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甚至可口可樂公司也谘詢他的意見,齊曼說:“我做夢也想不到可口可樂公司會找我回去。”管理階層告訴他,他們需要人來幫助整頓業務。可口可樂總裁羅伯圖·戈雪艾特說:“我們一向不容許有錯,因此逐漸失去了競爭能力。一個人隻在行動時才有可能跌倒。”
(3)訂下具體目標
在20世紀60年代,簡·萊斯利是世界十大網球好手之一。“我的目標不是要成為世界冠軍,而是要在溫布爾登中央球場上參加比賽。”這個高大結實的丹麥網球名將說:“我每次練球,都會想象自己在溫布爾登打球,嗅到草地的氣息,聽到觀眾的喝彩聲。”1969年,萊斯利終於進入中央球場比賽。
20年後萊斯利成了施貴寶公司董事長,後來萊斯利被擠出了董事局。他花了一年時間,在普林斯頓大學修讀宗教和哲學課程,但從未放棄要做總裁的目標。到了1994年,萊斯利終於取得了史密斯奇連·畢湛公司的總裁的職位。
(4)艱時能屈
曆克·米勒很早就知道,世事不能盡如人意。他在破碎家庭中長大,父親經常酗酒。
到1989年,米勒已成為行內頂尖人物,極負盛名,以擅長逆轉公司頹勢而見稱。他應聘挽救王安電腦公司免於破產,可是該公司問題比他所想象的困難要多得多,王安公司業務始終不振,米勒隻好承認失敗。為了挽救公司,他向當局申請重組,並售出公司的製造業務,然後自己辭職。王安公司比起以往規模隻剩下了空殼,但能夠賺錢,米勒已無所憾。
童年逆境確實有助於使人適應環境和敗後複興。屢跌屢起的人知道自己不能控製世界。成功人士視失敗如青春期:尷尬、不自在,但卻是邁向成熟的經曆。
今天,米勒是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最高財務管理人。這家機構的總裁羅伯特·雅倫和他首次會麵時便告訴他:“我認為你在王安公司的經驗是非常有利的條件。”在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米勒曾問那些在擔心失敗的年輕職員能否“對著鏡子說:‘我已竭盡所能。’要是能夠的話,不論結果如何,都是成功的。”
不可為而為之
人與人之間歸根結底沒有多少差異。他們之所以產生差異的原因,一般來說大致有兩點:一個是刻苦,什麼事隻要你拚命幹,幾乎沒有幹不成的;另一個就是不怕失敗,屢敗屢戰,對於他們來說,人生不是幾回搏的問題,而是這種搏鬥一刻都不能停止,這樣的人能不成功嗎?
能做到這一點的人都是強者,因為既要努力又要承受壓力,失敗多而成功少,咬著牙前進的滋味,從整體來說,苦澀多於甜蜜,但是他們都無所畏懼,甚至“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多麼的難得!
“失敗乃成功之母。”這是古今中外所有成功人士驗證了一千遍一萬遍的道理。許多人都非常喜歡棒球,盡管不怎麼會打,原因是它那種競賽方式,誰都必須跟在球後麵拚命地追逐奔跑,不管這看起來有多麼的無濟於事,不僅如此,你還必須去打你不易擊中的球,否則,你獲得的樂趣是貶值的。
100多年前的瑞典,有一個叫諾貝爾的人,他父親是當地著名的化學家,致力於炸藥的研究,這是一項很危險的科研工作。每次試驗都有可能發生爆炸,諾貝爾的弟弟就是在試驗中喪生的,他們的父親也因此半身不遂。可是,這一切都沒有拖住諾貝爾試驗的腳步。他在馬拉倫湖上堅持著鑽研,那是一艘神秘的大船,船上的燈火徹夜不眠,直至有一天,“轟”的一聲,雷管猛烈爆炸了,實驗室硝煙彌漫,人們認為失敗了無數次的諾貝爾被葬身火海了,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一個滿身傷痕的男人從裏麵跑出來:“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這就是“炸神”諾貝爾,他以生命為代價挑戰失敗而擁抱成功。一方麵是物質的:他們為人類做出了貢獻;一方麵是精神的:他們為此所付出的力量足以令我們仰視。
科學的每一次進步都往往以數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失敗為前提,所以,在根本意義上講,偶然性幾乎是不存在的,它的一切都是必然性的發展,它是必然性跳躍發展的方式,無法獨立於必然之外,因此,過程比結果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