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國家的民俗風情(1 / 3)

亞洲國家的民俗風情

一、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簡稱巴基斯坦,位於南亞次大陸的西北部。巴基斯坦是穆斯林世界中伊斯蘭教最盛行的國家之一,絕大部分人都信奉伊斯蘭教,居民的生活習俗和飲食起居都深受伊斯蘭教的影響,伊斯蘭教為國教。

在巴基斯坦絕對禁止飲酒。在飯店裏或商店裏買不到任何酒,就連啤酒也是見不到的,酗酒鬧事更是沒有。巴基斯坦人很注重禮節,彼此見麵時必須先要說:“阿斯蘭姆阿萊古姆”,意即“真主保佑”。若久別重逢時,還常以擁抱為禮。他們的擁抱禮節很獨特,雙方通常要頭靠左邊擁抱一次,再靠右邊擁抱一次,再靠左邊一次,如此三遍,毫不馬虎。對久別相逢的摯友、貴賓或親人,他們通常還給對方戴上花環。花環有的由鮮花製作,香氣撲鼻;有的全由金箔或銀箔編成,掛在胸前,閃爍生輝。

巴基斯坦人見麵時,多以握手為禮,但男子見了女子不能握手,除非女子主動伸手,方可相握,也不要在公共場所碰到女人身體。對巴基斯坦人要稱呼姓,並加上對方的頭銜。

在巴基斯坦,按宗教信仰把穆斯林稱作“多數民族”,而把占人口3%的印度教徒、基督教徒等稱為“少數民族”。

在巴基斯坦,音樂也是為伊斯蘭教服務的,各地都有大大小小的專業隊伍,名叫“嘎瓦裏”,以獨唱、對唱、領唱並襯以伴唱的形式謳歌“真主”和先知先聖。

巴基斯坦人禁止吃豬肉,他們喜歡牛肉、羊肉和雞鴨。一般不抽煙,不喝酒,也不讓女性見客人,吃飯時隻邀請男客而不請其夫人,即使你請了巴基斯坦人和他的夫人吃飯,他的夫人也常常不參加;他們更不喜歡讓女性就業,而女性也很少會在街上行走,因而,購物也大都是男人辦的事。

在巴基斯坦,有很多傳統食品是用手抓食,但須注意,隻能用右手。從外表看來,這裏真有一種“男人國”的感覺。青年的婚事都由雙方父母做主,而且在結婚前男女雙方是不能見麵的。甚至,婚禮的宴席,也是男女分開的。而且,男賓客和女賓客的人口,也各自分立,而成為男賓客圍著新郎,女賓客圍著新娘的狀態。因此,男賓客根本就看不到新娘,女賓客也見不到新郎。

在巴基斯坦,一般流行鮮明的色彩,其中以翡翠綠為最盛,巴基斯坦國旗由翡翠綠色、白色構成,上麵綴有五角星和新月。1964年巴基斯坦正式宣布,白色象征和平,綠色象征繁榮,新月代表進步,五角星表示光明。

在巴基斯坦,黃色會引起宗教界及某些政治性的嫌惡,因為婆羅門教僧侶們所穿的長袍(禮服)是黃色。居民視黑色為消極,綠色、銀色、金色及鮮豔的顏色備受當地人們的歡迎。

由於巴基斯坦人多信仰伊斯蘭教,所以他們嚴禁男女當眾擁抱或接吻,並認為當眾接吻是一種罪惡,須罰款並坐牢一周。另外,女子在街上時,嚴禁眼皮亂轉或“飛眼”,並禁忌別人為自己拍照,否則,將被視為犯有淫蕩罪。

在巴基斯坦,不僅不準外人給女子拍照,甚至,凡是有女子的地方,如村子、宅院、樹林、河畔等處,都不準外人拍照。巴基斯坦人洗澡一般習慣用壺衝洗或淋浴,不用盆或小池洗澡,他們認為用盆或用水池洗澡是不潔淨的。

巴基斯坦人最忌郵寄手帕給親人,因為手帕是悲傷時擦眼淚用的東西。在巴基斯坦,被認為不祥的數字是13和420。

二、日本

日本國,簡稱日本。它位於亞洲的東部,主要宗教有佛教、神道教、基督教,有許多人兼信兩種以上的宗教。

日本有“第三經濟大國”、“櫻花之國”、“貿易之國”、“鋼鐵王國”等美稱,日本與中國一水之隔,兩國人民的友好往來的曆史源遠流長,日本人的許多風俗習慣都可以從中國找到根,日本人對中國的文化表現出一種特有的尊重。那麼與日本人交往,首先得學會日本人的基本禮儀,如互遞名片、握手、打招呼等,如果能夠把其禮儀模仿得惟妙惟肖,那麼與日本人的會見就會顯得輕鬆自如。

“愛麵子”是日本人的共性,它是一個人榮譽的記錄,又是自信的源泉,情麵會強烈地影響日本人的一切,一句有傷麵子的言語,一個有礙榮譽的動作,都會使事情陷入僵局,“麵子”是日本人最重視的東西。因此,與日本人相處,應時時記住給對方麵子。日本人講道義,重恩情,在他們看來,“一個人永遠報答不了萬分之一的恩情”。知恩圖報,對他們而言是普通而又相當重要的事情。

送禮,在日本更是習以為常,同事的榮升、結婚、生孩子、生日、過節等都會贈送禮物,這種禮儀既是曆史的遺風,又被賦予了時代新意。送禮之習,在商務交往中同樣風行。給日本客人送一件禮物,即使是小小的紀念品,他都會銘記心中,因為它不但表明你的誠意,而且也表明彼此之間的交往已超出了商務的界限,也說明你對他的友情,重視了他的麵子,他就沒法忘記你的“恩情”。日本人不喜歡在禮品包裝上係蝴蝶結,用紅色的彩帶包紮禮品象征身體健康。請記住,不要給日本人送有動物形象的禮品。

接受日本人的邀請,也有一定的講究。例如應邀參加正式的宴會,則應鄭重其事,梳妝打扮,西裝革履;即使是首次見麵,也要輕裝打扮。但如果是參加郊遊,或其他的文娛、體育活動,就可以隨便一些。

三、印度

印度共和國,位於南亞次大陸的南部。83%的居民信奉印度教。

印度各地大小寺廟和殿塔比比皆是,每天香客絡繹不絕。進入寺廟大殿都要脫鞋,但允許穿襪子。有時能夠在大殿旁租用套鞋,穿上即可入殿。進入錫克廟時,頭上必須罩一塊潔淨的布,如手絹等。

虔誠的印度教徒有早睡早起的習慣。每天清晨衝完涼後做禱告,然後才開始工作。教徒們常在河水(特別是“聖河”恒河)中沐浴。他們相信,入河沐浴,可以洗刷過錯。

牛被印度教教徒視為“聖獸”,印度教徒認為,牛既是繁殖後代的象征,又是人類維持生存的基本保證。就是在科學技術十分發達的今天,印度人對牛仍然是敬之如神。印度教不準吃牛肉,印度雖有養牛業,但隻能提供牛奶、黃油及牛糞作燃料,印度人特別喜歡是水牛奶。

牛雖然不能宰殺吃肉,少數地方有用作役牛(民間運輸、耕地)。因此,在印度的一些城市、鄉村裏,老牛、病牛、殘牛比比皆是——牛可以到處自由遊蕩,神聖不可侵犯。

印度僧侶每年還要舉行一次儀式,叫“波高”,表示對牛的尊敬。他們還和商人舉辦了許多“聖牛養老院”,將那些年邁體弱,不能自己覓食的老牛收養起來,一直到老死。

信奉伊斯蘭教的印度人不吃豬肉,虔誠的教徒不喝酒。

在印度,正統的錫克教徒不剪發,頭上纏著頭巾。他們不吸煙,也不吃牛肉。正統的穆斯林婦女一般不見男客,但邀請印度人參加社交活動時,也應邀請他們的妻子。

印度是一個講禮節的民族,又是一個東西方文化共存的國度。有的印度人見到外國人時,能用標準的英語問候“你好”;有的則用傳統的佛教手勢——雙手合十。印度教徒見麵和告別多施雙手合十禮,並互相問好祝安。行禮時要彎腰觸摸長者的腳。印度人在雙手合十時,總是把雙手舉到臉部前才算合十。這種招呼,顯得比握手高尚、文雅,令人有一種“仙風道骨”之感。但你必須注意的是,切莫在雙手合十的時候,也同時點頭(外國人在印度常有這種動作,容易引起當地人的嗤笑),那就破壞了親切和氣的氣氛,顯得有點不倫不類了。

在印度,迎送貴賓時,主人獻上花環,套在客人的頸上,妻子送丈夫出遠門,最高的禮節是摸腳跟和吻腳。現在,城市中男女見麵已多實行握手,表示親熱時還要擁抱。

在大多數地方,男人相見或分別時,握手較普遍,但男人不要和印度婦女握手,應雙手合十,輕輕鞠躬;而且男人不要碰女人,即使在公共場合,也不要和女人單獨說話,婦女很少在共場所露麵。

印度人認為吹口哨是冒犯人的舉動,是沒有教養的表現。他們認為把孩子放在浴盆裏洗澡是不人道的。因為不流動的水為死水,孩子浴後會遭災、夭折的。印度人喜歡談論文化方麵的成就、印度的傳統以及外國的事和外國人的生活。

印度婦女喜歡在前額中間點有吉祥痣,其顏色不同,形狀各異,在不同情況下表示不同意思,它是喜慶、吉祥的象征。印度男女多有佩戴各種裝飾品的習慣。

印度人身份懸殊,有等級製度,他們很重視身份。甲某的地位高於乙某,甲乙就不能平起平坐,要求相當嚴格。

在印度的孟買,60%的人是素食主義者。因此,宴請印度人時,事先必須確認對方的習俗,看他是不是素食主義者。

在印度,你若要進入印度教的寺廟,身上絕不可穿以牛皮製造的東西,穿上牛皮製造的東西,會被視為犯了禁戒,皮鞋、皮表帶、皮帶、手提包等牛皮製品,都不得入其寺門。印度人走進寺廟或廚房之前,先要脫鞋。他們認為,若穿鞋進去,既不禮貌,也不聖潔。不論男女老幼,統統把鞋放在門口,赤腳進去。

印度人愛喝茶,大多是紅茶。各種集會,中間休息時也備有茶水,招待客人自不必說。在印度人家裏吃飯時,客人可以給主人帶些水果、糖作為禮品,也可以給主人的孩子帶些禮物。很多婦女不同客人聊天,也不同客人一起吃飯。

印度人喜愛3、7、9數字。他們認為紅色表示生命、活力、朝氣和熱烈,藍色表示真誠。陽光似的黃色表示光輝壯麗。綠色表示和平、希望。紫色表示心境寧靜。印度人在生活和服裝色彩方麵喜歡紅、黃、藍、綠、橙色及其他鮮豔的顏色。黑、白色和灰色,被視為消極的不受歡迎的顏色。不喜歡玫瑰花。在辦公室和商業機關,寫字台喜歡放在東北角或西南角。

印度人吃飯大多使用盤子,千萬注意,吃飯時,隻準用右手接食物,不準用左手。與印度人接觸時,切忌用左手遞東西給他。因為他們認為左手肮髒,右手幹淨。吃飯用右手抓取,不但吃米飯用手抓,就連稀粥也能用手抓入口中。

在印度,除上洗手間外均不使用左手。伸左手就是對別人的侮辱,弄不好他們會把你用左手遞的東西砸爛,盛怒之下,還可能臭罵你一通。

切莫撫摸小孩的頭,在印度如摸小孩的頭,對方一定翻臉。最容易引人誤會的是,印度人平常表示同意或肯定的動作是搖搖頭,或先把頭稍微歪到左邊,然後立刻恢複原狀,表示“Yes”、“知道了”、“好的”,與我們點頭表示差別很大,最易使人誤會。

首飾是印度人日常生活中一種不可缺少的裝飾品。即使是家境清貧的婦女,也要佩戴一些不值錢的金屬或塑料首飾。自古以來,印度人就認為,向女子贈送首飾是男子應盡的義務,女子也應充分利用首飾來打扮自己。印度有“月亮”、“芒果的故鄉”、“黃金之國”、“鑽石貿易王國”、“黃金寶地”、“皇冠上的明珠”之稱。

四、泰國

泰王國,簡稱泰國,原名暹羅。1939年6月改名泰國,意即“自由之地”。95%的居民信仰佛教,佛教為國教,國王是佛教的最高讚助人,通行佛曆。

曆史上,泰國人做事一般不喜歡冒險,小心謹慎,寧可依靠自己的力量,積少成多地發展。由於過分地謹慎,不輕易相信別人,所以很多企業都帶有濃重的家族色彩。

泰國人十分注重人際關係,在他們看來,與其你爭我鬥,費盡心思才獲得一些利益,倒不如把這些利益讓給那些誠實而富於人性的對手。此外,同大部分的華人一樣,他們很考慮麵子,十分重視別人對自己的外觀看法,如能讓對方獲得心理上的滿足,無疑可以使洽談在十分融洽的氣氛中進行。

人們說泰國是“微笑之國”,他們對外國人特別和藹可親。

在泰國,在眾目睽睽之下與人爭執,咄咄逼人的表現會被泰國人認為是最可恥的行為。由於左手被視為不潔淨,所以交換名片,接受物品,都必須使用右手。

泰國人特別尊崇佛祖和國王,佛祖和國王在泰國人心目中是至高無上的,切不可當著泰國人麵對佛祖和國王說輕率的話。

泰國人很難對一種事做出決斷,但外人千萬不要表現出不耐煩。

在泰國,遊客如果對寺廟、佛像、和尚等做出輕率的舉動,就被視為“罪惡滔天”;在拍攝佛像尤其要小心,譬如,以為佛像好大,覺得好玩,人就騎到上麵,這很可能就會惹出大風波。前幾年,曾有一位外國觀光客由於跨上佛像拍照而被判刑。

進入泰國人的私宅或寺廟,務必脫鞋或草履。從進入寺廟的門口開始,你得赤腿而行。到當地人家做客,如果發現室內設有佛壇,你得馬上脫掉腳上穿的鞋和襪,戴帽子的人也必須立刻脫去帽子。

在泰國,和尚的地位,崇高無比,因此,在泰國觀光,到處可見賣佛像的工藝品店,買到佛像要十分敬重,切不可當它是一種玩物,隨意放置或粗手粗腳地動它,這種行為會引起泰國人的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