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芝龍的朋友王觀光一見鄭成功,就對鄭芝龍說:“此子英物,非爾所能及也。”叔叔鄭鴻逵也屢屢摸著鄭成功的頭說:“此吾家千裏駒也。”

史載,讀書期間的鄭成功文武兼備。“製藝之外,則舞劍馳射,楚辭章句,特餘事耳。”這個軍閥的世子長成了一個玉樹臨風的美男子。黃宗羲稱他“豐采掩映,奕奕曜人”。

二十二歲入南京國子監,文壇領袖錢謙益一見而喜,稱他的文章:

♂思♂兔♂在♂線♂閱♂讀♂

“聲調清越,不染俗氣。少年得此,誠天才也。”“偉其器,因給別字‘大木’。”

優越的家境、天賦的傑出才華和一帆風順的成長經曆,培養了鄭成功強烈的自信心、優越感和貴族氣。在接受中國傳統教育的過程中,他“性喜春秋,兼愛孫吳”,偏愛讀春秋故事,欣賞春秋人物那種豪邁坦蕩、敢作敢為、一諾千金、輕生重義的英雄氣質,崇拜孫子、吳起這些運籌帷幄、決勝千裏、憑借超人膽智改變帝國前途命運的英雄人物。“少年心事當擎雲。”

母親的剛烈性格遺傳和傳統儒家教育的理想人格設計,使青年鄭成功對自己的人生充滿了理想主義的期待。雖然文筆瀟灑,書法出眾,他卻從來不以一個書生自期。麵對明末以來紛亂的世態,鄭成功有一種將在這個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直覺。

南明隆武元年(公元1645年),鄭芝龍把二十一歲的鄭成功引見給隆武帝。隆武帝見他風度翩然,一表人才,對答如流,英氣四射,大喜。“撫森背曰:‘恨朕無女妻卿。’遂賜姓,兼賜名‘成功’”,“以駙馬體統行事”。

清軍南下,母親為清軍所逼,剖腹自殺,鄭成功聞訊,痛不欲生,匆匆趕回安平,料理了母親後事,用黃金鑄造了一尊田川氏坐像,朝夕禮拜。

同日,“攜所著衣巾,焚於南安文廟,仰天欷噓,曰:‘昔為孺子,今為孤臣。謹謝儒服,唯先師昭鑒!’再拜而去。與所善陳輝、洪旭等九十餘人,收兵南澳,得數千人”。

從此,鄭成功“以隻身而奉故朔,海島群雄,拱手聽其約束;五省移徙,避其鋒銳。且當敗軍喘熄,又能鎮定強戰。繼而,開辟海外乾坤”。他一生“處無可如何之境,得未曾有之局,以其螳臂之勢,縱橫大敵,逐紅夷於海上,辟地千裏,為有明碩果之僅存”。終其一生,鄭成功“明知不可而為之”,在令人沮喪的明末曆史留下了英雄主義的一章。

第九節 有彈性的剛烈

鄭軍令人驚恐的戰鬥力來自兩個方麵:一是海盜遺風,二是鄭成功的個人風格。

在嚴密的專製統治之下,敢於蹈險出海之人,都是一些血液沸點較低的熱血男兒。而逃亡海上天不收地不管的自由,又進一步強化了他們的野性和血性。這些海盜們,專靠勇氣作為吃飯的資本。在鄭芝龍降清之初,他們一時群龍無首。鄭成功一樹義旗,他們又呼嘯而至,聚集在少帥旗幟之下。

鄭成功天性英邁果決,嫉惡如仇。他知道,收服這些散漫慣了的海盜,非嚴明的紀律不可。因此,鄭成功軍令如山,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南明永曆二年(公元1648年)十月,清軍襲擊廈門。當時負責廈門守備的三叔鄭芝鵬在慌亂中,“席卷珍寶,棄城下船”,引起“島中騰沸”。

戰後,鄭成功大會群臣,以“貪財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