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我的影響力
你是希望過著自己主宰一切的人生,還是喜歡過著由他人左右一切的人生呢?
“自我認識”是了解他人的欲望與行動最有效的方法。如果你能夠正確地認識自我的欲望、動機與情感,並由此推己及人,你便能夠了解他人的欲望、動機與情感。隻要你具有洞察自我的能力,你就可以這麼想:“既然我對這件事會有這樣的反應,我相信對方也一定是如此。”
例如,你的麵前有一盤很好吃的蛋糕,你很想吃。這時你也可以推論,坐在你身旁的那個人同樣也想吃那塊蛋糕,於是你就分一半給他。我相信他在高興之餘,一定也會因被你猜中了心事而對你由衷的佩服。
毫無疑問,快樂人生的關鍵在於整個人生究竟有幾分是你自己選擇出來的。隻要我們放遠眼光,便可以看到,讓他人左右你的一生,對你的人生追求有多大消極影響。
不要浪費時間與精力去理會他人對你的責難與意見。你不妨這樣想:如果我不在場,他就不會責備我,這次隻是讓我偶然碰上了。在這種超然處之的觀念影響下,你就可以繼續向著自己的目標前進。其次,拒絕使自己的決心、信心與情緒被別人操縱,你的感覺與感情不但屬於你個人,同時也隻有你可以去左右,隻要你保留著控製那本屬於我的觀點,並加以發揮,也就足夠了。
當你被別人詢問並回答問題時,你不要用社會一般的常識來告訴人家應該怎麼做,而應該用“如果我遇到這個問題,我會怎麼做”的態度去回答。
走進一間坐滿了人的房間時,你不必像一般人的習慣一樣,帶著微笑的表情走進去。如果你那一天心情很好,你當然可以笑嘻嘻地走進房間,與熟識的人打諢說笑一番,但倘若那一天你心情惡劣,那你也不必強迫自己帶著笑容,你盡可以板起一張苦瓜臉,讓人家一看就知道你有心事,而且無意掩飾自己的心情。如此一來,在座的許多人反而會被你吸引住,因為至少你透過這種真誠吸引了他人,從而也就產生了你對群體的影響力。
美國的大思想家愛迪生的言論影響著數以萬計的美國人。他曾說過:“我要做的事,並非是他人所想要做的事,而是我自己本身所關心的一切事情。這項原則可以幫助你區別出偉大與卑微;如果你想要找一個人,這個人比自己更清楚所應該做的事,那就必須根據這原則……偉人同樣也是生活在群眾之中,不過,他是能夠享受孤立與自由的人。”
愛迪生之所以能成為偉大的思想家,是因為他具有擇善固執的秉性,而此種秉性正是他的獨特觀點引發出的。
“自我影響力,是世界上最大的影響力”,這就是你現在要立刻操縱自己,下定決心的理由。
也曾經有一個人,常對別人說:“我相信我有極強的判斷力,也常有極好的構想與意見,但是我不知道如何去發揮,往往平白無故地放棄了實現自己理想的機會,而是依據別人的理想或意見去做,結果發現別人的意見反而是錯誤的。當然,此時後悔也來不及了。如果是我自己的構想或判斷錯誤,自己當然是難辭其咎,但現在我是因為跟在別人麵前走,而導致的錯誤,這實在是不可原諒的,也是愚蠢至極的事。所以我現在下定決心,以後絕不再盲目地跟從別人,但是,我應該如何重新開始起步呢?”
類似這樣的經曆恐怕不是他一個人才有的,現實生活中,的確有相當一部分人也有著同樣的煩惱。
如何解決呢?請看專家與他的一段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