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姿態的一致性就像一種監視裝置,透過它可以發現一個人的態度和行為意義。這好比一種“反假設”控製,驅使我們在下結論之前作進一步的觀察。推敲他人的姿態並賦於意義,起初看似是件有趣且容易的事。然而不久就會發現,每一個姿態都可能很快地被另一種姿態所反擊、強化和混淆。未受過“非言詞傳達”知識訓練的人,往往沒有考慮到姿態的一致性而聚然加以判斷。從我們的經驗中深知,這對他們為害不淺,許多失敗的例子都是這樣產生的。
姿態的一致性不僅是指姿態與姿態間的配合,而且要和口語上的動作相關連。“姿態認同”也可說是一種語言,在整個溝通的過程中是很重要的。政治家能否贏得競選,往往在於是否能保持這種一致性。電視在現代生活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姿態的一致性在現代的辨論中極其重要。遺憾的是,我們仍然可以看到許多人物在講演時,應用了不當的姿態。例如,當他說到”我誠懇地接受年輕人的建議”時,手指卻亂晃,使人聽著覺得缺乏誠意。又如他力圖使人相信他的和藹、仁慈時,卻以空手道般的手勢劈向講台,這都是不當的姿態。
這裏有一個測驗,讓讀者看著自己對於姿態的一致性所接受的程度。以下這一段是從查爾斯?裘更斯所著的《苦海孤童》中節錄下來的,好讓讀者在內心中描紛出一幅景象。
“沿著街道往前看,我瞧見特拉伯的男孩走過來。他用一個藍色的空袋子鞭打自己。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對我來說最好,也容易消除他不快的心情、我帶著這種表情沾沾自喜往前走。突然,這個男孩的膝蓋顫抖、毛發豎立、帽子也滑落了,他的四肢劇烈地抖動著,蹣跚地走到路中間對大家哭喊著:‘抱住我吧!我害怕極了!’這一連串恐懼而愧悔的表現,都是因為我的出現而引起。當我經過他身邊時,他的牙齒哢嗒哢嗒地顫動,然後畢恭畢敬地趴在地上。”
看完這段描寫後,先不要再讀一遍,而是用心地回想一下文中的人物和景像,把作者所描述的在你心中構成一個畫麵,並將它寫下來,然後再重讀摘錄的文字,看看你所記得的有多少。由於作者了解姿態間的協調一致性,所以又用下麵這一段文字形成一連串的記錄:
“這是一件令人難以忍受的事情,說穿了也沒什麼大不了。我走了還不到兩百步,又看到特拉伯的男孩,那真是一件令人討厭一驚訝而憤怒的事情,簡直無法以言語來形容。他正從狹窄的街道走過來,肩膀上吊著藍色的袋子,眼裏流露著勤奮而誠懇的目光,踏著輕快的步伐,一副很愉快的樣子。當他察覺到我的時候,吃了一驚,又開始顯出以往那種倉煌而狼狽的神色。這次他跌跌撞撞地繞著我打轉,膝蓋好像傷得更厲害,同時舉起雙手乞求憐憫。圍觀的大眾對他的苦痛拍手叫好,使我覺得尷尬極了。”
一致性可提供一種結構,使人們的動作更容易安排與回想。觀察一致性的麻煩在於我們易使語言的溝通和非言語的訊息中斷。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一個人神采奕奕地走進你的辦公室,對你道聲早安,而他的外衣沒有扣好,身體懶懶地坐著,兩腿分開,麵帶輕淺的笑容,雙手輕輕的擱在椅背上。從這整齊的姿態來看,這個人是處於一種接納、坦率、毫無戒心的情境中,或許他對自己的處境感到輕鬆而舒適。一旦把開頭的各種姿態組織成一種複合的態度或感覺,你會發現很容易把所看到的景像轉變為有利於聽覺,即聽得順耳,從而感到事事都很順利。
雖然客觀的集中注意力來觀察姿態,在一開頭是很困難的,但是每天練習會顯得比較容易,這好比學習語言,熟練了便能運用自如。如果把對方單一姿態的專注轉為對姿態群的鑽研,我們就會發現身體動作的一致性和姿態會變得更容易理解。這將大大幫助你去認識人類姿態的全部意義,以使說服的工作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