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清大業的堅強堡壘,他對部下這樣分析台灣的優勢:

田園萬頃,沃野千裏,餉稅數十萬。造船製器,吾民鱗集,所優為者。近為紅夷占據,城中夷夥不上千人,攻之可垂手得者。我欲平克台灣,以為根本之地,安頓將領家眷,然後東征西討,無內顧之憂,並可生聚教訓也。([清]楊英《先王實錄》)至於“船堅炮利”的荷蘭人,鄭成功說,他們畢竟也是凡人。如果這些荷蘭步槍手們嚐嚐中國弓箭的滋味,他們也許就不會那麼驕橫了。

第三節 海盜鄭芝龍

相比這些將軍們,鄭成功更熟悉海洋,也更熟悉荷蘭人。

遍數中華近代以前的民族英雄,誰也沒有鄭成功這樣複雜的“海外關係”。這從以下這個事實就可以充分證明:鄭成功的父親,有一個名字叫“尼古拉斯·加斯巴德”,這是他的天主教教名;他本名鄭芝龍,通葡萄牙語、荷蘭語和日語。據說,他把一個女兒嫁給了生活在澳門的外國人,因此,鄭成功有一個葡萄牙姐夫。鄭成功本人則是有一半日本人血統,七歲以前,在異國長大。

這個家族是蔣介石家族出現前最為西化的中國政治家家族。鄭芝龍和鄭成功兩代,都和天主教神父來往密切。在荷蘭海牙的博物館中,保留著一封鄭成功寫給荷蘭人的信,信的內容是請荷蘭醫生菲力普·海爾曼斯去為他看病。因為這個大夫十年前就曾給他的父親鄭芝龍看過病,深得鄭氏家族的信任。

這個家族之所以有如此廣泛的國際背景,起因於鄭芝龍是東亞海洋上最有名的“海盜”。

第四節 中日混血兒

台灣海峽對麵的福建省,曾以偷渡和走私而聞名。實際上,這兩項活動在這個省份是有深厚傳統的。起碼從明朝初年起,福建沿海就活動著為數眾多的海盜。

雖然大元帝國是一個世界性帝國,以發達的海外貿易而聞名於世,然而,後來者朱元璋卻對外麵的世界絲毫不感興趣。朱元璋對曾給中國帶來巨大財富的海外貿易充滿恐懼,怕這種活動會給他的帝國帶來不安定因素。因此,他不但禁絕了海外貿易,甚至禁止漁民下海捕魚,把海島上的居民悉數內遷,“以三日為限,後者死”。

宋元以來,東南沿海人民久已習慣以經營海外貿易為生,福建人曾因此享有帝國最高水平的生活。禁海令一下,生機勃勃的沿海經濟遭遇到毀滅性打擊。閩人曆來敢於冒險,他們不甘坐以待斃,於是,或者偷渡異國,開辟新邦,或者持械為盜,縱橫海上,或者進行走私,萬裏遠航。“向外自謀發展的動力於焉形成,越到後來越成為滾滾洪流,並結成足以與朝廷相抗衡的龐大的民間武裝勢力。”(湯錦台著《大航海時代的台灣》)那個時代,“海盜”和“商人”的界限是如此模糊不清。他們“市通則寇轉為商,市禁則商轉為盜”([明]謝傑著《虔台倭纂》)。一旦有通商的可能,海盜們就會卷起骷髏旗,把刀槍藏到甲板下麵,堆起滿麵笑容,和和氣氣地賺錢。隻有實在走投無路時,才靠搶劫度日。而一個規規矩矩的商人想要經營遠洋貿易,他會發現他必須得武裝成半個海盜。因為遠洋通商實際上就是武裝走私,東亞的這片海上,危機重重,沒有武力做後盾,他的船隊隨時可能葬身大海。

海上的競爭如此激烈,是因為當日的海上貿易,利潤實在驚人。以當時貿易的大宗生絲為例,荷蘭東印度公司《巴達維亞城日誌》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四月六日條載:“生絲(從前一擔賣八十兩,其後賣至八十五或九十至九十五兩,是很高的價格)現在中國躍至一百十五兩,日本人去年以二百六十兩買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