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說服他人應避免的姿態(3 / 3)

人們是能夠以不同的了解程度來傳達各種形式的訊息的。這種溝通的過程不僅止於說和寫的語言,當你想和別人溝通時,有時候能說得通,有時卻不能,這並不在於你所說的是什麼、怎麼說,或者思維邏輯的問題,而是在於你傳達自己的意思時,對方對你非言詞的表達了解多少而定。舉個例子,一個丈夫背對著妻子,不吭一聲,砰然把門關上,便意味著一個不尋常的意義。因此,要知道一個人能從了解非言詞的語言中獲益多少,並不困難,因為我們是以很複雜的程序來溝通意思的。然而要記得,情感的流露、獨特的癖好,以及習慣和姿勢困人而異。每一個在商業會議、宴會、球賽、酒吧、公共汽車中坐在你旁邊的人都不同。但若把人絕對劃分成各種類別來交往,將會得不償失。

觀察並了解姿態動作是相當容易的,但是解釋它們卻是另一回事了。如一個人說話時以手掩口,表示一個人無法確定他所說的話。對於這種判斷,一般沒有什麼異議。但具體到一個人。那麼這種動作究竟意味著他在說謊?還是沒有把握?或是懷疑自己所說的話呢?答案可能總是其中的一個。在此,下結論之前,你不妨回想一下,這個人以前是否曾經那樣?當時的情況如何?如果沒有,那你得細心觀察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其產生這一動作的?如果有說話掩口的曆史可循,便可作下一階段的分析了。在他說了你想試驗的這一些話後,你問他:“你肯定嗎?”他可以答的“是的”這兩個簡單的字,也可以使他產生猶豫,從而深知他並不能確定自己所說的話,以“我也沒有太大的把握”作答。通過語言的了解,更需要考慮到它的弦外之音。經驗、判斷的正確性和姿態的一致性是很重要的因素。然而在一個人無法以一般方式來肯定的情況下,就要考慮一下一般人對掩口的姿勢的見解。相當多的人一致認為,這種姿勢意味著這個人可疑、沒把握、撒謊或歪曲事實。

交叉手臂於胸前的姿勢,常給人以抗拒的心理。如果我們想與某人溝通時,可能會發現他保持著從前雪匣鋪中印地安人的姿勢,這意味著他不想聽,而且態度很堅決。在很多對話中,我們與其要辯認這種姿態,想出解決辦法,不如幹脆換話題,不要當場硬和他溝通。

在整個溝通的過程中,反饋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而一連串的姿勢,便是一種重要的反饋。他們正好顯示出從這一瞬間到那一瞬間,由這個動作到那個動作間,個人或群體不用言語時如何反應,自己所說的是被肯定的地接受了還是被否定了。聽眾對你是開放的還是戒備的,他們是在對你的說話保持自我克製還是覺得無聊厭煩。人們將這種反饋稱為“聽從意識”的反饋。非言詞的反饋能警告你,要想達成自己渴望的目標,你還需幹些什麼?需要調整些什麼?如果一個人不能意識到反饋,那麼他在表達自己的可靠和真誠時,就很可能會失敗。

完全掌握“非言詞傳達”的技巧,是一個反複學習的過程,這幾乎與要掌握流利的外語一樣有難度。除了對你自己的表情和你要傳達給聽眾的意思將清楚地意識到外,還要勸你一天至少保留十分鍾,刻意地“洞察”他人的表情。任何人群聚集之處,都是一個很好的“洞察”的場所,可以自由表達情緒和態度的社交以及商業會議,尤其適合做這種研究。人們參加這種會議的態度,通常是很熱烈的,所以每一個人都很容易開誠布公。然而,即使你端坐在家中,也同樣可以進行這樣的觀察。因為電視為研究非言詞的溝通提供了一個豐富的領域,尤其是記者現場采訪等節目,先隻看畫麵了解來龍去脈,然後每隔五分鍾打開聲音,比較一下言語的表達和你根據表情所推敲出來的結果是否一致,但一定要注意到各種表情姿態的調和與連貫性,才能下正確的判斷。這樣,在進行說服時,便能針對各種情況,發出致命的一擊,從而達到所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