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種實踐 對待工作與同事的情緒管理技巧(1 / 3)

員工是一座企業大廈的基石,然而他們卻麵臨著眾多難題,產生了種種壞情緒,承受著太多壓力:初入職場,手足無措;工作“低人一等”,抬不起頭來;前途堪憂,心中迷茫;同事難相處,煩惱不堪;上司不滿意自己,心中壓抑;客戶難伺候,壓力太大……如何轉化這些情緒,化解這些壓力?這是員工們麵臨的重要課題。

◎ 初入職場,如何緩解緊張情緒

當我們從校門走向某個工作崗位的時候,心裏都會感到惴惴不安:工作能不能勝任?上司會不會太嚴厲?與同事能不能相處好?公司的環境能不能適應?

這些擔心,不但讓我們在工作的過程中感到緊張,甚至晚上回到家也難以安然入睡。總是帶著這樣的情緒,我們怎麼可能做好

工作?

曉晴大學畢業後,到一家廣告公司從事平麵設計工作。第一天上班,她就感到很緊張,不知道能否適應這裏的一切。老板讓一個同事先帶她,向她介紹一下工作內容,教她一些工作方法。這位同事向她簡單介紹了幾句,就說自己的工作很忙,讓她自己琢磨琢磨。

曉晴傻傻地坐在那裏,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剛才同事講的自己根本就沒怎麼聽懂,可看到同事那麼忙,她也不好再去打擾,就一個人對著電腦瞎琢磨了一天。

第二天,老板給了她一個簡單的設計任務讓她去做。這下曉晴緊張了,昨天一天根本就沒學到什麼,不知道該怎麼做,可她又不敢向老板說,隻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下班時,她惴惴不安地把設計稿拿給老板看。

老板一邊看著設計稿一邊搖頭,曉晴看著老板嚴肅的表情,心裏不禁打起鼓來:“完了,肯定要挨罵了。”

果然,老板說:“這做的是什麼?完全沒有可取之處,昨天小張沒有教你嗎?”

“教了,但是……”她又不敢說同事沒好好教。

“回去重做!剛來公司,要努力學習,明天讓小張再教你,你自己也要敢於提問。知道嗎?”

“知道了。”曉晴小心翼翼地說。可是,她還是老樣子,依舊每天就是“發呆”。就這樣過了一個星期,曉晴還是做不好任何工作,每天都非常緊張。她甚至覺得自己很笨,還有點懷疑自己適不適合這份工作。

職場中人,大多都經曆過曉晴這種情緒。不過回想一下,我們之前的人生中也有過這樣的緊張情緒:第一次去幼兒園的時候,開始進入小學校門的時候,都會有這種緊張不安的情緒。隻不過從單純的校園踏入複雜的社會和工作崗位,這個轉變太大了。我們不僅要應付工作本身,還需要應付複雜的人際關係,所以才會感到尤為緊張不安。

這種緊張情緒,讓我們在工作過程中感到非常拘謹、束手束腳,生怕哪裏做錯了、說錯了,得罪了什麼人,因此覺得壓力非常大,很難有快樂的情緒。但我們不能讓這種情緒過於嚴重、這種狀態持續太久,否則會成為我們工作的障礙,讓我們的壞情緒形成惡性循環。

所以,我們要想辦法盡快調整我們的狀態,迅速適應工作。該怎麼調整呢?首先應該明白這種情緒是正常的,並不是自己獨有的,不要過於擔心和焦慮;其次應該明白適度的緊張並不是一件壞事,隻要處理得當,適度的壓力反而可以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最後要找到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來緩解這種緊張的情緒,輕鬆地麵對工作。

1. 盡快掌握工作方法,解決引起緊張的首要因素

讓我們感到緊張的主要原因,就是工作技能尚不能完全掌握,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因此受到上司的責罵。就算上司不責罵我們,自己也會覺得愧疚或不好意思。因此,我們必須想辦法盡快找到工作方法,掌握工作技能。

首先,我們自己要投入地工作,不能整天不在狀態。要善於思考總結,有什麼錯誤盡快改正;其次要善於向同事、向上司請教,不要臉皮太薄,怕別人笑自己笨。自己作為一個新人,當然是會“笨”一點的。

當你能基本上勝任工作,你在上司麵前就不會膽怯,在同事麵前也會比較坦然,緊張的情緒就會消失一大半。

2. 盡快與同事熟悉起來,良好的同事關係能讓心情變得輕鬆

陌生的人、陌生的環境都會讓我們感到緊張。周圍的同事我們都不認識,想問個問題不知該問誰,因為不熟悉,同事們聊天自己也不好插嘴,這種陌生都會讓自己的心情不夠輕鬆。

所以,要盡快想辦法和同事們熟悉起來。同事們聊天時自己不妨也參與進去,有不懂的問題就向同事們請教,盡量找那些看上去更和藹的同事請教,他們更容易接近一些。下班時,可以找同事一起逛逛街、吃個飯。

當你和同事們熟悉起來,並能和諧相處時,你就會更融入這個集體,對公司有更多的認同感,甚至有家的感覺,心情自然就會輕鬆起來。

3. 立刻停止對上司的恐懼,多接觸上司拉近距離

對上司的恐懼也是讓自己緊張的因素之一,但上司嚴厲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你感到害怕,而是為了在下屬的心目中樹立威信,更是為了讓你盡快熟悉工作,在工作中得到成長,他的嚴格針對的是你的工作而非你個人。一個對你不管不問、任你混日子的上司隻會耽誤你的前程,而一個嚴格的上司才是一個盡職負責的上司。

所以,立刻停止對上司的恐懼,工作不忙的時候,也可以和上司聊聊天、談談心,拉近彼此的距離,上司的嚴格帶給你的緊張和壓力就會立刻消失了。

當然,那些胡亂發脾氣、動不動就罵人的上司不在此列。過於暴戾的上司讓我們實在無法忍受的時候,也可以通過毫不猶豫地“炒掉”他,來釋放自己的壓抑情緒。

4. 調整著急的心態,讓緊張情緒馬上得到緩解

剛走上工作崗位,我們總是覺得自己很“笨”:為什麼別人教的我總是不能很快掌握?為什麼我在工作中總是感到這麼吃力和費勁?為什麼我總是出現這麼多錯誤?這些問題都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壓力,以至於懷疑自己的能力。

然而,著急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因為掌握一個新事物是需要時間的。因此,我們不如盡快調整著急的心態,努力地投入工作,以此證明自我懷疑是錯的。隻要你的心態一調整,緊張情緒馬上就得到緩解。

◎ “低就”未必低人一等

尼采曾說過:“一棵樹要長得更高,接受更多的光明,那麼它的根就必須更深入黑暗。”人也像樹一樣,若想獲得成功,就要把心放在高處,把手放在低處——即通過最普通、最基層的工作去實現自己的遠大之誌。

但是看看職場上的某些人,卻做不到這樣。在他人問及自己的工作時,支支吾吾不敢說,或者含糊其辭地說:“打工的。”這是一種什麼心理?是自卑。因為自己是個底層的員工,因為自己不是白領、金領,因而覺得低人一等,看不起自己。

其實,“低就”未必低人一等。那些白領、金領甚至享譽職場的成功人士,都是從“低就”開始的。許多歌手在成為明星之前,都曾經從事著一份極為普通的工作,就連比爾·蓋茨、李嘉誠,也是從底層開始做起的。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肯德基公司打算正式進軍中國台灣市場。他們準備招聘一批儲備幹部,但由於招聘條件特別苛刻,許多很優秀的人都未能通過。

經過一再篩選,一位名叫高天的年輕人脫穎而出,但仍需通過最後一輪麵試才能正式錄用。肯德基的總裁和高天夫婦談了幾次,並且問了他一個出人意料的問題:“如果我們要你先去洗廁所,你會願意嗎?”

高天還沒說話,一旁的高太太便隨意答道:“我們家的廁所一向都是由他洗的。”總裁大喜,免去了最後的麵試,當場拍板錄用了高天。

後來高天才知道,肯德基訓練員工的第一堂課就是從洗廁所開始的。因為隻有先從卑微的工作開始做起,才有可能了解“以家為尊”的道理。後來高天成了知名的企業家,跟他一開始就做底層的工作、幹別人不願幹的事情有很大關係。

古羅馬大哲學家曾說過:“想要達到最高處,必須從最低處開始。”而一棵樹想要吸收更多的養分,就要把根紮得更深。所以,職場中的你如果想在未來取得更大的成就,也必須從低做起。因為,從低做起,才能走得更踏實,腳跟才能站得更穩,然後一步步登攀,到達頂峰才更有把握。

有一位年輕人一直為自己“低人一等”的工作自卑,覺得從事這樣的工作讓他抬不起頭來,直到一個夏天他與同學乘他們家的漁船出海,才讓他一下子懂得了許多。

同學的父親幾十年以打魚為生,他的樣子從容、淡定,年輕人心想:“他難道就不厭煩、不嫌棄這種毫無意義的工作嗎?”

年輕人望著寬廣的大海,說:“海真的是很偉大,滋養了那麼多的生靈……”

老人說:“那麼你知道為什麼海那麼偉大嗎?”

年輕人不知該如何回答。

老人接著說:“大海之所以能裝那麼多水,能滋養那麼多生物,是因為它的位置最低。”

位置最低!噢,原來大海是以其最低成就其偉大的!

低就才能成就其偉大,這是大海給我們的啟示。因為位置低,我們才能看得高;因為位置低,我們才能吸收得更多;因為位置低,我們才不會變得夜郎自大。

因此,剛入職場的年輕人,不要總是瞄著那些風光的崗位,而是應該立足於現實,立足於現在。莫因自己的工作特別一般就覺得自己沒有本事、無能,也不要因他人對你工作的評價而影響你的情緒。

具體來說,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點來扭轉自己因“低就”而自卑的心態:

1. 多了解成功人士的經曆

除了我們上麵舉的幾個例子,還有許許多多的成功人士都曾從事過最“低級”的工作,他們也曾自卑過,也曾被他人看不起過,但他們最終能克服自卑的情緒,化自卑為拚搏的正能量,使自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不妨買幾本成功人士的傳記,了解了成功人士的經曆,那麼,你因低就而自卑的心態就會立刻消失了。

2. 不要看不起自己的工作,善於從工作中學習

不要認為自己的職位太低、太平凡,就認為學不到東西、自己的能力得不到提高。隻要你做個有心人,任何一個工作崗位上都有可以挖掘的東西,也許是工作本身,也許是同事身上的優點,也許是工作中的點滴給自己的啟示。把這些東西都吸收你身上,變成你的工作能力,有了過硬的工作能力,你就沒有浪費這份工作。

不要看不起這份工作,每一份工作都有它的價值,就看你能不能發現。

3. 做出工作成績,讓自己刮目相看

盡職盡責把工作做好,每一天都要有所進步,用不了多久,你會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取得令自己驚喜的成就。當你的工作能力達到一般人難以企及的程度,又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時,你看不起自己的心態就一掃而光了。

◎ 找到屬於你的“位置”

“垃圾,是放錯了位置的寶貝。”這句話,說明了一個人位置的重要性。放在合適的位置,你就是寶貝;放在錯誤的位置,你就是垃圾。而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位置,比去苦苦尋覓如何才能成功更具有實際意義。

但是看看職場中的一些人,他們在迷茫:我不知道什麼崗位最適合我;有一些人則非常痛苦:這份工作我一點都不喜歡;還有一些人在困惑、在自卑:為什麼我這麼努力工作,卻沒有做出成績?是不是因為我能力不行呢?他們如此糾結痛苦都隻有一個原因: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有一句格言說得好:“許多時候認識別人容易,認識自己難。”這句話說明找到自己位置並不容易。有的人明明水上功夫好,但目標卻是陸上草莽逞英豪;有的人明明是做大刀的料,卻朝思暮想成為子彈。很多人都將自己錯誤定位了。

而一個將自己正確定位的人,才能讓自己身上閃現出耀眼的光芒。

一個人在他不適合的位置很難展現才華,而一旦把他放到適合的位置,他就大放異彩。

因位置不同,結果就有這麼大的差別。這是為什麼?因為一個人若待在不合適自己的位置,就無法為工作投入熱情,也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特長和潛能,因此也做不出成績,所以他就會痛苦。而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他就會變得踏實,不會再左顧右盼、懷疑自己,而是盯著自己的目標,腳踏實地朝前邁進,才會在工作中不斷體會到成功和自信。

所以,職場中人要找到自己的位置,給自己最準確的定位。那麼什麼是定位呢?定位其實就是找到自己最適合的行業,最適合的職位、崗位。

一位心理學博士曾經感慨:“我從事心理學研究十幾年,一個最真切的感受就是做人要有清晰的定位感。”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心情是舒暢的,而改變自己去適應不適合自己的位置不是不可以,但心態是扭曲的、不快樂的。

每一樣東西,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和使命,這個特點和使命決定了自己應該在什麼樣的位置。是輪胎,你的位置就在跑道上;是飛機,你的位置就在天空;是輪船,你的位置就在大海。放錯了位置,你很可能就是一廢物。隻有找準了自己的位置,人生才有成功的可能,或者說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許多偉大的人物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們給自己的定位準確。越早找到自己的位置,越早成功。

隻有合適的定位,才有助於理想的實現,否則埋沒的將是一個天才,這並不是駭人聽聞。許多時候自卑、痛苦和壓力的產生並不是因為我們真的很失敗,隻是因為定位不準確。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所有的自卑、痛苦就會頃刻間煙消雲散!

那麼,怎麼樣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這其實不難。

1. 根據自己的性格來找

什麼樣的性格做什麼樣的事。如果你的性格很開朗、喜歡與人打交道,那麼讓你正兒八經地坐在辦公桌前,你肯定會難受,無法好好工作,不可能做出什麼工作成績;反之,如果你的性格較為內向,喜歡安安靜靜地工作,那麼像編輯、設計之類的工作會比較適合你。

性格色彩創始人樂嘉性格外向,喜歡與人打交道,富有創意,不喜歡循規蹈矩,可是他初入職場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銀行做會計,雖然工作很穩定,但他做得很痛苦,因為他的性格不適合做這份工作。

後來他辭職去做銷售,才初步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再後來,樂嘉開始研究、傳播性格色彩,才算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找到了位置的樂嘉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特長,很快成為性格研究領域的佼佼者。

因此,根據自己的性格來找,比較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

2. 從自己的興趣、特長、能力出發

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來給自己定位,也是一個快速找到自己位置的方法。如果你喜歡打籃球、又有這樣的特長,那你就可以把自己定位為一個籃球運動員;如果你喜歡文學,又文思泉湧、才華橫溢,那麼你可以把自己定位為一個編輯、作家;如果你喜歡科技發明,那你可以將自己定位為科技人員,甚至是科學家。

對工作有興趣,才能投入熱情;擅長這份工作,才能取得成績。光有某方麵的興趣,沒有這方麵的特長和能力,這個位置也不適合你。例如,你喜歡打籃球,但你個子不高,四肢不發達,籃球運動員就不是適合你的位置,而一個籃球比賽評論員有可能是你的位置。

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出發給自己定位,你會在這個位置上幹得非常舒心、得心應手。

3. 看自己的理想是什麼

每個人都有理想,做自己夢寐以求的事,內心就有動力,那麼這個位置也會比較適合你。你的理想可能是李嘉誠那樣的成功商人,也可能是喬丹那樣的體育明星,或者是魯迅那樣的偉大作家,把自己的位置和自己的理想結合起來,朝著自己偶像的目標前進,你的內心就不會有遊移、困惑、迷茫等負麵情緒,而是充滿了鬥誌。

把自己的性格、興趣愛好和理想這三方麵結合起來,去找自己的位置,你的定位一定是準確的。找到了自己位置,你的內心就變得踏實、堅定,所有的負麵情緒立刻消失不見!

◎ 端正你的“位置”心態

你如何看待自己在公司裏的位置,是認為公司有沒有你都無所謂,還是離了你就不轉?其實,這兩種想法是極端和片麵的。看輕和高看自己在公司的位置,會讓你變得自卑或自大,這兩種心態都會給你帶來不好的情緒。

看輕自己的人會消極、懈怠,高看自己的人過於興奮和激進,客觀來講,這兩種工作狀態都是不健康的。這兩種心態和行為都偏離了職業理性,都存在一定的負麵效應。

“人貴有自知之明”,就是告訴我們對自己要有合理的認知,看清楚自己的位置。

小王在公司的營銷部門工作。對於現代企業來說,營銷部門是非常重要的部門,沒有他們的辛勤勞動,公司的經濟效益就很難實現。因此,小王公司的老板也非常看重營銷部門的員工,經常和其他部門的員工說,要配合他們的工作,不要扯他們的後腿。小王也很為自己在公司裏的重要位置而得意。

這一天,小王從外地出差回來,到財務部去報銷差旅費。他來到財務部,看到公司會計正在和一個人說話。他走過去對會計說道:“趕快,把我這個差旅費報了。”

會計說:“你稍等一會兒,我和同事正在對賬。”

小王一聽不耐煩地說:“你們等一會兒再對,先給我報銷。”

會計歉意地說:“等一會兒我們還要從頭開始對,你稍等一會兒,我們馬上就好!”

“稍等一會兒?我忙死了,哪兒有工夫等你。快點!我還趕著見客戶呢?”

“隻需要5分鍾就好。”

“5分鍾?”小王叫起來,“我等你5分鍾,客戶會等我5分鍾嗎?影響了我和客戶談業務,你擔待得起嗎?你們那點工作算什麼,早點做晚點做無所謂!我們的工作才重要,沒有我們拿下訂單,你們這裏的所有人都得喝西北風!”

財務部的同事聽到小王的話,麵麵相覷,個個臉上都露出不

悅來。

像小王這種自大的囂張態度自然會引起其他同事的不滿。一個公司想發展壯大,每個人的位置都很重要,但絕對沒有哪個位置重要到自己無可替代。但很多人卻沒有這樣的心態:在一些技術導向的企業裏,有些研發人員難免高估自己的重要性;在一些強調市場導向和營銷環節的企業裏,有些銷售人員也會經常偏離正常的心態。而這些企業裏其他部門的員工就難免看輕自己在公司的位置。

因為過高看待自己在公司的位置,就難免在工作過程中對其他部門人員有失尊重,甚至呼來喚去。他們認為自己為公司做出的貢獻最大,其他部門的員工都是他們養活的。試想,懷著這種心態的人能夠和其他同事和諧相處嗎?彼此的情緒會不受到影響嗎?

這些過高看待自己的員工,不但對同事不尊重,甚至以此要挾老板升職、加薪,否則就走人。無端的自我膨脹和優越感讓他們變得目中無人,目空一切,夜郎自大,情緒不再正常,成為公司的隱形炸彈,破壞力說不定哪一天就爆發了。

其實,對這些員工來說,別太拿自己當回事,即便你再能幹,天下能人也多得是,公司離了你照樣轉。而你不尊重同事、要挾老板,走到哪裏都不會受歡迎,成為眾人厭惡的對象。

再看看那些看輕自己的員工:崗位職級不高、工作內容簡單、工作權限範圍小,因此,覺得自己對公司不重要,老板也不看重自己,因此對崗位不滿意、對老板不滿意、對薪水不滿意,在工作中無法積極起來,變得消極,天天混日子,不好好配合那些“重要”員工的工作,甚至對他們有抵觸情緒,發生衝突,由此產生了一係列的負麵

情緒。

在一台機器裏,再小的零件,機器缺了它也無法運轉。一個公司裏的崗位也是這樣的,每一個崗位的職能都不可或缺。就算自己的工作不能直接給公司創造經濟效益,但那些所謂“重要”員工的工作離了你的支持卻無法正常開展。因此,認為自己不重要的思維傾向是絕對不正確的。

因此,要正確看待自己的位置,不能扭曲自己的認知,不要變得自大或自卑,要有更加健康、平和的職業心態,別認為自己不重要,也不要認為自己太重要。

作為一個職場中人,要時刻保持這種成熟健康的心態,這種心態將帶給你平和、坦然和淡定的情緒,每天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這也是幸福和快樂的源泉。

◎ 明白工作的意義不隻是薪水

你會為工資傷腦筋嗎?這個工作工資太低,幹著沒勁;自己幹得多,卻拿得少,不公平;很長時間都沒加薪水了,隻讓加班不加薪水,誰願意幹啊。這些都是你因工資產生的抱怨。的確,職場中人因為工資心情不悅、情緒不高是常有的事。因此造成我們的消極怠工:不加工資就不好好上班,什麼時候加工資了,再好好幹。

如果你有以上的種種想法和心態,隻能說明你還不懂得工作的意義。

一位年輕的記者因為薪水低,心情一直特別鬱悶,他決定完成最後一次采訪任務就辭職。這次他要采訪的是一名非常知名的企業家,因為是最後一次采訪了,這位記者還是盡量調整心情,做了認真的準備。因此采訪很成功,他和這位企業家談得非常愉快。

采訪結束後,企業家親切地問年輕人:“小夥子,你每個月的薪水是多少?”

這下說中了年輕人的心事,他歎了一口氣說:“薪水很少,每個月隻有3000元。”

企業家微笑著對他說:“很好!雖然你現在的薪水隻有3000元,可你所得到的遠遠不止這3000元。”

年輕人聽後,吃驚而又疑惑地望著他。

企業家接著說:“小夥子,從你今天對我采訪來看,你是很有工作能力的,其他各方麵素質都很高,我相信你日後一定會取得很大的成就。所以,要多多積累各方麵的經驗,不要管目前的薪水高還是低,要爭取在工作中得到成長和曆練,那麼日後就一定能有作為。這就像在銀行裏存錢一樣,你的錢能夠在銀行裏生利息,將來它會連本帶利地一同還給你。”

企業家的話讓年輕人受益匪淺。多年後,這個年輕人成為業內一名出色的記者。回想當初與企業家的談話,他感慨地說:“對於年輕人來講,注重才能的積累,比注重目前薪水的多少更加重要。這才是工作的真正意義。”

的確,一個隻為薪水工作的人,是不會看到工資背後可能獲得的成長機會的,也不會意識到從工作中獲得的技能和經驗,對自己的未來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更無法在工作中體會到樂趣。

隻為薪水工作的人,很難在工作中投入熱情,他們對工作沒有良好的態度,完全是看工資幹活,工資少,那就少做,能不做的就不做,敷衍了事。他們覺得這樣對得起自己的工資了,卻從未想過是否對得起自己的才華、自己的前途,對得起家人和朋友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