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忠言逆耳利於行(1 / 1)

一、忠言逆耳利於行

人常說批評是“忠言逆耳”,卻是“利於行”的。其實批評自己的人,一般都是真心對待自己,希望自己能改正缺點,朝著的方麵發展的,對被批評者可謂是一片坦誠。

可以說,人的一生是在批評中長大,成熟起來的。當一個人還是小孩子的時候,父母、家人通過批評來告訴他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該做的。回想一下我們的童年,誰不曾常聽到這樣的批評:“不要把手放在嘴裏,髒得很。”“吃飯前怎麼不洗手?”“你太調皮了,真不聽話。”而長大一些又會聽到諸如“不要隻關心自己,要關心一下別人”“別老遲到”等等來自老師、同學、家長的批評。幾乎沒有人能做到從不批評別人,也幾乎沒有人會從不受到別人的批評。

批評是能使人更加成熟和完的良方,是使人成功的階梯。從批評中可以認識到自己的缺點、錯誤,從而修正自己的言行、思想,慢慢形成自己正確的處世方法和對待生活的態度,而若視批評為別人對自己的諷刺、打擊,一聽就如坐針氈、暴跳如雷,則無論如何也是無法進步的了。

不過有良苦的用心還需有良苦用心的表現,讓對方知道批評者實際是打心眼裏欣賞自己,喜歡自己,支持自己或是為了自己著想的等等,才能讓對方心悅誠服地接受批評。所以批評者首先就要考慮,該批評是否是於對方有益的,能否讓被批評者相信按照批評語的要求改進之後,於自身有益。不能誘之以“利益”的批評,會使被批評的人覺得自己改正行為是為了批評者的利益。於是對批評會有更多的抵觸情緒,使原本的一片好心也因方法不當而遭人誤會。

就心理學而言,一個批評與被批評的過程是批評者與被批評者在思想、感情上的相互交流與認同的過程。人在批評過程中越是尊重、理解對方的處境,就越能夠獲得對方對自己批評意見的重視與接受。在發表批評意見中,尊重使人懂得愛護雖人的自尊心,維護其麵子,不出語傷人,不逞口舌之快;理解使人學會設身處地地去替別人思考問題,講話不自以為是,不強加於人。在接受批評意見中,尊重使人竭力認同別人批評意見中的有益部分,並予以積極的肯定。人們越是能夠尊重理解人,就能越能夠冷靜,客觀地麵對別人的批評意見。從此意義上講,尊重、理解是使忠言不逆耳,聞過不動怒的轉化條件。

師經是魏國宮廷裏的一位琴師,經常給魏文侯彈琴。

一天,師經彈琴,魏文侯隨著樂曲跳起了舞,並且高聲說道:“我的話別人不能違背。”

師經拿起琴去打魏文侯,沒有打中,卻把帽子上的穗子撞斷了。文侯問手下人說:“身為人臣卻去打他的國君,應該處以什麼樣的刑罰?”

文侯手下的人說:“應該燒死他。”於是把師經帶到堂下的台階上等候。

師經說:“我想在死之前說一句話,可以嗎?”

文侯說:“可以。”

師經說:“以前堯舜作國君時,隻怕他講的話沒有人反對;桀紂作國君時,隻怕他講的話遭到別人的反對。我打的是桀紂,不是我的國君。”

文侯聽後,說:“放了他吧!這是我的過錯。把琴掛在城門上,用它作我的符信;不要修補帽子上的穗子,用它來時常告誡我自己。”

正是師經從文侯的長久統治來考慮,批評文侯不該學桀紂獨斷專行;而文侯也從批評中聽出這是文師對自己的忠心與關懷,所以才能最終將逆耳忠言接納下來,並免了師經的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