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對那些出身名門,各方麵條件優越且一帆風順的人,隻有疏遠感,沒有嫉妒心。
人們對於那些經曆與自己相仿、才能與自己相當的人,若因他突然遇到好機遇,一躍龍門,就會產生嫉妒感,捶胸頓足,埋怨老天爺不公平。“為何他有這樣好的運氣,而我卻沒有呢?”然而,對於那些過去經曆坎坷,屢遭不幸,通過巨大的努力和艱苦奮鬥而躍居高位、出人頭地的人,人們會產生同情心和親密感。
歌星或演員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擴大影響,也往往利用這種手段進行自我宣傳。
因此,各位朋友要想出人頭地,必備的條件當然很多,其中必須經過艱苦的努力,這樣才容易被人認同和接受。
有些人聲稱:“我少年喪父,母兼父職,經曆過千辛萬苦”或“我年少喪父,母病甚篤,靠我一個人做童工來養活一家老小……”將這類極其悲慘的遭遇,在適當的時機裏向人道出,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常識性的技巧,是借所謂心理上的通感現象,來得到他人的同情。有些人對人類這種心理現象十分了解,因此,在與他人談話時,常常蓄意誇張自己過去是如何地不幸,這種例子多如牛毛,數不勝數。
總之,艱苦的經曆,悲慘的命運,容易喚起同情心,縮短雙方的距離。
曆史上的著名人物豐臣秀吉,不管在哪個時代都被視為偉大人物,其原因就在這裏。人們都樂於談論他成功背後的辛酸史,並為他的不幸大灑同情之淚。
不要強硬
孟獲是三國時期南中地區少數民族的首領,是當地很有影響的人物。他和朱褒、雍愷、高定等人勾結,推舉雍愷為主帥,趁蜀國對吳國作戰失敗、元氣大傷、劉備剛死的機會,煽動少數民族,殺死蜀國派往這一地區的官吏,公開發動武裝叛亂。
南中曆來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三國時候,那裏住著許多少數民族,是今天彝族、壯族、傣族、崩龍族的祖先。漢朝時,他們被稱為“西南夷”。他們和漢族人民在一起,用勞動和智慧開發了中國的邊疆,對中國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孟獲等人在南中地區的叛亂,既破壞了各族人民和睦相處的願望,也嚴重地威脅到蜀漢的政權,妨礙了諸葛亮北伐中原、統一全國的計劃。為了維護蜀國的統一,諸葛亮經過積極準備,在公元255年,分兵三路,向南中進軍。
在開始出兵的時候,諸葛亮采納參軍馬謖的建議:這次出征的目的,並不是把那些叛亂分子斬盡殺絕,占領他們的城池,而是要征服當地領袖人物的心,使他們心悅誠服地服從蜀漢的統治,以後不再發動叛亂。這叫做攻心為上,攻城為下。
諸葛亮出兵不久,南中地區的叛軍內部起了變化。雍愷被部下殺死,孟獲做了主帥。接著諸葛亮殺高定,破朱褒。這年五月,諸葛亮帶領軍隊渡瀘水,追擊孟獲。
由於孟獲在當地群眾中有一定的威望,當地少數民族和漢族都服從他的指揮,所以諸葛亮命令不準殺害他,一定要捉活的。孟獲見蜀軍打了進來,就起兵迎戰。蜀將王平跟他對陣,開戰不久,王平掉轉馬頭往後撤走,孟獲驅兵前進,沿山路追趕。忽然喊聲大起,蜀兵從兩旁殺出,孟獲中了埋伏,隻得引兵敗退。蜀兵緊緊追趕,活捉了孟獲。
軍士們把孟獲押解到大營來見諸葛亮,諸葛亮問孟獲:“我們待你不錯,你怎麼反叛朝廷?現在已被生擒,還有什麼好說的呢?”接著他親自帶領孟獲參觀蜀軍軍營,問孟獲:“你看我們的軍隊怎麼樣?”孟獲一看,蜀軍陣營整肅,軍紀嚴明,士氣旺盛,心裏暗暗佩服,可是並不服氣。他說:“我不是被打敗的,隻是不知虛實,中了你們的埋伏,才被捉的。現在看了你們的軍隊,也不過如此,真要硬打硬拚,我們是能夠取勝的。”諸葛亮笑著說:“既然這樣,我放你回去。你整頓好隊伍,再來打一仗吧。”說完吩咐士兵們擺上酒席,招待孟獲吃了一頓,然後把他放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