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懼失敗
成功的敵人總是讓我們去想:“如果我們失敗了,那該怎麼辦?我去試過了,但沒有成功會怎樣?”它會使你放棄努力。有一位戰勝了這個對手的人,他的故事一定會對我們有所啟發。
那是在1832年時,當時他失業了,這顯然使他很傷心,但他下決心要當政治家,當州議員。
他著手開辦自己的企業,可不到一年,這家企業又倒閉了,在以後的17年裏,他不得不為償還債務而到處奔波,曆盡磨難。他決定再一次參加競選州議員,這次他成功了。他內心萌發了一絲希望,認為自己的生活有了轉機:“可能我可以成功了!”第二年,他訂婚了。在離結婚還差幾個月的時候,未婚妻不幸去世。這對他精神打擊實在太大了,他心力交瘁,數月臥床不起,還得了神經衰弱症。
1838年他覺得身體狀況良好,於是決定競選州議會議長,可他失敗了。1843年,他又參加美國國會議員競選,這次他仍然沒有成功。
要是你處在這種情況下會不會放棄努力?他雖然一次次地嚐試,卻是一次次地遭受失敗:企業倒閉、情人去世、競選敗北。要是你碰到這一切,你會不會放棄——放棄這些對你來說是重要的事情?
他沒有放棄,也沒有說:“要是失敗會怎樣?”1846年,他又一次參加美國國會議員競選,這次他成功了。
兩年任期很快過去了,他決定要爭取連任。他認為自己作為國會議員表現是出色的,相信選民會繼續擁護他。但結果很遺憾,他申請當本地的土地官員,但州政府把他的申請退了回來,上麵指出:“作本州的土地官員,要有卓越的才能和超常智力,你的申請未能滿足這些要求。”接連又是兩輪失敗。在這種情況下你會堅持繼續努力嗎?你會不會說:“我失敗了?”
然而,他沒有服輸。1854年,他競選參議員,但失敗了;兩年後他競選美國副總統提名,結果被對手擊敗;又過兩年,他再一次競選參議員,還是失敗了。這個人嚐試了11次但隻成功了兩次。要是你處在這種境地,你會不會早就放棄了呢?這個在9次失敗的基礎上,獲得成功的人便是亞伯拉罕·林肯,他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一直在不懈地努力,1860年,他當選為美國總統。
林肯遇到過的敵人是你我都曾遇到過的。他麵對困難沒有退卻、沒有逃跑,他堅持著、奮鬥著。他壓根兒就沒想過要放棄努力,他不願放棄,就像你我一樣,林肯也有選擇權。他可以畏縮不前,不過他沒有退卻。你我也不必退卻逃避。
交學費
行進於人生漫漫的旅程中,你或許有過多次這樣的體驗:成功確確實實就在不遠處跳著迷人的舞蹈,但是,當你想靠近它時,它卻退避了,不迎上來同你握手。而你自己呢?反而陷入莫名的泥潭,被泥漿濺了一身。
為什麼會這樣?是世界不公平嗎?是命運捉弄你嗎?不是,至少不完全是。商界巨頭們的共識是:不是因為別的,歸根到底是因為你還沒有經曆過足夠的失敗的緣故。
許多人生探索者都有這樣一種簡單的認識:嚐試任何事,隻有敢於冒險,敢於失敗,並從失敗中領悟和學到某些知識,某些經驗,才有可能抓住通往成功的機會的梯子。
如果你未曾失敗過,你也許習慣於一種懶散的狀態,隨波逐流,幾乎不想或不願去冒險、去挑戰,以免讓自己品嚐到失敗的痛苦。這將會使人失去可貴的進取心。你在學校裏或愛情上可能有過較小的挫折,但這不是一種傷心流血的失敗,因此你對此可能不會在意。
華盛頓大學社會學教授艾特希涅說:“幾乎每個人都擁有相等的機會。沒有一個人命中注定要過一種失敗的生活;也沒有一個人命中注定要過一帆風順的生活。機遇要靠自己去探索,去把握,去牢牢地抓住。”
失敗很容易被察覺、被感覺。《精明的失敗》作者之一海特把失敗分為三類:一是金錢的損失;二是自尊的受傷;三是地位的喪失。但對失敗的最簡單、最基本的解釋是:沒有得到你想得到的東西。
《當厄運籠罩著你》的作者卡西納說:“不是沒有頭腦的人應該渴求厄運,而是說厄運是很好的家庭教師。它能使你學到並深刻體驗到許多知識,並對此難以忘懷。它將使你認識到自己的能力,認識到自己的局限——這是一個人是否成熟的主要標誌之一。”
商界巨頭們喜歡並孜孜以求的是那些能從失敗中得益的鬥士。實業家、億萬富翁帕羅特說:“連續不斷的成功無形中會滋長傲慢和自滿。”“我需要的是這樣的職員,他熱愛烽火硝煙的戰場,願意並敢於麵對障礙和閑境。”“從事沒有做過的事,比起已做過的事,可學到更多有用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