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節(3 / 3)

德方沒有聽見自己的名字!又驚又喜,除了手心冒汗之外,腿也禁不住微微發抖起來。

六十名新科進士,六人一組被宣進保和殿內覲見皇上,覲見完畢直接從階梯的另一邊被領路太監帶去了上林苑參加宴會。

六十人都走光之後,剩下的十人這才被帶進了保和殿麵聖。德正一邊低頭往前走,一邊用眼角稍稍掃了一下左右,發現周圍都是三四十歲的大叔,更有兩位白發蒼蒼的大爺,心口頓時怦怦狂跳。:-)本:-)作:-)品:-)由:-)思:-)兔:-)在:-)線:-)閱:-)讀:-)網:-)友:-)整:-)理:-)上:-)傳:-)

元熙帝姬橋看著一字排開跪在丹陛下方的十位考生,從一顆花白的頭看向另一顆全白的頭,心內百感交集,開口道:“都起來吧。”

這一次,天子臨時出題排定前十名,答題不用筆墨,口述即可,題目是“百廢待興,何為先?”

十人中有人麵色平常、有人戰戰兢兢,答案也是五花八門,有人主張 “仁治、輕賦稅”的,也有人建議“重典、嚴懲不法”,還有人推崇“均田、消不均”,不一而足。

德方年紀最小,在一群大叔、大爺之間特別醒目,姬橋聽了幾個人的論述之後,指了他問道:“楊德方?你怎麼看?”

德方不敢抬頭,盡管汗流浹背,還是努力平穩了聲音道:“臣幼時常聽祖父說書,發現曆朝曆代都有百姓因吃不飽、穿不暖而鋌而走險,終至星火燎原、廟堂傾覆。臣來自鄉野,也時常看見農夫、農婦為一日三餐發愁,然一到夏收、秋收季節,皆喜笑顏開,令臣印象深刻。臣以為,百廢待興,最先是要施法讓百姓吃飽穿暖。百姓安定則民智可開,民智開則政令通行,政令通則國蒸蒸日上。”

去年八月德方中舉之後,與劉鏡湖廝混了幾日,回到家就在德清麵前顯擺自己對政令的見解,德清偶爾會很不以為然地念叨一兩句“經濟決定上層建築,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德方耳尖,聽到了便會不懈追問。德清非常恨自己嘴快,卻也知道德方不易糊弄,隻得含含糊糊把第一句話的意思說了,卻無論如何不肯解釋後麵一句。

德方有基層生活經驗,也有豐富的經史知識,本身智力也不差,經德清稍稍一解釋也就明白了。後來看到姐姐推行新稻種,樂陽縣人吃飽之後安居樂業,口角、是非也少了,有了餘錢的農戶更是送子讀書、講究禮儀,社會風氣比周圍的縣鎮好了不止一點兩點。今日皇上出題,正好用得上,便把自己的理解說了出來。

姬橋卻追問:“施何法以使百姓豐衣足食?”

德方小心答道:“農人修水利、種良種以增加田產,匠人建作坊、攻其專以利百器,商人許流通、收易稅以增國庫。”

姬橋聽了,仔細打量了一下德方,看他不過是十六七歲的少年,不由微微翹了翹嘴角,道:“說得挺好,不會是紙上談兵罷?”

在德方心裏,上麵三條,第一條二姐已經實踐過、證明可行;後麵兩條,二姐也說可行,他開始不信、與姐姐爭論過多回,後來與陸逸討論過之後,又結合自己北上、南下所看所聞,覺得也是可行的。他到底年少,如今被質疑,也不管對方是皇上,便把德清修渠、育種的例子以及自己對後麵兩條的所思所想都道了出來,字正腔圓地直說了小半個時辰。

殿內之人聽完,寂靜一片,姬橋首先問道:“你是說,象州樂陽縣有一位女子,光靠育良種就養活了三萬多戶、幾十萬人口?”

德方驕傲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