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秦二世時代,陳勝、吳廣農民起義,二世皇帝召來了一幫博士儒生詢問對策:“南方有一些兵卒攻城奪地,你們看該怎麼辦呀?”
有三十餘名博士紛紛進言道:“臣民不允許聚眾鬧事,聚眾鬧事就是造反,就是不可饒恕的死罪,請陛下立即發兵擊討!”
偏偏秦二世采取鴕鳥政策,不肯承認老百姓會起兵反對他,一聽這話臉色都變了,一副怒氣衝衝的樣子。叔孫通明白了秦二世的心思,立刻上前說道:“他們說的都不對。現在天下一家,郡縣的城牆、關卡早已摧毀,兵器也早已收繳銷熔,向天下百姓表示永遠不再值守,四方百姓心向朝廷,怎麼會有造反的人?南方那些兵卒不過是些鼠竊狗盜的小偷小摸,何足掛齒?當地的官員早已將他們拘捕殺戮,根本不必大驚小怪!”
他這番話果然討得秦二世的歡心,結果,那些說是造反的博士們都被送交司法部門斥責,而叔孫通卻得到了二十匹布帛,一身衣服的賞賜,並官升一級。
等到叔孫通返回住所,那些博士們責問他道:“你怎麼那麼會巴結討好?”
叔孫通說:“你們太不聰明了,我也險些不免於虎口!”
其實,他已清楚地看出了秦國即將滅亡的形勢,當夜便逃出秦都鹹陽,投奔陳勝、吳廣的隊伍去了。陳勝、吳廣失敗以後,他先後又歸順過項梁、義帝、項羽,最後項羽失敗,他投降了劉邦。
劉邦這個人不喜歡讀書人,叔孫通為了迎合劉邦,脫掉了自己儒生的服裝,特意換上一身劉邦故鄉通行的短衣短衫,果然贏得了劉邦的好感。
當他投降劉邦時,有一百多名學生隨他而來,可他並不向劉邦推薦,而他所推薦的,全是一些不怕死、敢拚命的壯士。學生們不免有了怨言:“我們追隨先生多年,又同先生一起降漢,先生不推薦我們,專推薦一些善於拿刀動劍的人物,真不知他是怎麼想的!”
叔孫通說:“劉邦現在正是打江山的時候,自然需要一些能夠衝鋒陷陣的人,你們能打仗嗎?你們別著急,且耐心等待,我不會忘了你們!”
當劉邦當上皇帝以後,那些故舊下屬全不懂得一點君臣大禮,有時在朝堂上也爭功鬥能,飲酒狂呼,甚至拔劍相向,劉邦顯得很不耐煩。這一點讓叔孫通看出來了,他便趁機建議製定一套大臣朝見皇帝的禮儀。劉邦自然同意。
由於他的那一套禮儀極大地提高了皇帝的尊嚴,使得劉邦十分開心,高興地說:“我今日才體驗到當皇帝的尊貴了!”
於是叔孫通加官晉級,一次便得到五百金的賜賞,成為朝廷近臣,一直到漢惠帝時期還恩寵不衰。
叔孫通一介儒生,能適應秦始皇之暴、秦二世之昏,陳勝之陋、項羽之威、劉邦之薄、惠帝之懦,在那樣一個天下大亂、文人遭劫的年代,不隻苟全性命,而且處處得意,榮通富貴,亦已難矣!探索一下他保身取寵的訣竅,可以發現,全在於“變與不變”之間。
所謂“變”,是要在摸清君主的脾氣、秉性、喜怒、好惡的基礎之上,不斷地改變著自己的言行、對策。叔孫通對秦始皇采取的是“默”,對秦二世采取的是“騙”,對劉邦采取的是恭維,對惠帝采取的是“嚇”,這些手段果然都能奏效。
所謂“不變”,是奉迎的媚態要始終如一。白領們身在職場,在奉上禦下的時候,必須熟練運用這些訣竅,才能左右逢源,達成預期目標,建功立業。
琢磨上司的心思
與上司的關係對你事業的成功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可以說這也是關鍵之一。有時候你在上司身上花的時間要比你願意的多得多,但在處理這層關係時,你仍應當注意自己的方式。如果幸運的話,能夠事事順意。以下是應付上司的建議。
(1)分清上司提供的哪些建議會對你有所幫助
沒有十全十美的上司,每個人都有其優缺點。你最好是重視上司的長處,忽略其短處。分清你的上司在哪種情況下會給你提供幫助,並在有必要的時候去接受他(她)。
(2)提出可能得到上司積極反應的需求
如果你了解你的上司對什麼比較看重,那你可以以較易得到其積極反應的方式提出要求。這樣你就不必浪費時間去說服——或是更糟,設法改變他(她)的想法。了解什麼對他(她)起作用,什麼不起作用,然後運用較易成功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