary19,2004.
4.Ibid..3—15—3—19.
ThePersonalRecollectionsofGeneralEdwardPorterAlexander(ChapelHill: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Press,1989),91.
Alexander.anartilleryofficerwhorosetocommandofallgunsinLee’sFirstCorps.wastheauthorofarguablythefinestwarmemoirfromeitherside.Alexandersawtheentirewarintheeast,andwroteaboutitwithatrenchantwitandacommendablelackofbias.
2.NovelistMichaelShaarareferredtohimthisway(withabit,butonlyjustabit,ofexaggeration)inhisnovelTheKillerAngel.
(NewYork:Ballantine,1993).
3.EmoryM.Thomas,RobertE.Lee:ABiography(NewYork:
W.W.Norton,1995),20.
4.UnitedStatesArmyFieldManual22-100,ArmyLeadership,Chapter1,“TheArmyLeadershipFramework.”5.Thomas,Lee,29.
6.1bid.,55.
7.Ibid.,56—66.
8.Ibid.,47—55.Thevaledictorianoftheclassof1829.CharlesMason,hasbecomeoneofhistory’Sfootnotes.Hishighstandingwasthepinnacleofhislife;afterservingattheacademyforoneyearasaninstructor,heresignedhiscommissionandsettledinBurlington,Iowa.
9.LeetoJosephG.Totten,June17,1845,quotedinThomas,Lee,111.
10.MajorChadesR.BoweryJr.andMajorBrianHankinson,US-
MAOccasionalPaper#5.TheDailyCorrespondenceofRobertE.Lee,Superintendent,USMA,1852—1855(WestPoint.
N.Y.:ArchivesandSpecialCollectionsBranch.U.S.MilitaryAcademyLibrary,2003).
11.飛行到裏士滿國際機場的商旅安排可以把旅行者送達七鬆戰場。眼光敏銳的觀察者還能找到機場上的舊炮台,開車往東沿著威廉斯堡路到達七鬆國家公墓,將能看到麥克萊倫的防線遺址。再往東南幾英裏遠,就是七天戰役的戰場。
12.Thomas,Lee,P.225;LeetoMajorWalterH.Stevens,June4,1862,inCliffordDowdeyandLouisH.Manarin,eds.,TheWartimePapersofRobertELee(Boston:Little,Brown,andCo.,1961);reprint(NewY0rk:DaCapoPress,1987),183.
13.LeetoDavis,June5,1862,inDowdeyandManarin,eds.,WartimePapers,184.
14.ProfessorJosephW.HarshofGeorgeMasonUniversityoffersthebestanalysisofthisstrategyinhisaward-winningConfederateTideRising:RobertE.LeeandtheMakingofConfederateStrategy,1861-62(Kent,Ohid:KentStateUniveI~ityPress,1998).
15.LeetoDavis,June10,1862,inDowdeyandManarin,eds.,WartimePapers,188.
16.LeetoDavis,August14,1862,inDowdeyandManarin,eds.,WartimePapers,254;StevenW.Woodworth,DavisandLeeatWar(Lawrence:UniversityPressofKansas,1995).
Woodworth’Sbookisthebestanalysisofthepoliticalandstrategicrelationshipbetweenthetwomen.
17.StephenW.Sears,GeorgeB.McClellan:TheYoungNapoleon(NewYork:DaCapoPress,1999).
18.HillelItalic,“GrannJoinsDoubledayasSeniorEditor,”Mi-
amiHerald,December3,2003.
19.JohnJ.Hennessy,ReturntoBullRun:TheCampaignandBattleofSecondManassas(Norman:UniversityofOklahomaPress,1999),93.
20.RussellF.Weigley,AGreatCivilWar:AMilitaryandPolhicalHistory,1861-1865(Bloomington:UniversityofIndianaPress,2000),225-229;JamesI.Robertson,Jr.,StonewallJackson:TheMan,theSoldier,theLegend(NewYork:Mac-
millan,1997),714.
UniversityofNebraskaPress,2001),155.
2.GordonC.Rhea,TheBattleoftheWilderness(BatonRouge:
LouisianaStateUniversityPress,1994).
3.BrooksD.Simpson,UlyssesS.Grant:TriumphOverAdversity,1822—1865(NewYork:HoughtonMifflin,2000),1—15.
barredcommentaryandhasagracefulliterarystyle.Inthisauthor’Shumbleopinion,itisoneoftheclassicsofAmericanliterature.
4.UlyssesS.Grant,PersonaIMemoirs(reprint,NewYork:T1Mod-
erRLibrary,1999),13.(Originalyearofpublication,1885.)
AlongwiththatofPorterAlexander,Grant’Sisoneofthewar'Sverybestmemoirs.EventhoughGrantwrotehismemoirlateinlife,inanefforttoearnmoneytorecouphisdebtswhileinfailinghealth.PersonalMemoirsisfilledwithaccurateobservationsandno-holds-barredcommentaryandhasagracefulliterarystyle.Inthisauthor’Shumbleopinion,itisoneoftheclassicsofAmericanliterature.
5.Simpson,Grant,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