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永恒的“地月戀”(2 / 3)

第三個階段開始於5萬年前,這時候的人類和現代人已基本上沒有什麼區別了,懂得進行繪畫、雕刻,進行簡單的裝飾。

第四個階段就是成為現代人,並且還會一直進化下去。

為了尋找人類的起源,科學家、古生物學家、哲學家等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找到了大量的資料,完善了進化體係,使得生物進化論成為當今世界最主流的思想之一。但是也有一些科學家懷疑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達爾文的進化論仍然解決不了一些難題,如人類的智力問題、種族問題。所以說,進化論從提出以來就一直處於爭論中,按照進化論的觀點,所有的生物都是經過自然選擇、進化而來的,但是最初的生命又是如何開始的呢?後來人們又找到很多證據來反對進化論,如基因、化石、自然環境等。

既然達爾文的理論存在這麼多的漏洞,那麼人類的起源究竟是什麼呢?以下是幾種不同的人類起源學說。

海洋生物說:有些生物學家在考察海洋生物時發現,其特征跟人類有些相似,因而提出人類起源於海洋生物的說法。

“大四季”理論:我們知道,地球是圍繞太陽旋轉的,而且會出現四季變化,於是有科學家想到,如果太陽係圍繞銀河係旋轉,也會出現四季變化,即大四季。人類在大四季的影響下,會根據四季的變化而改變生存方式。按照這個理論,在夏季雨水多的時候,人類為了能夠適應這種環境變化,就會由陸生動物轉化為水生動物;等夏季過去後,則由水生動物轉化為陸生動物。

外星人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群外星人在探索宇宙奧秘時來到了地球上,有些外星人喜歡地球的環境,於是便留了下來,而更多的外星人則離開地球繼續探索宇宙,留下來的外星人就成了人類的祖先。

這三種假說都存在不同的漏洞,相比起來,還是達爾文的進化論更容易讓人信服些,這也是為什麼這些年來人們一直把達爾文的進化論視為主流思想的原因。但從上麵的假說中我們可以看出,人類起源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人類是由地球上的生物演化而來的,一類是人類是由地球之外的生物演化而來的。

從目前來說,人類起源於地球更加讓人信服。

· 地球上的水是從哪兒來的 ·

地球表麵的70%左右是被水覆蓋著的,因而有人說我們的地球應該稱為“水球”才更加貼切。

據悉,全世界海洋總水量有13.7億立方千米,所以有人感慨,那麼多的水究竟是從哪裏來的呢?

一開始,人們認為地球上的水是地球形成初期就存在的,由於太陽的照射,每年都會有不少水被蒸發掉,然後通過降雨又落下來,形成一個循環,這就是大氣說。若是這樣的話,地球上的水就不會有幹涸的那天,那麼,地球形成初期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水呢?

地球剛從原始星雲演化而來時,並沒有大氣和海洋,是一個非常混沌而且沒有生命的天體,地球上早期的水以結構水、結晶水等形式存在於地球內部。後來由於地殼運動頻繁,如火山、地震等,地幔裏的岩漿上湧噴出,同時噴出的還有二氧化碳、水蒸氣等,這些氣體上升到空中,水蒸氣遇冷形成雲層,開始降雨,雨水順著地勢流到低窪地區,形成了最初的河流。這些河流因為地勢而不斷地往低處流,彙聚到一起,就成了原始海洋。這就是岩漿說。這些因為火山爆發、地震等才出現的水被人們稱為初生水。

然而在後來的調查中,科學家發現這些所謂的初生水並不是由於火山爆發而帶來的,實際上,火山爆發所帶來的是剛剛滲入地下的水,也就是地表的水。這些水並不是初生水。有科學家認為雖然火山爆發帶來的水大都是地表的水,但其中也會有少量的初生水。

由於太陽的照射,地球表麵的水會向太空中流失,這是因為在紫外線的作用下,水會被分解成氫原子和氧原子,當到達高空時,氫原子的運動速度就會越來越快,直到在太空中被蒸發掉。據科學家計算,蒸發掉的水和落在地球上的水大致是相等的,然而科學家在調查中發現,在近萬年來,海平麵上升了近100米,也就是說地球表麵的水增加了不少。

過去,人們一直認為水來自於地球內部或者太空,從太空來的水,一般有兩個途徑,一是隕石撞擊地球時帶來的,二是來自於太陽質子形成的水分子。目前在太陽係中隻有地球存在液態水,其他天體上可能有液態水,但是並未得到證實,因此隕石撞擊地球之前就有可能攜帶著大量的冰封水。質子是帶電的粒子,高能質子一開始受太陽磁場的引導,但是隨著其不斷運動,就會進入地球磁場,當地球磁場強度超過太陽的磁場強度時,質子就會進入地球的大氣層,因為發生某種作用,質子就會形成一些水分子。

2007年,美國科學家又提出了一個新的說法,即地球上的水主要來自於彗星,尤其是由冰組成的彗星。地球表麵水量不斷增加,很有可能就是這些彗星撞擊地球後而給地球帶來了豐富的水資源。科學家曾經發現一顆名叫利內亞爾的冰塊彗星,其含水量非常豐富,大約有33億公斤,相當於地球上一個大湖泊的含水量,但是利內亞爾彗星並沒有落在地球上,而是被蒸發掉了。科學家認為,可能會有不少像利內亞爾那樣的彗星不斷地落在地球上,在與地球撞擊時,受到破壞的隻是大氣層的上層,而撞擊時釋放出來的有機分子卻沒有遭到損害。

有科學家從人造衛星發回的照片中發現地球圖像上有一些小黑斑,這些小黑斑是會移動的,而且存在的時間很短,據估測其麵積近2000平方千米。這些小黑斑就是由於彗星進入地球大氣層後,由於受到摩擦,產生大量的熱能,然後化成的水蒸氣。科學家推算過,一顆平均直徑為10米左右的冰狀彗星,大約能夠釋放100噸的水。科學家認為每天都有相當數量的彗星落在地球上,而這也成了補充地球水源的重要途徑之一。

但是“彗星”說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他們認為,地球上的水要想持續增加,就需要大量的彗星,雖然太陽係內的彗星數量非常多,但是能進入地球大氣層給地球帶來水的恐怕不多,何況地球已經出現了幾十億年,那得需要多麼龐大數量的彗星啊!另外,科學家發現大多數彗星上的水和地球上的水並不是一樣的,很不匹配。但是來自於其他行星的隕石上的水卻和地球上的水很匹配。

以上三種說法雖然都有一定的科學依據,但也存在不少漏洞。相信隨著人們對宇宙的不斷了解,這些謎底早晚會被揭開。

· 地球的災難史 ·

科學家經過研究後發現,地球至少經曆過五次毀滅性災難。

這些災難導致地球上的生物遭到毀滅性的打擊,但每次災難過後都會贏得重生的機遇。這樣看起來,地球似乎隔段時間就會發生一次毀滅性災難。

第一次毀滅性的災難發生在4.4億年前,即奧陶紀末期。這個時期,地球上的海生無脊椎動物達到了繁盛時期,但火山運動和地殼運動頻繁發生,還發生了大規模的大陸冰蓋和冰海沉積,這進一步導致了災難的發生。這一次災難導致地球上約85豫的物種滅絕。科學家通過化石等證據推斷,這次災難的產生是由於氣候變冷造成的,大量的冰川讓地球的溫度快速下降,海水被凍成冰,破壞了原先的生態環境,生物鏈也被破壞了,沿海生物圈更是遭到了致命性的打擊,很多物種因此而滅絕。

第二次災難發生在約3.6億年前的泥盆紀後期。泥盆紀時代是古生代的第四個紀,這個時候陸地麵積在不斷地擴大,陸生植物和魚形動物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而且這個時候兩棲動物開始出現。然而,由於太平洋突然噴出大量的火山灰,同時還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從中逃逸出來,導致氣溫升高,海平麵下降,海洋生物遭到重創。

第三次災難發生後在距今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如果真有時空隧道,我們就可以到二疊紀末期的地球去看一看,那裏的場景一定會讓你非常吃驚,你會發現在周圍幾十千米內,你是唯一存活的生物。這是地球上至今發現的最為嚴重的災難。這次災難導致超過70%的陸生物種和超過90%的海洋物種消失,海洋中的無脊椎動物更是遭到了慘重的打擊,原本數量很多的三葉蟲也在這次災難中滅絕。地球的生態係統幾乎遭到了徹底的破壞。那麼,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可怕的災難呢?

科學家認為是由於海平麵下降和大陸漂移造成的,大陸漂移導致海岸線急速萎縮,大陸架隨之也縮小,再加上海平麵下降,很多生物失去了生存的空間,而地殼運動釋放出的大量二氧化碳,也是對陸生動物非常不利的。這次災難是地球從古生代轉向中生代的轉折點。

地球上第四次毀滅性的災難發生在距今約1.95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大約有75%的物種在這次災難中慘遭滅絕,其中海洋生物的損失更為嚴重,除魚龍外,所有的海生爬行動物全部滅絕,貝殼等無脊椎動物也損失慘重。很多恐龍也滅絕了,但是有些恐龍卻幸運地生存了下來。這次災難發生的根源目前還不清楚,據科學家推算,可能是由於盤古大陸分裂,導致了頻繁的火山爆發;還有人認為是由於地球遭受了彗星、隕星等撞擊而導致的。另外,科學家發現那個時期出現了大麵積缺氧的海水,因為缺氧而導致了大量海洋生物的滅絕。雖然說法很多,但還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事實上,這次災難發生的時間都未必準確。不過這次災難事件為恐龍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因為從那以後,恐龍就成了地球上的霸主。

第五次毀滅性的災難發生在距今約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白堊紀時期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一個時期,不僅是因為這個時期時間近,還因為這個時期生存著大量的恐龍,人類對於恐龍是非常好奇的。白堊紀時期的陸棲動物中,哺乳類動物還是比較少的,陸上的霸主仍是恐龍,而且恐龍的種類更加多樣化:有能夠飛翔的翼龍類,如披羽蛇翼龍;有大型肉食性恐龍,如食肉牛龍、暴龍;有植食性鴨嘴龍類恐龍,如賴氏龍;有地甲龍類恐龍,如戟龍等。在電影《侏羅紀公園》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恐龍的身影。然而在這次災難中,在地球雄踞14000萬年之久的恐龍全被“終結”了。

這場災難的產生除了可能是火山爆發導致的外,還很有可能是由於隕星撞擊地球,破壞地球生態平衡係統造成的。撞擊使大量的氣體和灰塵進入地球大氣層中,遮擋了陽光,因而地球上的溫度開始下降。沒有陽光照耀,地球上的植物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因而會大片大片地死亡。海洋中的藻類也是如此,植物一般處在生物鏈的底端,當底端被破壞後,會有大量的動物找不到食物,因而被餓死。這次災難後,鳥類、哺乳類動物及腹足類動物等贏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毀滅性的災難,恐怕還會繼續發生,那麼到時會發生什麼樣的災難呢,人類該如何應對呢?

· 月球的背麵掩藏著什麼 ·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光皎潔,夜空下的世界就像蒙了一層薄紗那般迷人。自古以來,月亮就被認定是愛情的象征,多少情侶曾經在月下許下了美麗的誓言……

在神話傳說中,嫦娥偷吃了丈夫後羿從西王母那兒得到的仙藥,於是,她成了神仙,飛到了月亮上,在廣寒宮居住,月宮中還住著一個隻會砍樹的吳剛,和一隻可愛的小兔子。雖然成了神仙,但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嫦娥因為思念丈夫常常淚流滿麵。

自古以來,人們就對月球充滿著無限向往,然而“阿波羅”號登月之後,人們才知道月球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美麗,相反,其表麵不過是塊不毛之地。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月球的自轉和公轉周期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從地球上望去,人們始終隻能看到月球的半個球麵。月球的另一半球麵始終背對著地球,由於背對著地球,所以即便使用高倍率的望遠鏡也看不到月球背麵。月球的背麵到底有什麼,是什麼樣的呢?

背麵和暗麵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月球的暗麵是指太陽照耀不到的月球的部位。也就是說,當滿月的時候,月球暗麵和月球背麵是一致的,但是一般說的月球暗麵通常就是指月球背麵。

有人說,月球背麵也肯定是像正麵那樣,有著數量很多的環形山;有人說,月亮的背麵可能會有水和空氣,甚至可能有“月球人”;也有人猜測,月球背麵的重力要大一些,也許是一片汪洋。關於月球背麵的各種猜想很多,但是由於誰也沒有見過月球的背麵,所以誰也無法肯定這些猜想正確與否。

雖說人們隻能看到月球的一半,但是由於天平動,人們可以看到的月球麵積達59%。也就是說,經過天平動,人們能夠看到月球背麵的一部分。人們發現月球背麵有個“東方海”,這是一個盆地。雖然看到的背麵很少,但畢竟離人們了解月球背麵更近了一步。

1959年,蘇聯發射了“月球”3號的太空船,“月球”3號到達月球背麵的時候,正好是“新月”時期,月球背麵因為太陽的照耀而十分明亮,“月球”3號拍攝了許多不同比例的月球背麵圖。這是人類第一次拍攝大量關於月球背麵的照片,通過這些照片,人們了解到了月球的背麵究竟是什麼樣的。

月球背麵和正麵是一樣的,崎嶇不平,有很多環形山,也有海,但是很小。由於環形山數量很多,因而命名成了難題,後來有人提出用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的名字來命名,於是月球便有了以我國張衡、祖衝之、郭守敬等人的名字命名的環形山。

1965年7月,蘇聯太空船“探測器”3號傳送來許多張清晰的月球背麵照片,通過這些照片,人們發現月球表麵有著長達數百千米的隕石坑。1966年,從美國“月球太空船”2號傳回的照片中,人們發現了很多圓丘。2010年12月,美國發射的月球勘測軌道器傳回了一些非常清晰的月球遠側照片,從照片中,人們可以看到月球背麵有大量的隕坑,相對較少的月海。

月球背麵有很多讓人難以理解的傳聞,如有些照片顯示月球上的環形山有明顯的人工改造過的痕跡,戈克萊紐環形山就是其中一例。在其內部,有一個直角,整修痕跡很明顯;還發現了一些類似於金字塔的建築物,建築的角度很符合幾何學原理。宇航員在月球背麵上還發現了許多腳印,和人的腳印類似,而在此之前,地球上還沒有人類登上過月球呢。

另外,還有個沒有得到證實的說法,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後,曾經和地麵中心聯係,他很吃驚地說:“這裏有很多大得驚人的東西,就是那種宇宙飛船,它們排在火山口的一側,正在注視著我們……”然而他的話還沒說完,電訊信號就突然中斷了。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資料都顯示月球上有“其他人”存在。如在照片上曾發現一架“二戰”時失蹤的美式飛機,有人推測可能是外星人把飛機弄到月球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