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的傳統節日——聖誕節(2 / 3)

荷蘭殖民者來到美洲時,將他們的Sintirklass主教也帶了去,Sintirklass身著紅袈裟,騎著一匹白馬。Sintirklass的美國形象後來逐漸演變成一個快樂的老精靈。起初美國作家華盛頓·歐文在他的喜劇《紐約的曆史》中,將他描述成一個又圓又胖的荷蘭老人。1823年,詩人ClementMoore在他的詩歌《St.Nicholas印象》中繼續將Sintirklass/SaintNicholas的形象戲劇化,這就是各位在本篇開頭看到的聖誕老人。

19世紀60年代卡通製作者ThomasNash畫了一幅胖胖的、慈祥的聖誕老人,作為《Harper的一周》的插圖。這個聖誕老人的形象開始深深地紮根於美國人民的腦海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聖誕老人的形象傳回歐洲,傳到南美洲,傳遍世界各地。

許多國家都保存了他們自己有關聖誕老人的風俗和傳說。在荷蘭的傳說中,聖誕老人Sintirklass還帶了一個叫BlackPeter的助手,乘著一艘船於12月6日來到。他帶著一本大書,書中描述了所有荷蘭小孩在過去一年中的表現。表現好的小孩就送禮物給他們,不好的小孩便讓他的助手帶走。

德國的聖誕老人也帶著一個叫做KnechtRuprecht、Krampus或Pelzebock的助手,肩上背著個裝著禮物的大袋子,手上拿著一根棍子。好孩子可收到他的禮物,頑皮的孩子卻要給教訓幾棍子。

意大利的聖誕老人叫LaBefana;法國的聖誕老人叫FatherChristmas或PereNoel;瑞士的聖誕老人叫Christkindl或ChristChild;斯勘的納維亞地區的聖誕人叫julenisse或juletomte;而英國的聖誕老人和法國一樣也叫FatherChristmas(聖誕之父),他的形象比其他聖誕老人更莊嚴,更清瘦一些。北美的聖誕老人便是乘著馴鹿拉的雪橇來給孩子們送禮物的。

三、聖誕節的風俗種種

每年的12月25日這一天,各教會都會分別舉行崇拜儀式。天主教與東正教舉行聖誕彌撒,新教舉行聖誕禮拜。有些教會的慶祝活動從午夜零點就開始。除崇拜儀式外,還演出聖誕劇,表演耶穌降生的故事。

1.聖誕PARTY

聖誕節必不可少的節目,有家庭式的,朋友式的,情人式的各種各樣PARTY。一種友情,親情,愛情聚會的好時光。戴著聖誕帽,唱著聖誕歌,說說大家的聖誕願望。

2.聖誕帽

那是一頂紅色帽子,據說晚上戴上睡覺除了睡得安穩和有點暖外,第二天你還會發現在帽子裏多了點心愛的人送的禮物。在狂歡夜它更是全場的主角,無論你去到那個角落,都會看到各式各樣的紅帽子,有的還有帽尖發亮的,有的是金光閃閃的。

3.聖誕襪

最早以前是一對紅色的大襪子,多大都可以,因為聖誕襪是要用來裝禮物的,小朋友最喜歡的東西,晚上他們會將自己的襪子掛在床邊,等待第二天早上的收禮。要是有人聖誕節送小汽車那怎麼辦?那最好就叫他寫張支票放進襪子裏好了。

4.聖誕卡

是祝賀聖誕及新年的賀卡,上麵印著關於耶穌降生故事的圖畫,以及“慶祝聖誕、新年快樂之類的祝願的話。”

5.報佳音

聖誕夜指12月24日晚至25日晨。教會組織一些聖詩班(或由信徒自發地組成)挨門挨戶地在門口或窗下唱聖誕頌歌,叫做“報佳音”,意思是再現當年天使向伯利恒郊外的牧羊人報告耶穌降生的喜訊。“報佳音”的人稱為ChristmasWaits,這項活動往往要進行到天亮,人數越來越多,歌聲越來越大,大街小巷滿城盡是歌聲。

6.頌歌

聖誕節時唱的讚美詩稱為“聖誕頌歌”。聖誕頌歌很多,曲譜多取自著名音樂家的名作。經常唱的有《普世歡騰,救主下降》、《天使歌唱在高天》、《緬想當年時方夜半》、《美哉小城,小伯利恒》、《牧人聞信》、《遠遠在馬槽裏》、《榮耀天軍》、《聽啊,天使唱高聲》、《聖誕鍾聲》等等,其中以《平安夜》(SilentNight)最為有名。

據說,1818年在奧地利一個名叫奧本多夫的小鎮,在這裏住著一個默默無聞的鄉村牧師——摩爾。這年聖誕節,摩爾發現教堂裏管風琴被老鼠咬壞了,修理已經來不及了。怎麼慶祝聖誕呢?摩爾為此悶悶不樂。他忽然想起《路加福音》裏記載著,耶穌降生時,天使向伯利恒郊外的牧羊人報佳音後,高唱頌歌:“在至高之處榮耀歸於上帝,在地上平安歸於他所喜悅的人。”他靈機一動,根據這兩句經文寫成一首讚美詩,取名《平安夜》。摩爾寫好歌詞後拿給本鎮小學教師葛路伯看,請他譜曲。葛路怕讀完歌詞很受感動,譜好曲,第二天在教堂裏演唱,大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