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人數不到百萬的滿洲人,可以如此順利地征服近億人口的帝國,為什麼精神萎靡的漢人軍隊,一旦投降了滿洲人,成了他們的鷹犬,就立刻精神百倍,戰無不勝。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荷蘭人認為中國人是“個性綿軟,不堪一擊”的物種。
幸運的是,朱明王朝的專製權力沒有擴展到海上。在這個帝國內,離開了海岸線就等於逃離了那個腐蝕性的體製。鄭成功的陽剛、忠義、武勇,主要是基於他血液中的“海盜基因”。
換句話說,鄭成功代表的是民間的、與政府對立的力量。正是因為逃脫了政府的控製,他和他的武裝才避免了被專製政權閹割,僥幸保留了男人的質樸、健康和活力。
第一十六節 最大的海盜集團
定格在人們印象中的鄭成功,一直是手持寶劍、屹立船頭的軍人形象。
他的另一重身份一直被意識形態磁場所屏蔽。其實,這一重身份於中國精神史可能更有意義,那就是:商人兼海盜。
鄭芝龍投降後,往日的鄭氏貿易帝國一下子群龍無首,四分五裂,海外貿易陷入低潮。鄭成功起兵後,立刻加以招徠整合,重新形成了一支龐大的商業力量,鄭成功由此也成為東南亞最大的國際貿易商。
那個時候,鄭成功在東南亞國際貿易中占據絕對壟斷地位,他的船隊遠達日本、菲律賓、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貿易額占整個中華對外貿易額的60%以上。
據今日學者估計,鄭成功對日本貿易的利潤,平均每年約達一百四十一萬兩銀;對東南亞貿易的全部利潤額,平均每年在九十三萬到一百二十八萬兩銀之間。兩項相加,平均每年二百三十四萬至二百六十九萬兩銀。如果按一兩白銀的購買力相當於現在人民幣兩百元計算,則利潤額為每年五億元人民幣左右,數目十分驚人。
如此龐大的利潤來源於武力支撐。沒有占絕對優勢的軍事力量,鄭成功不可能在東南亞海上貿易上占據壟斷地位。那些不在他直接控製之下的商人,也不得不向他交納高額的保護費,以獲得海上的安全。不聽從他命令的中國商船,隨時可能遭受滅頂之災。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不妨稱鄭成功是當時海上最大的海盜集團。
鄭成功憑武力主宰著東南亞海洋,並製定著海上的規則。同時,他又以海上貿易的巨額利潤,來支撐軍費支出。雖然名義上歸大明皇帝所有,但從誕生的那一天起,鄭成功的軍隊就完全是一支私人武裝,鄭氏海商集團,代表的完全是中國的民間力量。
這支力量善於學習和借鑒。他們還沒有聰明到分別“天朝的草”和“夷人的苗”的程度,鄭氏海軍在自己的船隻上安裝了從西洋學會製造出來的大炮,並且開始使用投擲式火藥瓶。
這些民間海上力量,因為早期與日本海盜的合作,以及與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的頻繁交往,學會了更為先進的航海技術與遠航能力,同時在海上作戰的戰術上吸取了西洋人和日本人的長處。所以,他們才有可能約束了荷蘭人在亞洲的進一步擴張,成為東亞海洋發展和海洋貿易的主導力量。
鄭成功與荷蘭人在烏特勒支堡的攻防戰,是亞洲軍事史上東西方之間最早的近代武器攻防戰役之一。雙方都動用了大量的火藥、炮彈,鄭軍揚棄了傳統的弓箭、大刀,也使用了戰壕、炮壘的進攻中的防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