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辛辛苦苦待在雲中幾年,才攢下些許家當。
若就此拋下,未免太過可惜。
他可不像曹操那般,有家族以及世家的支持,拋棄家底以後能夠很快崛起。
關羽所能依靠的隻有自己。
更何況,下很快就會大亂,關羽不想毫無準備迎接亂世。
“雲中乃某之根基,許多同鄉亦因某之緣故,不惜跋山涉水舉家定居雲中。”
“經過兩年發展,這些舉家搬遷之人,生活已經逐漸穩定下來。”
“若某辭官歸隱養望,雲中這些信任我的同鄉又將如何?”
“某並不能確認,以後執掌雲中的州郡長官,會不會善待他們。”
“更不確定,邊塞沒有某駐軍於此,鮮卑人會不會再度南下劫掠。”
沉默許久,關羽聲音有些沙啞的道。
繼而,關羽猛然站起身,長揖拜道:“封侯非我意,但願北疆平。”
“還望先生教我,如何能夠始終待在雲中,鎮守邊疆!”
“哈哈哈哈。”
“好!”
“好!”
“好!”
賈詡聽到關羽之言,眼睛越發明亮,居然起身鼓掌叫好,神情也有些振奮。
他如今將近四十,卻仍舊沒有什麼成就,其實也希望能夠有番作為。
他先是故意冷落關羽,然後又出中、下兩策,都是為了試探關羽誌向。
賈詡自從知道關羽不遠千裏前來尋找自己,就猜到了對方有招攬之心。
賈詡並不歧視武夫,也不在意關羽出身寒門。
由於雙方見麵,關羽給賈詡留下了不錯影響,賈詡才會屢次三番出言試探。
君擇臣,臣亦擇君。
曆史上,秦孝公頒布招賢令。
商鞅從招賢令中,感受到秦孝公求才以及變法之心,這才不顧艱險西出函穀關。
然而抵達秦國以後,商鞅並非才開始就闡述自己的治國之道。
商鞅先後三次麵見秦孝公。
初見秦孝公,商鞅大談帝道治國,列舉了堯舜二帝在位時的繁榮盛景。
秦孝公卻覺得帝道治國發展太慢,不符合秦國國情,毫不猶豫予以拒絕,反而對商鞅頗感失望。
被秦孝公否認自己推薦的治國之道,商鞅不怒反喜,過段時間再次麵見秦孝公,闡述王道治國。
王道典範,非西周莫屬。
秦穆公時百裏奚施行王道之學,使秦國強盛一時,穆公也因此稱霸。
秦穆公時期的輝煌,也是所有秦人的驕傲,他們都希望能夠恢複往日強盛。
秦孝公當時也非常心動。
不過考慮到秦國現狀,他終究還是否定了王道之國。
商鞅兩獻治國之道,都被秦孝公否決,心中更是歡喜異常。
最終,商鞅在第三次麵見秦孝公的時候,出了自己真正推崇的治國之道。
那就是:霸道治國。
所謂霸道治國,就是以法家為核心,對內嚴刑峻法,對外軍事擴張。
結合秦國當時弊病,立法進行革新。
秦孝公采納了這種治國理念,艱難變法過後,秦國大治,國力日漸強盛。
縱觀此事,並非商鞅推崇帝道與王道。
他之所以率先提出那兩種治國之道,也正是為了試探秦孝公。
秦孝公若當時心動,采納了帝道或者霸道,那麼秦國就不是商鞅應該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