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說因為學習而有所改變了。是否所有的改變都是如此?譬如對於生死這樣巨大的改變—也就是存在的來臨與消失—是否也是如此?還是隻對一些不太重要的改變,像某個地區內的活動、成長或某種質地上的變動來說,才如此?不同的改變到底有多少種?是否所有的改變都有同樣的基本要素或條件?是否所有這些因素或條件都會產生作用?我們說造成改變的原因是什麼意思呢?在改變中是否有不同的原因呢?造成改變—或變化的原因,跟造成存在的原因是相同的嗎?
哲學家提出這樣的問題,就是從注意事物的存在到注意事物的轉變,並試著將存在與改變的關係建立起來。再強調一次,這些問題並不難說明及理解,但要回答得清楚又完整卻極不容易。從上麵兩個例子中,你都可以看出來,他們對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抱持著一種多麼孩子氣的單純心態。
很遺憾,我們沒有多餘的篇幅繼續深人探討所有這些問題。我們隻能列舉一些哲學家提出並想要解答的問題。那些伺題不隻關於存在或改變,也包括必然性與偶然性,物質與非物質,自然與非自然,自由與不確定性(indeterminacy)
,人類心智的力量與人類知識的本質及範圍,以及自由意誌的問題。
就我們用來區別理論與實用領域的詞義而言,以上這些問題都是屬於思辯性或理論性的問題。但是你知道,哲學並不隻限於理論性的問題而已。
以善與惡為例。孩子特別關心好跟壞之間的差別,如果他們弄錯了,可能還會挨打。但是直到我們成人之後,對這兩者之間的差異也不會停止關心。在善與惡之間,是否有普遍被認可的區別?無論在任何情況中,是否某些事永遠是好的,某些事永遠是壞的?或是就像哈姆雷特引用蒙田的話:“沒有所謂好跟壞,端看你怎麼去想它。”
當然,善與惡跟對與錯並不相同。這兩組詞句所談的似乎是兩種不同的事。尤其是,就算我們會覺得凡是對的事情就是善的,但我們可能不覺得凡是錯的事情就一定是惡的。那麼,要如何才能清楚地區分呢?
“善”是重要的哲學字眼,也是我們日常生活重要的字眼。想要說明善的意義,是一件棘手的事。在你弄清楚以前,你已經深陷哲學的迷思中了。有許多事是善的,或像我們常用的說法,有許多善行。能將這些善行整理出條理來嗎?是不是有些善行比另一些更重要?是否有些善行要依賴另一些善行來完成?在某些情況中,是否兩種善行會互相抵觸,你必須選擇一種善行,而放棄另一種?
同樣的,我們沒有篇幅再深入討論這個問題。我們隻能在這個實用領域中再列舉一些其他問題。有些問題不隻是善與惡、對與錯或是善行的等級,同時是義務與責任,美德與罪行,幸福與人生的目標,人際關係與社會互動之中的公理及正義,禮儀與個人的關係,美好的社會與公平的政府與合理的經濟,戰爭與和平等問題。
我們所討論的兩種問題,區分出兩種主要不同的哲學領域。第一組,關於存在與變化的問題,與這個世界上存在與發生的事有關。這類問題在哲學領域中屬於理論或思辯型的部分。第二組,關於善與惡,好與壞的問題,和我們應該做或探尋的事有關,我們稱這是隸屬於哲學中實用的部分,更正確來說該是規範(normative)的哲學。一本教你做些什麼事的書,像烹飪書,或是教你如何做某件事,像駕駛手冊,用不著爭論你該不該做個好廚師或好駕駛,他們假設你有意願要學某件事或做某件事,隻要教你如何憑著努力做成功而已。相對的,哲學規範的書基本上關心的是所有人都應該追求的目標—像過好生活,或組織一個好社會—與烹飪書或駕駛手冊不同的是,他們就應該運用什麼方法來達成目的的這一點上,卻僅僅隻會提供一些最普遍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