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娘娘廟這個帶有神秘色彩的地名,當然也有講兒,往後再細說,咱先說這位賣狗肉的老師傅。老師傅是江蘇沛縣人,祖上代代相傳的手藝,天天傍晚蹬著輛三輪車,帶著泥爐和鍋灶,有幾把小板凳,還賣燒酒和幾樣鹵菜,挑個幌子“祖傳沛縣樊噲狗肉”,買賣做到後半夜才熄火收攤兒,專門伺候晚歸的客人,天冷的時候生意特別好。
張保慶曾聽老師傅講過“樊噲狗肉”的來曆,做法起源於兩千多年以前,樊噲本是沛縣的一個屠戶,宰了狗煮肉賣錢為生,後來追隨漢高祖劉邦打天下,成了漢朝的一員猛將。他賣的狗肉是土生大黃狗,用泥爐慢火煨得稀爛,直接拿手撕著賣。張保慶原先聽書就最愛聽漢高祖的故事,劉邦斬白蛇成就了帝王大業,自己殺狗賣肉也算是跟漢高祖有了關聯,因此幹得也特別起勁兒。
當時漢高祖劉邦也在沛縣,雖然充著亭長的職務,卻整天遊手好閑,賭錢打架,下館子吃飯從來不給錢。他最喜歡吃樊噲賣的狗肉,打老遠聞見肉香,便知道樊屠戶的狗肉熟了,一路跟著味道找到近前,每次都是白吃不給錢,還跟人家流氓假仗義。
樊噲是小本買賣,架不住劉邦這麼吃,礙於哥們兒義氣,也不好張嘴要錢,隻得經常換地方。誰知劉邦這鼻子太靈了,不管在城裏城外,隻要狗肉的香氣一出來,劉邦準能找著,想躲都沒處躲。最後樊噲實在沒辦法了,幹脆偷偷摸摸搬到江對岸去賣狗肉,他合計得挺好,這江上沒有橋,船也少得可憐,等劉邦聞得肉香再繞路過江,那狗肉早賣沒了。可劉邦是漢高祖,真龍天子自有百靈相助,竟有一頭老黿浮出江麵,載著劉邦過江,又把樊噲剛煮好的狗肉吃了個精光。樊噲懷恨在心,引出江中老黿,殺掉之後跟狗肉一同放在泥爐中煮。
至於“老黿”到底是個什麼生物,如今已經不可考證了,有人說是傳說裏江中的怪物,有人說其實就是鱉,也有人說是看起來像鱉的一種元魚,現在已經滅絕了。但別管這東西是什麼了,反正樊噲把狗肉和老黿放在一起煮,香氣遠勝於往常,聞著肉香找上門來的食客絡繹不絕,樊噲的買賣越做越好,他也不好意思再怪劉邦了,任其白吃白喝。
從此樊噲狗肉成了沛縣的一道名吃,往後全是用老鱉和狗肉同煮,配上丁香、八角、茴香、良薑、肉桂、陳皮、花椒等輔料,盛在泥爐瓦罐當中,吃起來又鮮又爛,香氣撲鼻,瘦的不柴、肥的不膩。而且按傳統古法,賣狗肉不用刀切,一律用手撕扯,據聞是當年秦始皇害怕民間有人造反,將刀子全部收繳了,樊噲賣狗肉的刀也未幸免,所以這種手撕狗肉的習俗流傳至今。
老師傅遷居到北方,擺了個攤子在路邊賣沛縣樊噲狗肉,手藝非常地道,每天賣一隻狗。張保慶不吃狗肉,也見不得人家宰狗,隻是被家裏逼得無奈,幫著老師傅看攤兒,做些收錢、端酒、收拾東西之類的雜活兒。
那年天冷得早,十二月底,快過陽曆年了,過來場寒流,頭天下了場鵝毛大雪。民諺有雲,“風後暖雪後寒”,轉天刮起了西北風,氣溫驟降,出門就覺得寒氣嗆得肺管子疼。師徒倆知道今天的吃主兒肯定多,傍晚六點來鍾出攤兒,早早地把炭火泥爐燒上,將肉煮得滾開,帶著濃重肉香的熱氣往上冒。
狗肉又叫香肉,俗話說“狗肉滾一滾,神仙也站不穩”,張保慶在四舅爺家養過獵狗,即使沛縣狗肉用的是土狗、肉狗,他仍然不能接受吃狗肉,可這天寒地凍,冷得人受不了,聞得肉香自然是直咽口水,忍不住喝了幾口肉湯,鮮得他差點兒沒把自己的舌頭咬下來,從骨頭縫裏往外發熱,頓時不覺得冷了。
張保慶肚子裏的饞蟲被勾了上來,還想再喝碗肉湯,可這時天已經黑了,寒風中又飄起了雪花,有兩個剛下班的獄警,這都是老主顧了,過來圍在爐前一邊烤火,一邊跟老師傅聊天兒。主顧一落座不用開口,老師傅照例也要先給盛兩碗肉湯,然後再撕肉,張保慶隻好忍著饞,在一旁幫忙給主顧燙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