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獨特魅力的本民族傳統節日(3 / 3)

1851年,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艾伯特親王,第一次以王室的名義讚助賽舟會,自此,賽舟會冠以皇家賽舟會的稱謂。1986年,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為新落成的賽舟會總部揭幕,從那一年起,賽舟會定為5天。

五、西班牙:鬥牛與旁普羅納的奔牛節

鬥牛是西班牙的國粹,起源於1761年。它之所以經久不衰,讓觀眾如癡如醉,不僅在於它需要高超的技藝,更在於它代表了西班牙的民族精神。

鬥牛季節從每年的三月十九日“巴侖西亞的火節”開始到十月十二日的“沙拉哥沙的比拉爾祭”時結束,一般在禮拜天與假日舉行,七八月份是欣賞鬥牛表演的黃金時期。

鬥牛所用的牛,體重都在370—500公斤之間,這些牛是在很少見到人的環境中飼養的,一般需要4—6年。每場鬥六頭牛,每鬥一條牛需20分鍾左右。鬥牛的整個過程是扣人心弦的,鬥牛士必須以他的智慧和勇氣戰勝被紅布激怒的蠻牛!

在西班牙的鬥牛活動中,旁普羅納鎮舉辦的奔牛節是一個高潮。該項活動起始於1850年,在每年的7月6日至7月14日期間舉行,每天一大早,成群的鬥牛從柵欄中被放出,而大街上數以千計的穿著旁普羅納傳統服裝的年輕男人和觀光客,則冒著被牛隻衝撞和踩踏的危險,開始在牛群前拚命奔跑,他們要跑一公裏長的路,一直跑到賽牛場才停止。下午,在街頭狂奔的鬥牛將與勇敢的鬥牛士再次激戰。

盡管每年的奔牛節活動上都會有人受傷甚至喪命,但西班牙男人仍然樂此不疲。

六、泰國緬甸:盡情潑水歡度傳統新年的潑水節

每年的4月13日,在泰國首都曼穀街頭,一些年輕人互相潑水,二十幾位身著節日盛裝的少女,在露天舞台上歡快地跳著緬甸傳統舞蹈,一輛輛敞篷潑水車,載著男女老少從舞台旁的潑水平台前依次緩緩通過,平台上幾十位少女手持彩塑細水管向車上的人噴射清涼之水……這就是緬甸首都仰光市政廳前的潑水情景,它也標誌著緬甸人從今天開始,正式歡度傳統佳節——緬曆新年潑水節。

仰光的大街小巷旁搭建的潑水站有300多個,有的宏大氣派,有的小巧玲瓏,但共同的特點就是向過往的行人和車輛盡情潑水,讓人們以水為紐帶分享節日的歡樂。潑水站前,到處可見年輕人狂歡的場麵。

連續4天潑水是緬甸人過大年的一種方式、一種傳統、一種文化。從人們的潑水歡樂之中,可以感受到緬甸諺語“快樂長壽”的含義。快樂是緬甸人久遠綿長的信條和心態,現在這種信條和心態通過潑水節得到了延伸。

此時正是緬甸一年之中最炎熱的季節,潑水自然給人們帶來沁心的涼爽。但緬甸人則認為,水是清純、吉祥的,它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涼爽,更重要的是能給人們帶來吉祥如意。過去,緬甸人用樹枝從缽盆中蘸水潑灑;如今,這種文靜已被現代方式取代,用水管、水槍噴射已成為潑水節的普遍行為。

緬甸的潑水節一直帶著濃濃的文化味兒,但現在也滲進了商業味兒,可算是與時俱進。一些大公司和大企業抓住潑水節商機大做宣傳,它們的潑水站搭建得氣派,廣告味兒十足,還邀請明星在露天舞台上盡情放歌,圍觀者眾多,場麵十分火爆。

我國的西雙版納也是這個時候過潑水節,每年4月13日,西雙版納的歌舞團演員都來緬甸訪問,就像過大年走親戚一樣高興快樂。中緬演員同台歌舞,“胞波”之誼情深意濃。又一個節目,又一陣掌聲,又一次潑水,彼此潑水祝福,共同潑水祝願:中緬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源遠流長。

很有意思的是,4月13日這一天,在泰國首都曼穀街頭,一些年輕人互相塗抹麵粉,慶祝泰曆新年宋幹節(潑水節)。泰曆新年期間,泰國人通過傳統的潑水等方式彼此祝福。

七、前南斯拉夫地區:“老橋”上的跳水比賽

每年的7月31日,來自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克羅地亞、塞黑、馬其頓等國的幾十名選手,在波黑的莫斯塔爾鎮,參加傳統的跳水比賽——從“老橋”上跳下。

自“老橋”438年前建成以來,這種傳統的競技活動每年都要舉行一次。“老橋”是16世紀時奧斯曼帝國修建的古老建築,幾個世紀以來都被認為是莫斯塔爾鎮裏各種文化和宗教和平相處的象征。在波黑戰爭中,“老橋”被戰火摧毀。現在,人們沿用當年的傳統工藝經過兩年多的時間重建了一座新的“老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