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肯實幹:光說不練,30歲還是立不起來
馬上從不切實際的幻想中醒來
對於30歲左右的人來說,每個人的腦海中都會有一個遠大的理想,夢想著自己有一天能夠出人頭地。但遺憾的是,很多人往往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這個理想是否切實可行,是否適合自己。
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好高騖遠的人。有的人大學一畢業就希望能獲得一份高薪的工作,對於那些普通的工作總是不屑一顧,認為做這些工作是委屈了自己,未讓自己的才能得到發揮。但是當真正行動起來時,才發現目標太大,計劃隻能淪落為不切實際的空話。他們總是把目光投向虛無縹緲的遠處,而不肯對眼前的目標投入精力。
有兩隻獵豹一起出去捕食,看見了一頭羚羊,於是追了上去,可是羚羊跑得很快,它們追了很久也沒有追上。這時,它們前麵又出現了一頭野牛,其中一隻獵豹決定放棄追羚羊,轉而去追野牛,它說:“要是能夠追上野牛並咬死它的話,那也夠我們吃上一陣兒了。”
另一隻勸它說:“咱們追羚羊這麼久了,羚羊也肯定跑累了。隻要咱們再堅持一會兒,肯定能追上的。”但想追野牛的獵豹不聽勸阻,執意要去追。
最後,那隻追羚羊的獵豹終於追上了羚羊,飽餐了一頓。而中途追野牛的那隻獵豹最終沒能追上野牛,隻好垂頭喪氣地餓著肚子回來了。
其實,我們也經常會犯和那隻追野牛的獵豹一樣的毛病,總想去追逐更誘人的目標,對手頭的事情不屑一顧。結果更高的目標沒有實現,手頭的事情也沒有做好。一旦一個人的理想和目標不切實際,那麼即使這個人再努力,也隻能是兩手空空。
美國19世紀著名哲學家、文學家愛默生曾告誡年輕人說:“當一個人年輕時,誰沒有空想過?誰沒有幻想過?想入非非是青春的標誌。但是,我的青年朋友們,請記住,人總歸是要長大的。天地如此廣闊,世界如此美好,等待你們的不僅僅是一對幻想的翅膀,更需要一雙踏踏實實的腳!”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及早成功,一開始就能夠擔當重任,取得成就並獲得別人的認可和尊重。但是,這樣的想法實在是太幼稚了。一個30歲左右的年輕人充其量不過是剛走出校園沒幾年的大學生,即便再有才華,老板也不會直接讓他坐在高層領導的位置上。所以,拋棄掉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吧,從底層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地向上走,才是正道。
張文遠博士畢業後,卻因為要求高而遲遲找不到工作。在經過無數次的擇業碰壁之後,張文遠終於決定換一種方法找工作。張文遠收起所有的學位證明,自降身份,結果很容易地進入了一家電腦公司,做一名最基層的程序錄入員。
沒過多久,上司就發現張文遠才華出眾,竟然能指出程序中的錯誤。這個時候張文遠把自己的本科學位證書拿出來了,於是上司就給他調換了一個與本科生水平差不多的工作。
沒有多久,張文遠在新的崗位上也遊刃有餘時,他又亮出自己的碩士身份,老板又提升了他。從此以後,老板就開始注意張文遠了,並發現他應付現在的工作仍然綽綽有餘,於是就再次找他談話。這時張文遠拿出博士學位證明,並說明了自己這樣做的原因,老板這才明白是怎麼回事,更對張文遠由低走高,步步為營的工作風格讚不絕口。理所當然地,張文遠在這個公司裏受到了重用。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想實現人生的大目標,都需要從低做起,循序漸進,這樣才能達到聚沙成塔的效果,才能穩穩地站在塔尖,一覽眾山小。
從低做起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相反,它是我們的必經之路。事實上,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從最底層開始做起的。每個人都有做夢的權利,但我們不能執著於白日夢,總要回到現實。所以,不要再沉迷於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了,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地往上爬吧,成功就源自於此。
沒有實踐,永遠是紙上談兵
老百姓有一句俗話說得好:“光說不練假把式。”很多人在講起自己的事業計劃時說得頭頭是道,第一步做什麼,第二步做什麼,第三步……可是夢想終歸是夢想,發展計劃終歸是發展計劃,發展目標終歸是發展目標,它們都能變為現實,但卻都不是現實。在目標和成功之間,在夢想與現實之間,在計劃和結果之間,需要的是兩個字:行動!
任何我們所謂的理想、目標都需要行動來支撐,沒有行動,那麼一切就是“紙上談兵”,絲毫沒有任何作用。苦思冥想是不能代替身體力行的,沒有行動的人隻是在做白日夢。人生是需要夢想的,但更需要我們去為了這個夢想而付諸行動。
在一家大型玩具企業裏,有一位資曆相當老的員工,他在公司創建的時候就來到了公司,一幹就是12年,從毛頭小子變成了一個年近不惑的中年男子。
他是一位非常聰明的人,也是一個不甘於平凡的人,但直到現在他還是在部門主管的位子上升不上去。他一直想做部門經理,努力半天,卻常常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很多時候,他也會去想那些發財的途徑,比如說搞外貿、開加工廠、開酒吧,但是卻一項沒有開展實施。他總是把自己的失意歸罪於生不逢時,從不采取行動來改變自身的命運。
如今他又把跳槽掛到了自己的嘴上,和大家熱烈討論跳槽後能得到多高的職位和薪水。但這也僅僅是一個牢騷,從沒有見他有任何的實際行動。他習慣於把一件簡單的事情複雜化,什麼想法經過他的思考後就變成了一個巨大而完美的創業計劃,卻僅僅是一個計劃而已。
所以直到現在,他依然在他的部門主管的位子上遊蕩著,天天嚷嚷著自己要跳槽。
這樣的事情在職場中隨處可見。大多數20多歲的年輕人總是懷著各種各樣的夢想試圖改變自己的人生,但到最後卻成了“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笑話。那到底是什麼阻止了他們實現自己的夢想呢?是各種各樣的理由。比如開個公司沒有錢,多做業績沒有機會,跳槽覺得自己不成熟,甚至埋怨自己的出身不好,當真是“恨鐵不成鋼”。其實這一切不過是他們自我安慰的一個借口。
有三個旅行者一起相約去爬山,他們一邊走一邊談論著在勵誌課上學到的采取行動的重要性,以至於沒有意識到天色已晚,等到饑餓時,才發現僅有的一點食物就是一塊麵包。他們在一起商討了一下,決定把由誰第二天來享用這份食物來交給老天決定。
第二天早晨,三人醒來,又在一起談開了——
“我做了一個夢,”第一個旅行者說,“夢中我到了一個從未去過的地方,享受了有生以來難得的平靜與和諧。在夢裏,一個長著長長胡須的智者對我說:‘你是我選擇的人,你從不追求快樂,總是否定一切,為了證明我對你的支持,我想讓你去品嚐這塊麵包。’”
“真奇怪,”第二個旅行者說,“在我的夢裏,我也看到了自己神聖的過去和光輝的未來。當我凝視這即將到來的美好時,一個智者出現在我麵前,說:‘你比你的朋友更需要食物,因為你要領導許多人,需要力量和能量。’”
然後,第三個旅行者說:“在我的夢裏,我什麼都沒有看見,哪兒也沒有去,也沒有看見智者。但是,在夜晚的某個時候,我突然醒來,吃掉了這塊麵包。”其他兩位聽後非常憤怒:“為什麼你在做出這項自私的決定時不叫醒我們呢?”
“我怎麼能做到?你們倆都走得那麼遠,找到了大師,又發現了如此神聖的東西。昨天我們還在討論勵誌課上學到的要采取行動的重要性呢。隻是對我來說,老天的行動太快了,在我餓得要死時及時叫醒了我!”
想和做最大的不同點就在於實踐和動手能力。試想一下,如果愛迪生隻是躺在被窩裏構想一個個發明,而不是腳踏實地地親自實踐,又怎能使構想變為觸手可及的現實?如果沒有持之以恒的韌性和執著,不在上千次的實驗中做排除法,他又怎能發明白熾燈,並廣泛地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而成為偉大的發明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