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失敗是成功之母(1)(2 / 3)

失敗,說到底隻是一種為迎接新挑戰而付出的學費。

《人生舞台巔峰的人:美國商界的新星》作者伽費爾德說:“失敗,是一個沉重的意味著無望結局的字眼。”有高度成就的人,很少使用“失敗”這個詞。他們寧願用“搞亂”、“弄糟”、“挫折”等詞來代替。

盡量全麵權衡可能發生的事,將有助於你避開災禍。

發展你的係統承受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哈伊特說:“對失敗的判斷,有時是綜合性的,是從家庭、朋友和業餘癖好間取得綜合平衡後,才可以得出的結論。”能支撐你整個精神生活的冒險或工作是不可能存在的。

紐約組織心理學家莫因伯格曾說:“過分依賴於一項事業,你將成為一塊化石。我認識一位未被雇用的國家行政人員,他深陷於煩惱中。當我問起他的打算時,他說找不著工作。”為什麼會這樣?這是由於太依賴一項工作的緣故。

休斯敦大學教授馬特森開了一門課,學生們戲謔地稱之為“失敗101”。馬特森讓他的學生設計乳白色板條製的產品模型:倉鼠的熱浴缸,可在颶風中放飛的風箏。

這些主意似乎是荒謬的。馬特森的學生在設計中遇到過一連串的失敗。結果如何?學生們覺得,無論失過多少次失敗,還是終於獲得成功了,他們敢於自如地去嚐試任何事了。大多數學生在找到合適的職業以前,至少經曆過5次的失敗。但他們不是把失敗作為最後的一顆子彈。馬特森說:“他們學會了把子彈重新上膛,時刻準備再次射擊。”

如果有人經曆的失敗足以葬送一個為之奮鬥的事業的話,那麼,塞奧·捷曼算是戰勝失敗的人。

1984年,可口可樂公司授權他扭轉同百事可樂公司競爭而引起銷售下跌的不利局麵。捷曼的策略是改變可口可樂的配方,以“新可樂”商標麵市,並對此大肆宣傳。然而,卻沒能保住舊可樂的市場。他的錯誤,從某種程度上講要歸咎於他的自負。

“新可樂”是自美國聞名的Edsel汽車市場失利以來損失最嚴重的新產品。僅79天,舊配方的可口可樂又回到了超級市場的貨架上。一年後,受挫的捷曼離開了可口可樂公司。

失敗以及由此帶來的中傷、蒙恥、破滅感,也許並不像你想象的那般壞。僅7年後,捷曼又殺回可口可樂公司。

捷曼正是一位有勇氣麵對解雇、降職以及某種程度的失敗,最後又能東山再起的人。

當今商界變幻莫測,偶爾的失利難以避免,我們必須有勇氣應付麵臨的一切。哈佛商學院的約翰·考科教授說:“我可以想象得出,在20年前董事會在討論一個高級職位的候選人時,有人會說:‘這個人32歲時就遭受過極大的失敗。’其他人會說:‘是的,這不是個好兆頭。’但是今天,同一組董事會卻會說:‘讓人擔心的是這個人還未曾經曆過失敗。’”

比爾·蓋茨在微軟公司經常冒著失敗的危險,他喜歡雇用犯過錯誤的人。“失敗表明他們肯冒險。”他說,“人們對待錯誤的方式是他們應變的指示器。”

從失敗中站起來

有一句老話叫“敗軍之將,何以言勇”。其實不然,在我們的周圍,許多成功人士恰恰是從失敗中重新站起的。很多人都曾經犯過嚴重錯誤:遭辭退、降級或者不知怎的就失敗了——然後又重新爬起。

捷曼隻不過是其中一例;華特·迪斯尼在就業之初,就曾有一次被上司革職,而迪斯尼和享利·福特兩個都曾在事業成功之前,做生意破產過。

可是,為什麼有些人栽倒後便一蹶不振,而有些人又重振雄風呢?經曆過挫折的行政人員和研究領導才能的專家分析過這問題,指出成功的人有以下品質:

(1)設想下一次,贏得重大勝利

遇到失敗時一般人往往失去了自信;適應能力強、不屈不撓的人卻仍充滿信心。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馬丁·賽力曼研究過30種行業雇員的表現。“能夠重新振作起來的都是樂觀的人,他們認為:‘我這個問題隻不過是暫時的。’”他說,“悲觀的人卻不能東山再起,他們認為自己一敗就會塗地。”

(2)勇於冒險犯難

西吉奧·齊曼因事業受挫離開可口可樂公司後,有14個月沒有和該公司的任何人來往。“那時候很寂寞”,他說。但他沒有斷絕與社會上的接觸,他跟人合夥開顧問公司,設在亞特蘭大他家的地下室中,設備簡單,隻有一台電腦、一個電話和一部傳真機,客戶包括微軟電腦公司和米勒·布魯恩公司等,他的座右銘是:打破傳統,勇於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