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巧借力:借風而上自會平步青雲(1 / 3)

第九章 巧借力:借風而上自會平步青雲

從借雞生蛋說起

對於30歲的人來說,如果還沒有自己的事業,那麼將很難獲得多麼大的成就。正所謂三十而立,我們必須要在30歲的時候建立起自己的事業。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事業並不是憑空而來的,對於那些兩手空空的人來說,如何成就自己的事業呢?那就是借別人的“雞”生自己的“蛋”。

有很多成功者都是白手起家的,他們成功靠的就是一張“借”字牌。如果一個人因為沒有資金為借口而放棄創業,那麼他什麼時候也不會贏得成功。所以說,30歲的你如果有誌創業,就不要給自己找“沒有什麼”的借口,沒有資金、沒有經驗、沒有技能等,你都可以通過尋找並借助外界的力量來達到自己的目標。

阿克森就是靠借貸從一位清貧的窮律師變身億萬富翁的。1960年,在律師事務所工作的阿克森決定靠借貸來改變自己清貧的處境。他知道信譽是借貸的基礎,尤其是在借貸大數額的時候,必須先有信譽才行。信譽是什麼?就是能在規定的時間內還貸,最好是提前。

為此,阿裏森利用自己律師的身份去一家銀行借了1萬美元。拿著這1萬美元,他進了另一家銀行,將錢存了進去。之後,阿克森又走了兩家銀行,重複了剛才的做法。

這兩筆共2萬美元的借款利息,用他的存款利息相抵,大體上也差不多少。幾個月後,阿克森就把存款取了出來,還了債。

這一做法,幫助阿裏森在兩家銀行建立了初步的信譽。此後,阿克森又在更多的銀行重複這樣的遊戲,不同的是數額越來越大。不到一年的時間,他的銀行信譽就變得十分可靠了。

之後,阿克森又向銀行貸款了,盡管數額不菲,但仍然很順利地拿到了,因為他的信譽很好。這次他沒將借的錢存進另一家銀行,而是買下了費城一家瀕臨倒閉的公司。八年後,他擁有的資產已經高達15億美元。

這個故事發生在60年代的美國。其實,在任何時候,巨額財富的起源大都是建立在借貸的基礎上的。不要以為“借”別人的錢來開創自己的事業是一件多麼可恥的事情,其實,學會借錢,負債在你手裏也是一種資產。創業總是需要投資的,就像不先播種施肥怎麼會有收獲呢?西方還有一句名言:“隻有傻瓜才拿自己的錢去發財。”不要害怕欠債,你利用別人的資本賺的利潤,將會遠遠超過你付的利息。

可能在一些30多歲的人看來,個人去借錢創業還不那麼被接受。有道是:“無債一身輕。”掙了倒好,萬一賠了,欠的債怎麼辦?畢竟,生活中,借得起還不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更有甚者被逼得背井離鄉、家破人亡。但是,如果你因為自己沒有足夠的積蓄就不考慮創業,或者推遲創業的時間,那麼你就很可能錯失成功的機會。美國著名的小商品經營大王格林尼說過這樣一句話:“真正的商人敢於拿妻子的結婚項鏈去抵押。”正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正是這個道理。而且,創業的激情正是在30多歲的人身上呈現,要創業,就隻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借。一個人如果連這點膽量和魄力都沒有,成功的幾率簡直微乎其微。

當然,借錢是有一定風險的,所以在向人借錢時應該注意下麵幾個方麵。

一、誠信第一

每個人借給別人錢的時候,都會想到你什麼時候會還,所以這個時候你不妨告訴他們還錢的時間,這樣才能讓他們更加心安。說了什麼時候還給人家,到時候就一定要還,如果這次你失信了,那麼第二次人家肯定會找各種理由不再借給你。

二、準備一筆“流動資金”

借錢的時候,不妨適當多借點,這樣的話給自己留下一個“活動”的空間,到了某個人約定的日期,不妨先把錢還給他,留下這一筆活動的資金就是用來實現自己的誠信的。

三、不要害怕沒有能力還

當自己需要金錢的時候,不要擔心自己還不上,使用金錢的目的如果是為了賺取更多的金錢,如果遇到了自己認為比較好的機會,就不要有害怕的心理,否則,你隻會錯過這個機會。

一個人的能力真的很有限,想要讓財富聚集到自己的身邊,不能隻考慮自己的資本,周圍人的資本也可以借用,這樣自己的資本才會更大。用別人的資本來賺取自己的財富,需要有過人的眼光和時刻想到理財的一顆心,具備了這兩點,擁有自己的財富隻是時間的問題。

不願借貸別人的錢,不願負債,那麼,就隻能守著自己的想法,夢想創業成功了。事實上,白手起家的富翁一般都有借債史的。創業並不一定要等到萬事俱備,何況永遠沒有萬事俱備的時候,永遠不要給自己找借口,隻要你善打“借”字牌,“借雞生蛋”也是完全可以實現的。成功者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他們深諳借錢、貸款的力量,把自己的負債當做了自己的資產。

想成功,先為成功的人工作

陳安之在他的《超級成功學》中曾提到:一個人要成功,有幾個方法:第一,他必須幫成功者工作;第二,當他開始成功的時候,一定要跟更成功的人合作;第三,當你越來越成功時,要找成功者來幫你工作。隻要你能依照這三個方法,按部就班地去做,你一定會非常成功。

成功是一個磁場,失敗也是。一個人生活的環境,對他樹立理想和取得成就有著重要的影響。周圍的環境是愉快的還是不和諧的,身邊的朋友是經常激勵你還是經常打擊你,都關係到你的前途。

當今世界上繼卡耐基、拿破侖·希爾、安東尼·羅賓之後的第四代勵誌成功學大師,也是世界唯一一位華人勵誌成功學大師,被尊稱為“信心和潛能的激發大師”的陳安之,有一句經典語錄:“要成功,需要跟成功者在一起。”大多數人體內都蘊藏著巨大的潛能,它酣睡著,一旦被外界的東西激發,就能做出驚人的事情來。

一位百萬富翁登門請教一位千萬富翁:“為什麼你能成為千萬富翁,而我卻隻能成為百萬富翁,難道我還不夠努力嗎?”

“你平時和什麼人在一起?”

“和我在一起的全都是百萬富翁,他們都很有錢,也很有素質……”那位百萬富翁自豪地回答。

“嗬嗬,我平時都是和千萬富翁在一起的,這就我能成為千萬富翁而你卻隻能成為百萬富翁的差別。”那位千萬富翁輕鬆地說。

成功最重要的秘訣之一,就是向成功的人士學習成功的方法。成功者自有成功者的道理,要想學習成功者,你必須想法接近成功者,並與成功者在一起。隻有這樣,你才能真正學到成功者思維方式和經驗。成功的道理很多,有些是能寫到書上的,還有很多是無法寫到書上的,要學習那些無法寫到書本上的真經,必須想法跟成功者在一起。

美國一個機構調查後認為,一個人失敗的原因,90%是因為這個人的周邊親友、夥伴、同事、熟人大都是失敗和消極的人。正所謂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跳大神。如果你習慣選擇比自己低級的人交往,那麼他們將在不知不覺中拖你下水,並使你的遠大抱負日益萎縮。很少有人意識到自己的朋友和熟人對我們性格的成型和人格的塑造施加了多大的影響,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中接觸的每一個人都對我們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因此,向成功的人學習成功的方法,不僅能成功,而且能早日成功。

林睿智和範苑聲是同一個班的一對好朋友,他們都特別喜歡打籃球。

當時在班上對打籃球有這樣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技術好點的打“NBA”,技術不怎麼樣的就打“CBA”。對籃球有點了解的人都應該知道,NBA是國際高水平籃球的象征,那裏聚集了全世界的籃球高手;而CBA隻是中國地區性的籃球聯賽,相比之下,當然NBA更有水準。所以班裏打球好的就成立了“NBA”,而剩下的打的就是“CBA”。

林睿智和範苑聲都是剛打籃球,技術不怎麼樣,所以剛開始隻能和不會打球的同學一起打“CBA”。但是,隻要“NBA”那裏一缺人,林睿智就會很積極地補上去。範苑聲很不明白,就對林睿智說:“他們缺人才喊你去的,你去了能幹嘛?連球都碰不到。”

林睿智確實連球都沒怎麼碰到。但過些日子,他的籃球技術就越來越好了。一開始和範苑聲是平手,到後來還能贏範苑聲幾個球。範苑聲很不明白,難道自己的天賦沒有林睿智的好?所以抓住林睿智要問個明白。

林睿智告訴他,是他喜歡和高手在一起打籃球,而範苑聲卻不願意。他和高手在一起打球,雖然沒什麼碰球機會,但能鍛煉他的腳步移動速度,搶球技巧……而範苑聲雖然在“CBA”投籃不斷,又號稱主力後衛,每場比賽MVP(最有價值球員)得主,但又有什麼用呢?技術還是那個破技術,沒下降就不錯了。

從打籃球這一點上可以看出,林睿智以後會是個很有作為的人,最起碼他養成了一個喜歡和成功者在一起的好習慣。

成功者總是與成功者交友,失敗者也總是與失敗者為伍,不幸的人吸引不幸的人,而散漫者的圈子裏也都是散漫的人。小城市和鄉村的特點,就是缺乏雄心壯誌和足夠的激勵,處在那種環境裏,無法通過一定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能力。

年輕人要明白,為成功的人工作,並不是讓我們去跟在成功者的後麵走他們的老路,而是要直接進入他們的經驗、原則之中,去了解成功者的思維模式,並運用到自己身上。遺憾的是,很多人連為成功者工作的態度都沒有,不屑於同成功的人在一起,成功的路自然會漫長得看不到盡頭。

“拿來主義”是個好主意

對於30歲的人來說,無論你做什麼,是成功也好,窘迫也罷,這些對我們來說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你的一切取得首先歸功於你自己的努力,其次,是從別人那裏獲得的。

打個比方說,一個醫生,他完美的手術操作、各種藥物的使用,都不是某個具體的人的熟練技術所能實現的,而是歸功於一種綜合的知識、實驗與長久以來得出的經驗,以方便醫生們相互學習、改良,每人將自己的經驗與別人分享。而一個商人的成功,也不是完全依賴於他自身的能力,而是因為他具備足夠的膽識和智慧去吸取別人具有的知識和經驗,才使得他的業務蒸蒸日上。

日本的汽車業完全是通過“拿來主義”而取得的。因為美國和德國的汽車起步最早,可謂是汽車界的老前輩了,相對於日本而言,美國和德國的造車經驗更加成熟。

但是,日本人很聰明,從豐田佐吉派兒子到美國底特律學習汽車開始,日本人把國外生產的汽車買來後,通通都拆開,一個個零件進行研究,最後自己學習吸收後就是創新了。正是這種創新使得日本汽車行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博采眾長的過程不僅促成了個人的成功,同時也推動著人類的進步。任何行業和組織的成功,都是憑借著他人的經驗教訓而成長起來的。所以,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那麼就需要懂得“拿來主義”,去學習別人。

如今市場四處充斥著“山寨產品”,“山寨”品牌以極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產品的外觀或功能,徹底顛覆了傳統的行業潛規則。但“山寨”再瘋狂,也走不出仿冒的陰影,始終無法長久經營下去。上海天業廣告總經理曹成說:“一些仿造品牌的企業最初的動機就是為了‘撈一把’,這個過程也就是2到3年的時間,這對一些小企業來說,的確能夠在短時間內通過名牌產品的明星效應為自己贏得更多的經濟利益。但這也隻是在一段時間內而已,企業的健康發展在於其可持續性。”

由此可見,我們可以“拿來”別人的產品和技術,但一定要為自己特有的品牌服務,這種“拿來”才是成就事業發展的長久之計。

在這個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任何生產或者研發都需要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雖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聰明的,但也必須警惕:站上去之後該如何作為?

60年代的香港,經常是買了訂書機卻又買不到訂書釘,鑒於香港這種文具用品常常配套不全的問題,陳紹良萌生了創業的動機,他想要改變香港文具市場支離破碎的狀況,建立起自己的文具實業,打破美、日壟斷的局麵。

1962年,陳紹良成立了香港通用文具製品有限公司,邁開了創業的第一步。陳紹良剛開始從學習別人做起,這種跟隨超越式創新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大大地縮短新產品的研製周期,降低研製費用。這是“取之於彼而勝於彼”的“後上術”,其核心在於生產技術的更完善,更完美。

幾年之後,陳紹良的“通用文具”係列產品漸漸羽翼豐滿,產品種類發展到有起釘機、日曆機、打孔機、文件夾、電話記事簿、多功能組合文具等200個品係,僅訂書機就有50多種款式。如今,陳紹良生產的文具係列EAGLE已成為香港名牌,揚名國際市場,年產值超過億元,並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分銷網,陳紹良也從一名默默無聞的小學徒變成了一位受人敬重的成熟睿智的文具大王。

“拿來主義”並不是完全拋棄自己,完全去使用別人的技術和能力,還要糅合進自己的東西。成功可以“拿來”,成功人士的經驗教訓也可以“拿來”,避免以後再重複一樣的彎路和錯誤,也可以從中汲取營養。但“拿來”的前提是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量身定做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