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國家的民俗風情(3 / 3)

伊拉克人習慣喝煮紅茶。巴格達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有小茶館,家裏來了客人,主人來不及煮茶時,還可到鄰近的茶館叫茶。

據說,在伊拉克人看來,讚美含有“我想要”的意思。例如讚美別人的太太說“好漂亮”或“好美”的話,丈夫就會變臉色,也許以後就不再和你交往了。

十一、伊朗

伊朗人非常信奉伊斯蘭教,所以,去伊朗觀光、旅行時,必須遵守他們的禮節:要脫鞋,頭上必須有一樣東西,如帽子或手套。女性衣著更須注意,不宜太暴露。不能穿迷你裙,肩膀到膝蓋必須掩蔽不露,衣袖不可短到露肩或露出腋下,當地禁止喝酒,也不能攜帶酒精類的飲料。不食豬肉,烤羊肉串是伊朗名菜。

伊朗中、下層人士喜歡上茶館,泡上一壺紅茶,擺上冰糖塊或榛子果仁、巴旦杏仁、阿月渾子和葡萄幹等。在伊朗,茶館也是人們信息交流和社交的重要場所。

伊朗北部戈爾草原的土庫曼人,世代過著遊牧生活。他們以羊糞作燃料,以羊肉、羊奶製品為主食,或把很多羊肉摻在少量米中煮成飯。他們視羊肉為最有營養的食品。且有唱歌喝紅茶的習慣。

十二、緬甸

緬甸聯邦簡稱緬甸,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西部。它是一個著名的佛教國家,有寺院兩萬多座,佛塔10萬多座,素有“佛塔之國”之稱。

緬甸是宗教意識很濃的國家。在緬甸的街頭巷尾,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身披袈裟、手持黑傘的僧侶,全國僧侶有十幾萬,僅仰光、曼德勒的和尚就有兩萬多人,平均300人中便有一個是和尚。

在緬甸形成一種規定,佛教徒中每個男子到了一定的年齡都必須出家當一次和尚,社會上才承認其成人,還俗以後才能夠享有結婚的權力,出家的年齡一般在10歲上下,出家時間,在以前最短為一年,現在已縮短為7天。也可以幾個月、幾年,甚至終生為僧。因此,在緬甸有“出家容易,還俗也容易”的說法。

和尚在緬甸普遍受人尊敬。每天天一亮他們就出去化緣,人們都很樂意給予布施,有的還唯恐布施不及時、不周到;也有人早早就把飯菜做好,到家門口來恭候和尚來化緣,也有的人家甚至常年負責數名和尚的飯食。在農村,當人們見到和尚(特別是法師)時,都要就地跪拜,和尚出門乘坐車船,旁邊的人都會自動起身讓座;和尚在買票時,不是把錢直接交給售票員,而是把錢包打開,由售票員自己來取。

緬甸的和尚們摒棄一切雜念,苦行修道,認為這是達到幸福境界的唯一途徑。而他們仍有許多禁忌,對婦女不能直視,即使是稍微觸及一下女人的衣裳,也會認為使苦心孤詣的修行化為烏有。和尚不準殺生,但可以吃肉。男子在出家期間不能娶妻,要想結婚必須在還俗之後。緬甸信佛教的善男信女們朝拜佛像時不是燒香,而是奉獻鮮花。每個家中都供奉有佛像,奉獻的鮮花天天要換,因此使得緬甸鮮花行業生意興隆。

到緬甸人家裏做客時,都要進門脫鞋,現在這種習俗已漸有改變。進入佛塔或寺廟時,任何人都要脫鞋,就是國家元首也不能例外,否則被視為對佛的最大不敬,有時還可能要招來麻煩。緬甸人對佛極度虔誠,平時,即使天氣炎熱山路崎嶇,赤腳拜佛的人仍絡繹不絕。

過去到緬甸人對牛無限崇拜,敬若神明。對“神牛”不準鞭打、役使,更不可宰殺。“神牛”無論走到哪裏,人們都會拿出最好的食物奉獻給它。在路上或鬧中如遇上“神牛”,行人和車輛都要暫時回避。逢年過節,緬甸人要舉敬牛儀式。

緬甸人喜愛鮮明色彩,也喜歡用貓頭鷹作圖案。他們除了喜歡穿“紗籠”以外,還愛用金首飾,不少人寧願節衣縮食也要買一二件首飾佩戴。婦女首飾除金耳環、金項鏈、金戒指、金手鐲之外,還有金腳鐲;男人則簡單些,通常是金項鏈、金戒指、金紐扣。

緬甸男人頭上愛紮素色裹巾,緬甸人稱之為“崗包”;而女子穿的紗籠一般很薄,配有底裙,有的還係上銀帶或裝飾紐扣,而女子最隆重的盛裝是穿著白色蟬翼紗的上衣和紅色的紗籠。

在緬甸,不論男女平時很少穿鞋襪,不是光腳,就是穿拖鞋或有孔的涼鞋,政府官員隻是在接待外賓時才穿鞋襪。緬甸人以米飯為主食,吃飯不用筷子,也不使刀叉,而是用手來抓。他們有愛好洗澡的習慣,一般早晚各洗一次。

緬甸人的口味特點是酸、辣、清淡、不油膩,類似中國四川口味,一般餐桌都要求放上辣椒油。他們愛吃雞、鴨、魚、蝦、蝦醬、魚醬,喜吃咖喱,並要求略帶甜味,最好拌上番茄,除吃一般蔬菜之外,人們喜歡用水果做菜。如把芒果切成片,拌入黃豆粉、蝦米鬆、蝦醬油、洋蔥頭以及炒過的辣椒籽,吃起來又酸、又鹹、又辣、又鮮。

緬甸人喜歡鮮明的色彩,例如傳教徒所穿的番紅黃色裝束。

緬甸人名字的傳統性特點是有名無姓,並往往在名字之前加上一定的稱謂詞,以標明其性別、年齡、官位、尊卑及特定的感情色彩;成年、幼年或少年男子的名字前,往往加“貌”,意即自謙為“弟弟”或向對方稱“弟弟”。對長官或受尊輩的男子,其名前往往加“吳”,意即敬稱對方為“叔叔”、叫“伯伯”。對平輩或年輕的男子,名前往往加“郭”,意即稱對方為“兄”。

緬甸人認為在星期二做事情必須做兩次才能成功。所以,一般人都避開在星期二做事,緬甸人有個風俗,每逢星期五這一天,忌諱乘船渡河。緬甸人送給別人東西時,必須在星期一至星期六進行,星期天禁忌送物。尤其禁忌送衣服、紗籠等;緬甸人避諱母雞在布上下蛋,以防破財,避諱旅途遇蛇,若遇蛇,則應返回並推遲行期;忌在“安居期”(從緬曆4月15日至7月15日)結婚、宴請、遷居、娛樂,僧人亦不得外出;緬甸人嚴忌不脫鞋就進入佛塔或寺廟;他們忌睡高床,在吃飯時,須按照男右女左的習俗入座。

十三、土耳其

土耳其共和國,簡稱土耳其。位於亞洲的西部,地跨歐亞兩洲,絕大多數居民信奉伊斯蘭教。

土耳其人尚武。人們稱土耳其為“尚武之國”,“武士重武,不重食”。

土耳其人喜愛綠色、白色和緋紅色。禁忌紫色和黃色,因為黃色標誌著死亡。在土耳其應慎用綠三角,綠三角是免費用品的標誌。他們在布置房間、客廳時,絕對禁忌用花色,因為民間一向認為花色是凶兆,是禁色。土耳其人信仰伊斯蘭教,他們喜歡喝葡萄酒以外的酒,喜歡吃牛、羊肉,喜歡駱駝。禁忌吃豬肉,及把豬、貓、熊貓作圖案。按當地的習慣,到鄉下時,有時必須脫鞋才可進入房子。

土耳其人有時也請客人到家裏做客,他們通常是在飯館裏招待客人,輕鬆愉快地吃頓晚餐。如果你被邀請到家裏吃飯,可以帶上一束鮮花,一些糖果或點心作為禮物,主人會喝酒的話,也可以帶上一瓶酒。土耳其是個伊斯蘭教國家,切記,進入伊斯蘭教寺院時務必脫鞋。

土耳其人喜歡喝濃咖啡,糖也加得很多,但絕不攪拌。據說,如此喝法,隻要習慣了就覺得味美無窮。

篤信伊斯蘭教的土耳其,自古就以“多妻之國”著稱。凱末爾革命後製定的第一部非宗教性的法典,重新調整了結婚、離婚、繼承私有財產等各種關係,不僅廢除了多妻製,而且使婦女在所有上述法律問題上,同男人處於平等地位。凱末爾黨人對新的立法曾抱很大希望,然而,實際上它在許多方麵卻成了一紙空文。一夫多妻、男尊女卑現象在社會上繼續存在。按照伊斯蘭教教規,允許一個土耳其男人可以分別娶四房妻子,而國家是不承認這種一夫多妻的穆斯林婚姻的。

土耳其人特別喜歡花。每當人們歡宴賓客時,餐桌上都有一隻插滿鮮花的花瓶,應邀赴宴的客人也不會忘記給好客的女主人,帶一束令人賞心悅目的鮮花。如去探望病中的友人,帶一束鮮花則比帶別的禮物更寶貴,病人見到後也會格外高興。

土耳其人還賦予各種不同顏色的鮮花以特定的含義。例如,白玫瑰表示“貞節”,紅玫瑰表示“愛情”,粉紅色玫瑰表達的意思是“我的心屬於你”,而黃玫瑰則意味著“分離”。白色石竹花代表“純潔”,紅色石竹花表示“友愛”,黃色石竹花則表示“憂傷”。白色的美人蕉是“友誼”,紅色的美人蕉是“祈求”,紫色的美人蕉是“信任”,黃色的美人蕉則是“嫉妒”。白色的鬱金香表示“淳樸”,紅色的鬱金香表示“我愛你”,粉紅色的鬱金香表示“諒解”,黃色的鬱金香表示“緊張”。白菊花代表“忠誠”,黃菊花代表“單相思”,粉紅色菊花代表“無言的祈求”,紫色的菊花則表示“惱怒”。水仙花表示“勿忘我”,蘭花表示“自豪而又自信”,雛菊表示“健康和富有”,蓮花則表示“未來和革新”,如此等等,名目繁多。

在土耳其南方有一個小市鎮——納克,是當今世界上惟一幸存的女子鎮。這個小鎮上無一成年男子漢,同時也實行“封閉政策”,不準外地男子漢進鎮串門。鎮民全是婦女和兒童,鎮上一切的工作人員全由清一色的婦女壟斷。

十四、阿聯酋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簡稱阿聯酋,位於阿拉伯半島東南端。由七個小酋長國聯合組成:阿布紮比、迪拜、沙迦、瑪角、阿治曼、富查伊拉和烏姆蓋萬,素有“油海七珍”之稱,總居民大多信奉伊斯蘭教,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

阿聯酋的伊斯蘭教徒不吃豬肉、不飲酒。對他們來說,喝酒是直通罪惡之路。在齋戒期間禁止在室外吃東西、抽煙。人們喜愛棕色、深藍色,禁忌粉紅、黃、紫色,喜愛羚羊,若以豬、十字架,六角形作圖案示為禁忌。下班以後,當地人喜歡到咖啡店聚坐,此地無夜總會,晚宴總是在對方家中進行。應邀至阿聯酋商人家做客往往隻有男性,女性毫無社會地位。在當地,不勸酒、不送裸照,伊斯蘭教禁止偶像崇拜;在那裏,洋娃娃也好,裸照也好,一律被當作偶像。

十五、菲律賓

菲律賓共和國,簡稱菲律賓。在碧波浩渺的太平洋西部,由7107個島嶼組成。90%以上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有“亞洲惟一天主教國家”之稱。

菲律賓人天性和藹可親,善於交際,作風大方,所以,工作後的應酬也很多。稍為正式一點的宴請,請帖上就會注明“必須穿著無尾禮服等正裝”。這時,假如沒有無尾禮服,便可以穿上當地的正裝——香蕉纖維織成的“巴隆塔卡樂庫”襯衣,任何宴請都適用。

如果你是國外人,在出席宴會時,尤其是家庭宴請,要盡量學著菲律賓人,放得輕鬆自在些,否則,若是顯得很嚴肅,或者老是一本正經的話,反而會使女主人擔心,因而,就失禮了。

菲律賓人的家庭觀念很強,他們喜歡別人談論自己的家庭。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菲律賓人不那麼喜歡美國那一套。

菲律賓由於受地理條件等因素的影響,他們飲食習慣上,大多數人以大米為主食,少部分人以玉米為主食。許多地方的人用手抓飯進食,食前先要把手洗淨。副食有肉類、海鮮、蔬菜等。他們的胃口一般偏於清淡,味鮮。

菲律賓人早餐愛吃西餐,午、晚餐愛吃中餐,但中上層人士愛吃西餐,就餐時,他們一般喜歡用香辣調味品,但不宜太辣。在菲律賓,深受歡迎的名菜有咖喱雞肉、蝦子煮湯、肉類燉蒜、用炭火烤的整隻小豬和抹上新鮮白幹酪的米餅等。他們在飲食上還有一個特點,即男女都特別喜歡喝啤酒。

菲律賓的內庫利特人,索有黥刺的習俗。無論男女,內庫利特人的小孩長到十二三歲時,都要舉行黥刺儀式。他們認為,黥刺花紋,男子就會更加勇敢,女子就會更加美麗。

十六、卡塔爾

卡塔爾國,簡稱卡塔爾。位於西亞波斯灣(海灣)西南岸的卡塔爾島上。90%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伊斯蘭教為國教。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可通英語。

卡塔爾青年男女的婚姻,一般都由家長挑選配偶;如果雙方家長中意,即協商彩禮、婚宴等費用,達成協議後,便商定訂婚日。婚禮通常持續兩個星期,男女分開進行慶祝活動,雙方在各自的家裏舉行一係列宴席與民間歌舞,以盛情款待親友與四鄰。

該國的穆斯林婦女一般都深居簡出。如需外出,須戴上蓋頭或麵紗,以免“冶容誨淫”。伊斯蘭教認為,婦女全身除去手腳外都是羞體,而男人窺見陌生婦女的麵容,則被認為是不吉利的事。因此,戴麵紗就成了該國婦女的一大特征。

卡塔爾人在生活中,要嚴格地遵守《古蘭經》的訓誡,嚴禁飲水酒,不吃豬肉,同時也忌用豬的形象作為裝飾圖案。

卡塔爾人認為,外形醜陋和不潔之食物,如甲魚、螃蟹及死動物,均屬忌吃之物。當地人喜歡吃甜、香、油膩食物。

齋月是一年中最吉祥、最如意的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