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劉備認為徐庶已經是一個難得的人才了,想不到徐庶如此推崇諸葛亮,這才知道諸葛亮更是人才。於是,公元207年冬天,劉備冒著嚴寒,三次從新野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沒有見到,直到第三次才得以相見。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三顧茅廬”的故事。
初次相見,劉備就十分誠懇地向諸葛亮求教安定天下的大計,諸葛亮便答以著名的《隆中對》。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首先明確了天下幾大勢力集團,然後又對各支力量進行了具體分析。他認為:目前曹操不僅兵力逾百萬,而且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最大的軍閥,所以,劉備不能與曹操爭鋒;孫權占有江東,已經三代,而且江東地勢險要,所以,劉備可以聯合孫權作為外援;雖然劉表占據荊州,但他懦弱無能,這便是劉備奪取荊州的良機;益州地勢險要、土地肥沃,但是其統治者劉璋昏庸。因此,諸葛亮建議劉備奪取荊州後即取益州,然後與西南少數民族修好,再和孫權結成聯盟,內修明政,等待時機北伐,興複漢室。
劉備聽了諸葛亮透徹的分析後,極為敬佩,於是極力懇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大業。諸葛亮見劉備禮賢下士、心胸開闊、抱負遠大,正是自己想要輔佐的人,就答應了劉備的請求,從此成了劉備最得力的助手。
3. 君臣一心
說起來,劉備勇不如人、智不如人,但他武有關羽、張飛、趙雲,文有諸葛亮。對兄弟,他看得比江山社稷還重要;對諸葛亮,則敬重有加,事之如師——曆史上,曹操和劉邦都是重視人才的典範,但他們卻都不能和劉備相比:比如曹操對郭嘉,郭嘉英年早逝,曹操每每想起還痛哭流涕,但郭嘉在世之時,曹操不過當他是一個好下屬而已;劉邦就更不用說了,他在重用張良、陳平、韓信的同時,從來就沒有消除過對他們的懷疑。
劉備與諸葛亮名分上是主與臣,但在各種政治與軍事的行動中,則是主為從、臣為主的特殊關係。例如當年東吳想用“美人計”陷害劉備,答應將孫權的妹妹嫁給劉備為妻,實則想借招親之名扣留劉備為人質。諸葛亮將計就計,同意這門婚事,整個過程簡直把劉備“指揮”得團團轉。這次婚事由諸葛亮一手操持,劉備對這次的特大冒險,本身是感到非常害怕,他對諸葛亮說:“周瑜定計欲害劉備,豈可以身入危險之地?”可是諸葛亮卻偏偏要他去,既不把預定的密謀告訴他,也不經過他同意,竟教孫乾往江南說合親事。劉備也隻得懷著“不安”的心情前往東吳。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與依賴,更可以看出劉備的心胸。
4. 聯吳破曹
曹操統一北方後,雄心勃勃,企圖一舉南下,統一全國,於是,統率十萬大軍南征劉表。不出一月,劉表病死,次子劉琮率眾向曹操投降。如此一來,劉備在襄陽一帶無法立足,隻好奔向江陵。江陵地處要衝,而且劉表在江陵屯有大量物資,曹操恐怕劉備先占江陵,於是率精騎五千,晝夜行軍三百餘裏,在當陽的長阪(今湖北當陽縣東北)追上劉備,迫使劉備帶領諸葛亮等渡過漢水,退至樊口(今湖北鄂城縣西北)。曹操占領江陵後,決定乘勝順江東下,一舉消滅江東。他統率大軍二十萬,號稱八十萬,自江陵沿江東下,向東吳進攻。
本來,劉備認為徐庶已經是一個難得的人才了,想不到徐庶如此推崇諸葛亮,這才知道諸葛亮更是人才。於是,公元207年冬天,劉備冒著嚴寒,三次從新野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沒有見到,直到第三次才得以相見。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三顧茅廬”的故事。
初次相見,劉備就十分誠懇地向諸葛亮求教安定天下的大計,諸葛亮便答以著名的《隆中對》。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首先明確了天下幾大勢力集團,然後又對各支力量進行了具體分析。他認為:目前曹操不僅兵力逾百萬,而且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最大的軍閥,所以,劉備不能與曹操爭鋒;孫權占有江東,已經三代,而且江東地勢險要,所以,劉備可以聯合孫權作為外援;雖然劉表占據荊州,但他懦弱無能,這便是劉備奪取荊州的良機;益州地勢險要、土地肥沃,但是其統治者劉璋昏庸。因此,諸葛亮建議劉備奪取荊州後即取益州,然後與西南少數民族修好,再和孫權結成聯盟,內修明政,等待時機北伐,興複漢室。
劉備聽了諸葛亮透徹的分析後,極為敬佩,於是極力懇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大業。諸葛亮見劉備禮賢下士、心胸開闊、抱負遠大,正是自己想要輔佐的人,就答應了劉備的請求,從此成了劉備最得力的助手。
3. 君臣一心
說起來,劉備勇不如人、智不如人,但他武有關羽、張飛、趙雲,文有諸葛亮。對兄弟,他看得比江山社稷還重要;對諸葛亮,則敬重有加,事之如師——曆史上,曹操和劉邦都是重視人才的典範,但他們卻都不能和劉備相比:比如曹操對郭嘉,郭嘉英年早逝,曹操每每想起還痛哭流涕,但郭嘉在世之時,曹操不過當他是一個好下屬而已;劉邦就更不用說了,他在重用張良、陳平、韓信的同時,從來就沒有消除過對他們的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