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肯實幹:光說不練,30歲還是立不起來(2 / 3)

紙上談兵,再美好的夢想也隻是一張紙,一場空談,一場白日夢罷了。隻有經得起實踐的考驗,紮根於現實的夢想,才能把夢想照進現實。我們需要的不是聽起來多麼宏偉的計劃,而是親自動手的實踐。

不再參與一些無聊的聚會

隨著時代的發展,聚會已經成了常事,隔三差五就會有一個聚會需要我們去應付。很多時候,這樣的聚會已經逐漸成了身邊的人攀比的舞台,不僅沒有絲毫的意義,反而還浪費了我們的寶貴時間。

所以,別再去參加那些無聊的聚會了。那些無聊的聚會既不能為我們帶來意外驚喜,也不能改變我們的生活現狀。

韓誌偉大學畢業後在一家小公司任職。某天,很多“失蹤”多年的同學牽頭搞了一個小小的同學聚會,其中也邀請了多年不見的韓誌偉。麵對同學們的熱情邀請,韓誌偉欣然前往。但讓他沒想到的是,這次聚會卻讓他“很受傷”。

由於聚會地點離自己家不遠,韓誌偉那天是騎自行車去的。結果一到酒店門口,他就自慚形穢起來:班上的同學幾乎都是坐小汽車來的,有的甚至是名牌車。大家見麵後,寒暄幾句就開始交換名片。

此時,一個同學看了兩眼韓誌偉的名片,突然來了一句:“我記得上學時你一直都是班幹部,挺會來事的呀?”同學的話讓韓誌偉有些摸不著頭腦,他看了看其他同學的名片,才意識到這句話的意思:由這些同學的名片來看,班上出了一大把局長、處長、總經理、教授,而自己的名片上卻光禿禿的沒有任何職務,僅僅是一名普通員工。

想到這裏,他的心情頓時壞了,那場麵也讓韓誌偉覺得充斥著攀比和炫耀的成分。主持人嘴上說“久別重逢,請大家暢所欲言,共敘友誼”,但話題始終被掌握在幾個發起人手中。看來這幾個人對大家的情況都很了解,話題總是往那些有官職或發了財的同學身上扯,恰到好處地讓他們炫耀權力和財富。這些混得好的同學有的當仁不讓,高談闊論;有的則不屑一顧,一副拒人千裏之外的派頭。

後來,話題轉到韓誌偉身上。原因是兩個同學因埃菲爾鐵塔的高度發生了爭執,一個說自己在法國工作了4年,一個說自己在巴黎住過半年,都強調自己的答案權威。這時候,一個同學看了韓誌偉一眼,嚷了起來:“韓誌偉上學的時候地理非常好的,請他仲裁!”

桌上其他人立刻集體起哄起來,韓誌偉感到很難堪。這哪裏是請仲裁啊,分明是笑話自己沒有出過國!盡管他努力做出不卑不亢的樣子,但心裏卻像打翻了五味瓶。於是他借敬酒的機會,轉到了女同學這桌上。坐下來才知道這裏也不消停,幾位女同學正在互相炫耀先生和孩子呢!

韓誌偉很是鬱悶,真想一走了之。他深刻地體會到,所謂同學聚會,其實是得意者展示得意的平台。看來,男人沒有成就的話,腰杆也很難挺直。像自己這樣,來參加這次聚會簡直就是自取其辱!他發誓,除非自己將來飛黃騰達了,否則今後打死也不摻和這種無聊的聚會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同學聚會也早已變了模樣。如今,聚會已經成為了名利場。所以,別再參加那些無聊的聚會了,如果有時間,不妨給自己添加一些成功的資本吧。

汗水和淚水,你必須選擇一樣

淚水和汗水都是澀而鹹的,但兩者的結果卻大不相同。在更多的時候,淚水隻能為我們帶來痛苦,而汗水,則會為我們贏得幸福。因此,我們不應該把眼淚浪費在“早該、何必、當初”之類的後悔上,而要把淚水化為汗水,去追求“可能”之物。

對於30歲的人來說,我們必須從汗水和淚水中選擇一樣。是選擇拚搏努力呢,還是選擇以後悔恨呢?這都隻在你的一念之間。選擇什麼樣的道路決定了你能成就多大的事業。

一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要開創自己的事業,他找到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希望能夠得到長者的指點。長者送給他三個字:“不要怕。”他還說:“孩子,人生的秘訣隻有六個字,今天送給你三個,供你半生享用。”

青年帶著這三個字上路了,他縱橫馳騁,無所畏懼,他征服厄運,挑戰自我。三十年後,這個青年已經到了老年,他輝煌一世,但也多了許多傷心事,內心開始疲憊不堪。他又去找那位長者,長者已經去世了,留給他一張字條:“不要悔。”他豁然開朗。

任何一塊金牌的背後,都藏滿了讓人心酸的汗水;任何一個成功者的背後,也都覆蓋了辛勤的耕耘與無私的奉獻。估計沒有一個人喜歡失敗後的淚水漣漣,而不去渴望有成功的鮮花、掌聲一路相隨,但是也應該明白,要想獲得這些,就必須付出同等的代價。

人生成功的締造者,都是在汗水中攀越而上的。所以,千萬別小看了自己,我們付出的每一顆汗水,都是我們明天的希望,每一滴汗水中都包含了努力與艱辛,而這些也是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而獲取勝利的依據。

6月5日是哈佛大學畢業典禮周的最後一天,正式畢業典禮在三百年劇院舉行。

這一天的主講人是《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她說:“哈佛大學的學生可能沒有經曆過什麼失敗,以至於在你們眼裏的失敗就是普通人眼裏的成功。但我想告訴你們,失敗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處。”

她說,她的父母從未上過大學,家境貧困,一心想讓她成為一個有專長的勞動者,今後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可以按時償付房子貸款,老了有固定的退休金,不用被貧困纏繞。但是她上大學時,完全沒有學習的動力,唯一的愛好就是一個人趴在咖啡館的桌子上寫故事。她父母認為這隻是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的怪癖,不會給她帶來任何用處。

羅琳說:“當我像你們這麼大的時候,我最害怕的甚至還不是貧窮,而是失敗。”但是,大學畢業後第七年,她迎來了一個“徹徹底底的失敗”——短暫的婚姻結束了,她也失業了,她成了除無家可歸的乞丐以外當代英國最窮的人。父母和她本人最擔心的一切變成了現實。

“為什麼我還要談起失敗的好處呢?簡單地說,是因為失敗會為我們揭去表麵那些無關緊要的東西。我不再裝模作樣,終於重新做回自己,開始將所有的精力投入到自己唯一在意的作品中去。如果我此前在其他的任何什麼方麵有所成功,我恐怕都會失去在自己真正歸屬的舞台上獲得成功的決心。”

羅琳說,在失敗中,她反而獲得了自由,因為她最擔心的事情已經不存在了:“我還活著,而且,我還有一個我深愛的女兒、一個舊打字機和一個大理想。”她發現,失敗賦予自己內心的安全感,讓她明白關於自己的一些東西,意識到自己擁有堅強的意誌以及寶貴的友誼。“我曆經艱辛才獲得的財富,這比我得到的任何資格證書都更有價值。”

羅琳告訴台下的哈佛學生:“當然你們不會像我一樣,失敗得那麼慘,那麼徹底,但你們不可能不在任何事情上沒有任何程度的失敗。如果你因為生活謹小慎微而沒有任何失敗,那麼這樣的生活還不如沒有生活過。這樣生活的本身就是失敗。”

“你的生存能力以及你和朋友的友情隻有經過挫折的考驗,你才能真正認識自己,認識友情的力量。”她說,生活是艱難的,複雜的,任何人也不能完全控製,“謙遜地懂得並接受這一點,會幫助安然你度過生活中的風浪。”

在失敗得最徹底的時候,失敗同樣會賦予我們堅強。生命不相信眼淚,普通人之所以普通,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不善於接受失敗的打擊。我們能夠在那些成功者的身上感受到失敗的推動力,但一旦我們自己遭遇這些的時候,卻往往不知所措。

挫折並不能證明什麼,一個人能力的大小,隻有在經受了各種各樣的挫折考驗之後方能證實。挫折就是這樣一種必須經受的考驗,它可以提醒我們去尋找和發現自身的不足,然後進行彌補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