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要想成功,學會變通(5)(1 / 2)

原來這位巡撫大人黃宗漢為人十分貪婪、刻毒,雖然王有齡辦事得力,但想要外放州縣,不給那位巡撫黃大人一點好處,這件事恐怕隻能成為無果之花。

胡雪岩掌握了巡撫大人的這一嗜好,就對症下藥,主動以王有齡的名義給黃宗漢家裏送了2萬兩銀子。果然是有錢能使鬼推磨,沒幾天王有齡便得以外放湖州知府,而且同時兼任原海運局坐辦一職。

王有齡在四月下旬接到任官派令,身邊左右人等無不勸他,速速趕在五月初一接任。之所以會有這等建議,理由很簡單:盡早上任,可以恰好得到端午節的“節敬”。

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清代吏製昏暗,紅包回扣、孝敬賄賂乃是公然為之,蔚然成風。風氣所及,冬天有“炭敬”。夏天有“冰敬”,一年三節另外還有額外收入,稱為:“節敬”。浙江省本來就是江南膏腴之地,而湖州府更是膏腴中的膏腴,各種孝敬自然不在少數,這就是王有齡手下的各路聰明才智之士無不勸他趕快上任的真正原因。

王有齡想聽聽胡雪岩對此有什麼看法,胡雪岩說道:“銀錢有用完的一天,朋友交情卻是得罪了就沒得救了!”他勸王有齡等到端午節之後,再走馬上任。

胡雪岩之所以這樣建議是有多方麵考慮的,王有齡不是湖州第一任知府,在他之前還有前任,這些前任在湖州府知府衙門混了那麼久,就指望著端午節敬了。王有齡雖可名正言順地搶在前頭接任,搶前任的節敬,可是,這麼一來,無形中就和前任結下積怨,暫時可能會相安無事,但這個不穩定因素說不準什麼時候就會發作。要是將來在關鍵時刻發作,牆倒眾人推,落井下石,那可就劃不來了。隻要王有齡推遲一段時間上任,就相當於給自己的前任送了一頓“節敬”,前任自然感恩戴德,處處給予王有齡方便。從這一件事當中,就體現出了胡雪岩凡事都為別人著想的原則。

其實,除了此事之外,胡雪岩還做了一件讓別人感動的事情:

王有齡做了湖州的知府,同時還兼管烏程縣和海運局,縱使有三頭六臂,也感覺力不從心。此時,胡雪岩想走捐官的路子,隻弄到了身份,還沒有具體的職務。王有齡想把杭州城裏的海運局讓出來,委任胡雪岩為海運局委員,相當於王有齡在海運局的代理人。

在一般人看來,這無疑是個一箭雙雕的好辦法,胡雪岩卻認為不可。他對王有齡說,海運局裏有個周委員,資格老、輩分高,人家苦等這個職位已經很久了,原地踏步了多少年,終於有了升官的機會,我又怎麼可以不顧周委員,去當這個代理呢?這從道義上根本說不過去。

果不其然,好心終有好報,周委員當代理後,凡事都與胡雪岩商量。這就等於還是胡雪岩做幕後代理,權力仍然掌握在他的手中。

正是因為胡雪岩有了這個仗義的舉動,等於有王有齡、周委員兩個人在海運局替他抬轎子,要是直接委以胡雪岩代理職務,那就等於為他樹立了一個潛在的敵人。

胡雪岩的商德之所以為人稱道,有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不僅不搶同行的飯碗,而且凡事以道為先,處處為別人著想。

現代商場上競爭相當激烈,任何一個企業,要想做一個項目,總是給人障礙重重的感覺,要想做成這個項目,似乎非得有“過五關斬六將”的魄力不可。那麼我們可以試想一下,為什麼現代商場之上競爭如此激烈,障礙如此之多?除了同行增多之外,是不是也與某些企業主不懂得為別人著想的舉動有關聯呢?然後我們再聯想到胡雪岩,他所做的生意,自然也是同林立,高手如雲。那麼他為什麼就能事事馬到成功,輕而易舉呢?這是不是和他深諳人情,懂得為別人著想有關呢?很顯然,這是非常肯定的。為什麼這麼說呢?不妨深入分析一下:

一、胡岩為什麼認為王有齡的“節敬”不能拿?

正如案例中所言,“節敬”是當時官吏撈取外快的重要形式之一,如果王有齡在端午之前上任,無異於從前任知府口袋裏拿錢,而眼看著到嘴的鴨子飛了,換誰誰都會含恨在心。從大的方麵來說,王有齡不懂得官場潛規則;從小的方麵來說,王有齡過於飛揚跋扈,不把對方看在眼裏。那麼一旦你的把柄落在別人手裏,別人還能輕饒你?

做官和做生意是一樣的,好比一個項目,本來你都談定了,就等著簽合同了。突然間半路殺出一個程咬金,搶走了這筆生意,那麼你會怎麼想?對於這個半路殺出的程咬金,你會報以什麼樣的態度?如果這個程咬金某一天落在你手上了,你會怎麼處置?這些問題不說已經很明白了。這就是人情、人性。作為一個要想在商場上混好的人來說,這一點不能不懂,不能不小心謹慎。一、胡雪岩為什麼不同意做海運局的委員?

在古代官場之上,升官晉爵有點“論資排輩”的潛規則,但並不完全是如此。對於胡雪岩來說,有了王有齡做自己的靠山,完全有資格當好海運局的委員,但是如果胡雪岩這麼做了,就得罪了諸如周委員一類“排隊”排了很長時間的人。自然而然,這些人也就不服胡雪岩,甚至會拆胡雪岩的台。也就是說,即便胡雪岩坐上了委員的位置,工作也不會好展開,更不用說做好生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