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1 / 3)

《易》上、下經有順逆兩讀之法,一卦六爻亦有順逆兩讀之法。《上經》以《乾》《坤》為主,由中及外,則順行至《離》;再由《未濟》逆行至《鹹》。如北鬥、陽神之左行團團轉。《下經》陰神,由外至內,則由《鹹》至《未濟》,順行;再由《離》至《乾》,則為逆行。陽於陽地順,陰地逆;陰於陰地順,陽地逆。《公羊》“內中國外諸夏,內諸夏外夷狄”之法也。一卦順逆兩讀者。《上經》由初爻順行至上爻,《下經》由上爻逆行至初爻。此《下經》“貞吉、悔、亡”之例。而《上經》之客,亦有由上逆行至四,《下經》之客,亦由初順行至三。此互為賓主之法也。[《上、下經》十卦二十四皆同,(按“二十四”疑為“二首”之誤)惟《下經》多四首卦,合為十首卦,故曰“益之十朋之龜”。]經六首惟《泰》《否》相綜連茹之說,由《屯》《蒙》綜,故亦有“漣如”、“邅如”之說。由《上經》《泰》《否》至《坎》《離》二十卦,似《坎》《離》為終無統屬。不知《泰》《否》統八卦,由《臨》《觀》而止;《坎》《離》亦統八卦,逆行由《噬嗑》而終。一順一逆以示例,故中有十六小卦,與《下經》《鹹》《恒》《損》《益》所統十六卦同。《下經》由《震》《艮》至《未濟》十四卦,共六首,《震》《艮》《巽》《兌》不計,以兩《濟》配《坎》《離》,各統四卦為八卦,以配《坎》《離》。《損》《益》居中以統三十二卦,所以為《下經》十朋大龜建侯之法也。《易》以順逆分古今往來,上自《泰》《否》,下為大同,為知來,《傳》“知來者逆”,“神以知來”。《中庸》:“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前知所以為下俟之根本。《詩》《易》之人名、事實,皆指後世以下翻譯之辭,斷斷乎不指古人古事。故其中名字,偶與古人同,萬不可以古人說之。以古立說,亦萬不能通。聖人不嫌苟同者,以二經專言俟聖。宗旨既別,《尚書》《春秋》,則所指專為古人,不待知者而決。此前賢以古人古事說二經,所以流弊無窮也。《易》之帝乙,即後世假幹支作記之法,“乙”即所謂“某”。《易》之箕子、高宗,《詩》之成王、平王,明明古有其人,而舊說不無異解,特以實指其人則文義多迕,不能不別立一說。因此可悟二經必無真古人也。他如《長發》曰商湯、曰商王、曰武王,又曰玄王;《有聲》既曰文王、武王,又曰王後,曰王公,又曰皇王。望文生訓,左支右絀,故二經無一定說,無一通家。凡舊所傳二經解義,於經則實無一明切、文從字順、心安理得之境。所以不得不求古義,而變通其說,以求微言大義也。

《尚書》周公篇,兼言多士、多方,此從《王會圖》起義。內外已通,特未大同混一耳。《王》《鄭》《齊》為三王起例,《王》比夏,《鄭》比商,《齊》比魯。即《詩》之《魯頌》,《尚書》之周公篇。《王風·揚之水》四篇為四嶽;[五《山經》]《鄭風·羔裘》以下十六篇,為要荒外十六州,即《堯典》之十二州;[《海內經》]《齊風》之《東方》為海外八紘八極;[《海外四經》]《邶風》每方二篇,初為八殥,[《燕燕》《雄雉》《式微》《泉水》]次為八紘,[《擊鼓》《匏葉》《旄邱》《北門》]次為八極;[四《風》與《簡兮》]《鄭風》首五篇為五《山經》,《緇衣》東、《將仲子》南、《叔》西、《大叔》北,《清人》居中。

《帝典》二十二人為外諸侯,《春秋》不及要荒,故無外州十二牧。《尚書》八元、八愷,加入羲和、四凶,為二十二人。《下經》則全有之。十首《損》《益》為二伯,《震》《艮》《巽》《兌》《既》《未》《鹹》《恒》為八伯,外有十六牧八監,共三十六(據《易·下經》隻三十四卦,疑“六”為“四”之誤)二十四侯監,小卦相綜為十二,共為二十二,以合《帝典》外諸侯之數;特首卦一卦為一小卦,合綜為二耳。然內八州,外當為十六州,《尚書》如於十二牧外,再數四凶,亦為十六。經有十二州十二牧明文,則必以東邊海不立州,故外州隻十二。“大統”車輻圖,則內八外十六,不如中國東邊不置,此《鹹》《恒》兩《濟》所以各統八卦,合為十六牧。《損》《益》所統八小卦當為監,一卦監一內州、二外州,內外共二十四州,一州三監,當得七十二監,今以八卦當之。是三州設一監,一監三大夫,一監一州以示例。監為天子內臣。《易》“蠱”,《詩》作“盬”。[從監,古聲。盬即為蠱。]故曰“幹蠱”、“裕蠱”,曰“不事王侯,高尚其誌”。則“蠱”字當以“盬”為正。王之卿為從王事,監則為天子臣,故曰“高尚其誌”。“王事靡盛”,謂從王事者,則不能為監。《周禮》,“大統”之書,屢言立牧、設監;《詩》屢言天監、降監,皆為《蠱》卦言也。皇為《泰》《否》,大伯為《損》《益》。二帝二《濟》,如《周》《召》為君子,為父母卦。所以雲為“浣父”、“浴母”。“盬”又作故、作胡,《易》“匪躬之故”,《詩》“胡能有定”、“胡然天帝”,“狼疐胡尾”,胡、故,皆謂為監。由天子使,故曰“天命降監”、“天監在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