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多學習:別讓自己過時(2 / 3)

可是當人們都認識到了“充電”的重要性時,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很多人在“充電”的過程中亂充電、充錯電,這種現象時有發生。這樣的問題無疑是巨大的,輕者浪費了自己的金錢成本和精力成本,重者則讓自己的職業生涯陷入窘境。

畢業於名牌大學的孟蕾在大學畢業後順利地成為了一家世界500強公司的職員,擔任技術支持的工作。幾年下來,她的職業發展得風生水起,成了公司的重點培養對象。但孟蕾並不滿足,她還想給自己充充電,獲得更好的前途。於是在大家驚訝的目光中,她毅然選擇了離職,去加拿大進修MBA金融學的課程。

為了申請到offer,孟蕾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不僅放棄了自己很有前途的工作,而且還搭上了自己和家人多年的積蓄。出國後,事情並沒有孟蕾想像的那麼順利,為了支付昂貴的學費和生活費用,她每天除了啃書本,就是到處打工。可是,盡管最後她拿到了學位,卻無法讓她在加拿大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因為加拿大並不缺金融人才,何況孟蕾這種沒有相關工作經驗的異國人士。

沒辦法,孟蕾隻好選擇了回國。剛回國時,孟蕾心想,憑著自己“海歸”的身份、過硬的文憑和語言技能,在上海這個中國的金融中心,尋找一份合適的工作應該沒有什麼難度。但現實再次擊潰了她。她應聘了幾家外資銀行,結果在初次麵試後就被“刷”了下來。原來,盡管她的語言和學曆都過硬,但她的致命缺點就是沒有任何金融行業的工作背景,而銀行更加需要的是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才。

眼看進入金融界無望,孟蕾想重回自己的老本行,結果發現,已經過去了四年的時間,對於一個從事技術行當的人來說,幾乎意味著一切都要從頭開始。就這樣,投入了大筆的時間、精力、金錢,孟蕾的職業發展卻遭遇到了重重阻礙。一次失敗的“充電”給她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這並不是一例特殊現象,而是普遍現象。盡管相對於孟蕾的大動幹戈來比,很多人隻是選擇考一個職業資格證書、進修語言來給自己“充電”,但即使這樣的培訓也是盲目的偏多。有人這樣形容自己的培訓感想:“聽聽激動,想想衝動,回去一動不動。”

那麼,我們如何在有效的時間裏製訂合理的“充電”計劃,使“充電”的效能達到最大化的同時還不耽誤工作,為個人成長和職業發展推波助瀾呢?

首先,“充電”定位要準確。

職場“充電”定位不可盲目。在選擇“充電”時,首先要認真分析一下自己所在的領域對人才有什麼樣的標準和要求,諸如學曆、工作經驗、專業背景等,然後按市場要求調整自己的充電方向和方式。此外充電一定要選擇能使自身價值得到提升的專業或項目,千萬不要僅僅為了一張文憑而去學習。

其次,“充電”目標要明確。

很多職場人在選擇充電的時候都存在這樣的想法,就是“多一個證書沒壞處”。因此市場上流行什麼,什麼證書最吃香,他就學什麼,拿了一大堆的證書,似乎什麼都能幹,競爭力增強了,其實不然。這樣的“充電”對個人來說不僅是金錢和時間上的損失,更關鍵的是很容易把自己的職業觀念引入歧路。首先,有一大堆不成體係的證書之後,就會覺得自己經是一個“通才”了,什麼都能做,但到底自己最擅長什麼,做哪一行最好呢?自己會很迷茫。

第三,“充電”時機要明確。

“充電”的方向是對的,可是卻在一個錯誤的時間來進行,結果事倍功半。這也是職場人常常會犯的毛病。合適的“充電”,選擇在不合適的時機,也是一個誤區,不僅增加了投資成本,還浪費了時間,本來這段時間可以用在“刀刃”上的。這裏的時間節點,主要指的是一個人職業發展的特定時間階段。在不同的階段,根據自己職業發展的狀況、專業水平、工作能力以及今後一段時間職業發展目標,來選擇恰當的培訓,這才是上策。

對於30歲左右的人來說,沒有更多的時間讓我們去盲目浪費了,我們必須要學會學習,這樣才能避免盲目充電給自己帶來的不利影響。要懂得利用有限的時間給自己搭起跳板,隻有這樣,我們最後才能在職場上贏得自己的一片天地。

閱讀是最值得推崇的消遣

被稱為“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的莎士比亞曾說過: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天空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雖然如今年輕人的消遣方式五花八門,蹦迪、唱歌、打牌、逛街、上網、打遊戲等,但閱讀則是一種最值得推崇的消遣。

古人曾有過“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說法,盡管這並不是絕對的,甚至還帶點唯心主義,但它卻說明了一個道理:讀書是很重要的,它能夠讓我們在思想上成為一個真正的巨人。在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古人曾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刻苦讀書的故事,如“囊螢映雪”“鑿壁借光”“韋編三絕”等,也正是這些故事,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

對於年輕人來說,養成讀書習慣是很重要的。知識是不能遺傳的,也不能贈予,更不可能複製和購買,隻能夠靠自己一點一滴的學習和積累。一個人如果從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那麼一生都會受用無窮。

北京新東方英語的創始人俞敏洪在一次演講中就曾經談到過知識的重要性,他告誡大學生,在選定了專業以後,一定要把本專業領域的前三本書讀得滾瓜爛熟,把三本書任何一個思想觀點都轉化成自己的思想觀點,這樣才可能變成這個專業的頂級人士。

他還說,我們不光要學好自己本身的專業書籍,還要廣泛地讀書:“文科的讀理科,理科的讀文科。哲學史、科學史、文學史、生物史,然後是社會學、地理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還有所有的隨筆、散文、詩歌,大家都得去讀。讀書其實很簡單,一個星期讀兩本書是輕輕鬆鬆的事情,畢竟要你精讀的書很少。”

他說,在大學裏,你至少要讀400本以上的書才算是大學畢業生。他曾經提起自己當年在北大時候的情景:“我在北大讀了800多本書,新東方還有一個極端的人物,就是我的班長王強老師,他在大學的時候讀了1500多本書。我們在北大的時候有一個非常好的習慣,我們互相比著讀書。相信我們農大的同學有這麼好的環境,在有山有水的地方,讀一兩本書是輕輕鬆鬆的事情。我們要去讀《紅樓夢》《三國演義》,我們應該讀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我們應該讀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我們要去讀朱光潛的《西方美學史》,我們也應該去讀《西方哲學史》。像現在出版的好的著作大家也應該讀,比如說《明朝那些事兒》,比如說同改革開放30年成長起來的中國著名的經濟史作家吳曉波寫的《激蕩30年》等。”

凡是讀書多的人發展潛力一定是強的,俞敏洪如是說。新東方有一句話:底蘊的厚度決定著事業的高度。什麼叫底蘊?底蘊就是你讀了多少書,走了多少路,這就是底蘊。可以說,新東方能有今天,這和俞敏洪的讀書習慣是有一定聯係的。

把閱讀當做是一種消遣,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對於我們提高自己不無裨益。人的一生是有限的,直接向別人學習的經驗也是有限的,但是通過讀書間接向別人學習則是趨於無窮的。閱讀一本書,我們就可以打開一個嶄新的世界,就可以深入一個人的內心,就可以站在世界的至高點。

我們還認識到,作為一種伴隨深入思考的文化活動,閱讀習慣並不是自然而然就能養成的,需要有意識地培育。

首先,閱讀有價值的書。

既然閱讀,就要去閱讀那些讓我們有上進動力的書籍。這樣的書能夠引起良好而積極的反應,對我們今後的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其次,閱讀需要認真。

在閱讀的時候,我們不能一目十行,應當認真閱讀、研究、了解和應用富有展示性與指導性的書籍。常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能夠運用那些成功人士的故事來尋找自己的不足,以作參考。